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跻身“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百强榜单”五十强,更是在专题类博物馆十强榜单中位列第六。
该馆的馆址,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陈家祠。
广东现存2万余座祠堂中,至今已有131年历史的广州陈家祠首屈一指。
陈家祠,已成为广州一张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成为外地游客游广州必须打卡的文化地标。
粤祠风采 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大门匾额题“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清代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宗族在广州合资建设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陈家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三路三进,共九厅六院,以“聚贤堂”为中心。
凭借“三雕、二塑、一铸、一画”的建筑装饰特色,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号称“百粤冠祠”。
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为代表的“岭南七绝”工艺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其所表达的题材亦涵盖了从商周到明清的众多经典故事,把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融入一堂。
祠堂的整体布局左右对称,厅堂厢房相间,以连廊相连,气势雄伟,是一座装饰精美绝伦的建筑群。
1959年,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类博物馆;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 寻找历史原状,科技手段赋能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我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在诗里这样形容陈家祠。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更是盛赞陈家祠:“粤省宗祠数陈家,岭南古建一奇葩。”
走进“陈氏书院”大门,人们目之所及的一砖一瓦,都雕刻着陈家祠的百年岁月。
自清代光绪年间建造,到1950年作为“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办学,再到1959年成立“广东民间工艺馆”,以及到1994年更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几经风雨后依然光彩夺目,成为岭南地区极具文化艺术气息的建筑之一,向游客展示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
“从广东民间工艺馆的成立开始,我馆就肩负起保护陈家祠的重担。其保护经历了抢救性保护、复原保护还有科技保护三个阶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馆长黄海妍介绍,其中,抢救性保护一共进行了两次:
一次是1958年年底开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迁出后,广州市文管会以保持不塌不漏为原则,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复原;另一次是1980年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后,陈家祠在16个施工单位和一大批工艺师、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22个维修项目,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
“重新对外开放后,我们继续研究保护陈家祠,想方设法搜集历史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文物本体进行复原修缮。”黄海妍与前辈们、同事们一起努力,一点一滴地寻找陈家祠的历史原状。
从新世纪开始,逐步完成了前广场地面降回历史标高;复原正门前石狮子基座;重竖旗杆、恢复旗杆基座;恢复祖堂神案构件等项目。今年1月,陈家祠灰塑保养维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该馆恢复开放以来,组织的第8次灰塑保养维护,维护面积达1285平方米。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变迁,地势变化、白蚁危害、游客量激增等因素都对陈家祠建筑安全产生了影响。对此,博物馆工作人员运用科学手段,对陈家祠进行预防性保护。
2016年至2021年,陈家祠建设了“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建立起陈家祠古建筑安全的动态监测和预防性保护模式,实现古建筑结构安全动态变化情况的信息化、实时化。
2022年,该系统进行优化提升和整合,形成“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使陈家祠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利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针对之前陈家祠内外频发的白蚁危害问题,陈家祠引入了白蚁病害监测系统,布置监测点122个,至2020年增加至160个监测点。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将白蚁拦截在古建筑以外。
◆活化◆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带回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是收藏以广东为主兼及全国的民间工艺精品的艺术类博物馆。截至目前,该馆馆藏已达2万多件,其中有近3000件(套)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在分享陈家祠的活化利用时,黄海妍谈道:“对于陈家祠,仅仅是保护还不够,我们还有责任让它‘活’起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
用丝线雕刻出肌理,用色彩晕染出华光。陈家祠民间工艺展演厅中,数位非遗传承工作者正以“妙手”生花,向游客呈现展柜中精美非遗手工艺品的诞生,引来人们的驻足围观。
牙雕、榄雕、岭南押花、广彩、手工打金、石湾陶、广州玉雕等工艺定期在陈家祠进行展演,将非遗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紧密相连,为观众普及民间工艺知识。
具有陈家祠建筑特色的摆件、寓意“独占鳌头”的帆布袋、联名广府美食的冰箱贴……陈家祠“文创天地”厅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精美文创。
其中,获得“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称号的“陈家祠积木”备受游客喜爱。该作品将文创与陈家祠建筑特色进行融合,让观众在搭建积木时,深入了解陈家祠的建筑精妙。
据介绍,2023年,陈家祠销售文创产品超过32万件,营业额达到1120万元。这些文创产品作为媒介和载体,把陈家祠的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文化进一步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
◆传扬◆ 溯本寻根互动,传承祠堂文化
如今作为博物馆的陈家祠虽然已不具备祭祀功能,但作为陈氏族人溯本寻根的落脚点,历经百年仍旧屹立,其蕴藏的祠堂文化也一直在传承。
“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陈家祠中一副楹联上这样写道,点明了陈家祠是宗族联系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海内外有很多陈氏宗亲会来跟我们联系,实地考察,溯本寻根。”黄海妍表示,陈家祠的祠堂建筑艺术与保护模式,对于其他宗亲会的祠堂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陈家祠通过展览、研讨会等形式,推广其在白蚁监测方面的技术,以防其他祠堂建筑受到白蚁侵害。在日常生活中,珠三角的陈氏宗亲会还邀请陈家祠的工作人员,前去参与他们的端午节活动,吃“龙舟饭”,联络情感。
为了更好地传承祠堂文化,黄海妍也有想法。一是加强对祠堂文化的梳理和研究,“让人们知道祠堂怎么建,怎么运作和利用”;二是希望能建立祠堂建筑保护的规范,让祠堂建筑的生命力更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