云浮五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知道几个?

2023-09-14 来源:本网

云浮历史悠久,人文昌盛

拥有众多文物古迹

一起走近云浮

磨刀山遗址

发掘岭南祖地的魅力

国恩寺

领悟禅文化的历史底蕴

龙龛岩摩崖石刻

寻迹唐代珍稀石刻

大湾古建筑群

品鉴粤西艺术精品

长岗坡渡槽

体会广东红旗渠精神

图片

  位于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的磨刀山遗址,是近年广东省考古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发掘区航拍(来源:郁南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发现于2013年。2014年4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进行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该次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了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揭露出较大面积的古人类活动区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万—60万年

图片

磨刀山遗址文化遗物出土现场(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图片

磨刀山遗址出土手斧(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遗址内发掘出土石制品类别包括石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器、残石器及使用砾石等,涵盖从搬运石料、加工石器、使用石器到废弃石器的整个过程,展现出完整的石器生产操作链

  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

图片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发掘工作场景(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也完成了考古人探索挖掘“广东地区远古人类”的梦想,不仅把广东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马坝人时代”(距今13万年左右)推前至“北京人时代”(距今约80万—60万年),而且赋予云浮以远古文明的绚丽色彩,揭开了古人类在南江流域活动聚集地的神秘面纱。

图片

磨刀山遗址展示馆(来源:郁南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图片

  岭南名刹国恩寺位于新兴县六祖镇的龙山脚下,始建于唐中宗弘道元年(683年),原称报恩寺,唐神龙三年(707年),唐中宗赐名亲书“敕赐国恩寺”,沿用至今。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敕赐国恩寺(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国恩寺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旧居和圆寂之所,也是《六祖坛经》的辑录地,自古名闻遐迩,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又被称为中国禅文化发祥地,与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并称为岭南禅宗“三大祖庭”。

图片

新兴县国恩寺(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国恩寺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坐东朝西,依山而筑,以主体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为中轴对称布局,以天井中院、月台作间隔,两旁为两廊,顺山势向上递进,气势恢宏,层次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寺后山上有相传是唐代六祖禅杖指地挖得的井泉,四时水满不涸。寺后左侧,有相传是惠能手植的千年古荔一棵,誉称“佛树”。寺内有花台,植有百年菩提古树,花木姿态万千,使千年古刹更添古朴之意。

图片

新兴县国恩寺(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寺侧的报恩塔是六祖惠能晚年心归之地,为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而萌生叶落归根之念,命门人回此故居地建造。始建于唐太极元年(712年),第二年夏落成,后毁于火。宋开禧二年(1206年)重修,后又崩毁,只留一层唐代砖石塔基。1989年,旅港新兴同乡会理事会发动募捐,筹资重修报恩塔,于1990年底建成。

图片

新兴县国恩寺(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图片

  位于罗定市苹塘镇的龙龛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洞内巨石倒挂,石壁平如刀削,洞穴曲折回旋,卷曲百米,自明朝始即为罗定八景之一。1989年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龙龛岩洞内有明清以来的访碑石刻墨书上百处,内容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等诸多方面,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著称于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历代文史人士、收藏家、金石家与学者寻访的胜地。著名书画艺术家叶恭绰称此石刻为“岭南诸碑之冠”

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岩洞中最有名的石刻当属《龙龛岩道场铭并序》,这是广东文字最多的古石刻,也是广东唯一的一处唐武周年间石刻。

  史载,唐武德四年(621年),永宁县令陈普光与僧人惠积在此初建道场,此后道场几经增建,遂得完备,当时道场佛事盛况空前,游人如织。唐圣历二年(699年),泷洲(今罗定市)开阳人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记述龙龛岩周边环境和洞内的神奇、道场前后经历近80年扩建修葺的过程,并颂扬女皇武则天的功绩。

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入口处(摄影:叶紫)

  《龙龛岩道场铭并序》镌刻在岩洞右壁靠洞顶处,距地面约2.5米,宽约1.1米,高约0.8米,碑文竖刻,楷书,每字约为方寸大小,共有41行,全文1238字,笔法遒丽,镌刻技艺精湛娴熟,虽已历1300多年,字体仍清晰可辨。石刻共使用了武则天造的18个字中的15个,即臣、天、月、国、证、年、初、正、地、载、日、星、圣、整、人。如:“圀”为“国”字,方框内由“八方”两字组成,意“八方土地,统于一宇”;“埊”为“地”字,地由山、水、土组成;“臣”,由一和忠字组成,在武则天看来,臣对君当忠心如一;“人”,则取“一生”为“人”之意。

图片

龙龛岩风景区武则天造字(来源:云浮市档案馆)

图片

  郁南大湾古民居群位于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大湾寨,有民居、李氏大宗祠、李氏宗支祠堂等。有保存完好的古宅47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还有庙宇1座。古建筑规模较大,布局较集中,雕梁画栋、龙脊飞檐,交相辉映,具有浓厚的粤西地方艺术特色和民俗风格

图片

航拍大湾古建筑群(来源: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大湾古民居群(来源: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大湾古建筑群最大的特色就是集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四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这些古民居和古祠群,外形雄伟,建筑材料和设计考究,风格独特,雕梁画栋,木刻石刻、壁画书法、陶瓷瓦脊、琳琅满目,工艺精湛,其中不乏南粤地区清代建筑艺术精品。

图片

大湾古建筑群(来源: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大湾古民居群(来源: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大湾古建筑群是云浮的一件瑰宝。建造规模大,保存完好,具有浓厚的云浮特色与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云浮地区的建筑史和建筑艺术提供实物资料,极具云浮古民居建筑风格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的挖掘价值。2002年7月,大湾古建筑群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其中10座古建筑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大湾古建筑群(来源: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长岗坡渡槽位于罗定市罗平镇,横跨整个罗平小盆地,包括平垌、榃阳、竹围、山田、双莲五个行政村,1976年11月动工兴建,1981年1月建成通水。南北走向。长岗坡渡槽是罗定“引太灌金”引水工程的主要关键大型建筑物,于2012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罗定长岗坡渡槽远眺(来源:罗定市摄影家协会)

  素有“广东红旗渠”之称的长岗坡渡槽是广东乃至全国闻名的水利工程设施。渡槽建设者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钢钎和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造而成,创造人造水利历史上的奇迹。由于长岗坡渡槽建设独特,凌空飞架横跨在长岗坡上,宛如天上银河、巨龙游动,气势雄伟壮观,因而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誉。

  长岗坡渡槽全长5200米,包括平洞砌石拱渡槽3450米,砌石渠渡槽1750米。渡槽为连拱结构,有槽墩133个,跨拱132个,最高跨拱37米,最大跨度51米。渡槽面宽6米,高2.2米,流量可达25立方米/秒。两边设有行人道,槽面每隔2米设1根栏杆。

  1979年12月,时任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视察长岗坡渡槽后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长岗坡渡槽,是罗定人民水利建设的杰出亮点与历史见证。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