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来了一群“显眼包”,跟着考古学家探秘深山遗址

2023-08-24 来源:本网

  “看!这是陶片还是瓷片?”“为什么一万多年前的人骨化石没有头骨?”……

  8月18日,深藏在清远英德山林中的岩山寨遗址和青塘遗址迎来了一群小小考古队员,面对各式各样的考古工具和正在发掘的考古现场,他们充满好奇,接连抛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引得现场笑声连连。

  这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南方日报、南方+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寻找最早的广东人”研学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的近20名广东考古游径小小推介官从广州出发,将在2天的时间里,循着首批广东考古游径中的粤北考古游径,以古人类在粤北深处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遗迹为主线,溯源岭南文化的起点。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考古遗址背后的历史脉络,活动特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两次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领队刘锁强和考古队员们现场“开课”,答疑解惑。

  考古工具大科普,小小手铲挖探方

  “大家有没有用过吸管?”在科普考古工具之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成员、馆员景雅琴向小朋友们抛出了这个问题。“在考古工作当中,探铲也是类似于‘吸管’的存在。

考古工具。

考古工具。

  只见一张木桌上,密密麻麻摆放了20余件不同形制、大小的考古工具。景雅琴逐件向小朋友解释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朱博文则介绍了一款科技工具——便携式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只需要几十秒,就将一件出土石器的成分精准测出,为文物的清理、保护研究提供指引。

岩山寨遗址现场,刘锁强开讲。

岩山寨遗址现场,刘锁强开讲。

  而在岩山寨遗址的发掘区,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数十名学生正在跟着老师进行田野实习。在他们的带领下,小小考古队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探方,并拿着手铲体验“挖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高级讲师金志伟穿梭在探方之间,挨个查看学生发掘的情况,随时纠错和示范。

中山大学金志伟老师在教小朋友辨别发掘出的石头。

中山大学金志伟老师在教小朋友辨别发掘出的石头。

学习探方发掘。

学习探方发掘。

  在现场,广州金海岸实验学校的曹樾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很好玩!我学会了刮面,还发现了一块有菱格纹的陶片。”

  “每当我挖出东西时,都会很有成就感。”来自肇庆市广宁县第三小学的欧梓祺说,一直以来,他对考古都颇有兴趣,特别喜欢考古漫画《大中华寻宝记》。天气炎热,挖土辛苦,但挖出了好几片陶片,他还是觉得特别值得。

  “今天用到的探铲和我之前玩的考古玩具洛阳铲有点像,我觉得特别有趣。”从玩具到实战,终于有机会能体会真正的考古现场,来自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曹琬贻也感到特别兴奋。

考古队员和中大学生教孩子们进行探方刮面。

考古队员和中大学生教孩子们进行探方刮面。

  来自云浮市郁南县西江实验学校的史玥儿则感慨道,跟中大的哥哥姐姐们聊,发现考古队员们每天要6点多起,在烈日下发掘7个小时,天气特别热,考古工作特别辛苦。

  据介绍,岩山寨遗址距今大约5500年至2500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时期,是目前所见岭南地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遗址自2019年发掘至今清理出墓葬、灰坑等丰富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2000余件。

  探秘山洞,跟着专家写考古日志

  “小推荐官们,你们眼中的考古是什么?”沿着从草丛中劈开的一条山路,小小考古队员们跟着刘锁强,拾级而上直达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

小小考古队员探秘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

小小考古队员探秘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

  这个距今2.5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遗址,处于渔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阶段,曾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值得一提的是,遗址曾出土古人类化石、打制石器、骨角器、动物骨骼等文物标本近1万件,还发现有距今约13500年的“青塘少女”墓葬,还有距今17000年的广东最早的陶器。

青塘遗址现场,刘锁强开讲。

青塘遗址现场,刘锁强开讲。

  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的钟昊熹表示,自己最难忘的就是青塘遗址的山洞。“我印象特别深刻,青塘少女的姿势是弓着身子抱着自己的,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一样。还有山洞里的黑土,表明那个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学会’生活了。”在专家的引导下,小朋友们学会如何从山洞中的发掘现场去想象、推敲、复原一万多年以前古人类的生活场景。

  结束了现场研学后,小小考古队员们在刘锁强的指导下学习“考古日志”的撰写,从日期、天气,到现场发掘的细节和下一步计划,都被仔细记录下来,成为一份“独家记忆”。

  据悉,本次考古研学的现场内容也被同步录制成为“开学第一课”直播课,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预约,将于8月31日上线。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