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历史现场,自有力量

2024-10-09 来源:本网原创稿

  金秋时节,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94号-200号一栋四间三层的骑楼,迎来一拨又一拨参观的人群。

  这座骑楼门口上方写着“中共广东区委会旧址”,前方还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门口

  近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总支书记、文物博物研究馆员李岚与羊城晚报记者一起走进这栋骑楼,再读百年前的红色故事。

  红色史迹 承载辉煌

  进入旧址大门,厚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楼大厅基本展陈《南粤旗帜星火相传——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广东区委》上的一张张历史、人物照片,一组组数字,正向人们讲述着大革命时期那段峥嵘的岁月。

  192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局指示,中共广东支部扩大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广东区委”)。中共广东区委最早在杨家祠办公,1924年搬到这里,文明路194号-200号。1927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转入秘密斗争,后迁往香港改组为中共广东省委。

李岚讲述革命历史

  为了隐蔽工作,中共广东区委搬到文明路时,一楼从左至右分别以住宅、药店、小食店等作掩护,并用“管东渠”(即“广东区”谐音)的化名向警察局登记租用。后来,“管东渠”便成了广东区委代号。

  “我们都说当年的中共广东区委有四个‘最’。”李岚介绍,中共广东区委是当时管辖区域范围最广的地方党组织,其管辖范围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香港乃至南洋地区;

  中共广东区委辖下的党员人数发展迅速,到1927年4月,党员人数已有9000多人,占全国党员人数的1/6,是当时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地方党组织;设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军事机构——军事运动委员会;中共广东区委最早设立监察委员会,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纪检工作的先河。

广东区党员数字统计表

  随着中共广东区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构也逐步扩充、健全,设置了工委、农委、青委、妇委、学委等部门。在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原貌复原 贴近历史

  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的一楼曾作为鞋店、草药店等经营,二楼、三楼分别作为广东区团委及广东区党委的办公场所。2021年,中共广东区委旧址进行了展陈升级改造。

旧址二楼展陈

  旧址在做好文物建筑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可逆性的技术处理手段,在一层展厅增设落地玻璃窗,恢复了旧址在20世纪20年代作为商铺的“门面”功能。

  “门面”打开,使这栋隐藏于闹市当中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更具有辨识度,为更多市民群众所认识、了解,还能借用玻璃展示面的通透感开阔展示区域,让有限的文物内部空间在视觉上得以拓展。

  旧址三楼复原了广东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委等部门的办公场景,简陋的办公桌椅、堆满书报的藤书架、活动床板,还有马克思、列宁像……

  在李岚看来,旧址历史原貌还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感受,可以起到更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观众更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产生共鸣。

旧址三楼复原的书记办公室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

  5年前开始,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利用馆藏资源,依托中共广东区委原会议室打造“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由党史专家学者面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供实景体验式的宣讲教学服务,备受好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瞻仰、参观这个红色旧址,我觉得有更加特别的意义。因为历史的现场,自有它的力量。”李岚谈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对我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传承利用好这个旧址,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