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04-02 来源:本网

  佛山地处由西、北、东三江冲积而成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网纵横,土地肥沃。千百年来,佛山人民从治水到兴水,依靠发达的水系,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桑基鱼塘耕作模式,酿出了享誉全国的豉香型白酒,佛山的陶瓷、铁锅、丝绸、成药等货物依靠水路运往全国,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而在以水兴城的实践中,佛山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留下众多水文化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积淀了深厚的基础。

  走向世界的龙舟传统文化

  佛山四通八达的河网,孕育了水乡特有的龙舟文化。每年端午前后,老龙出水、龙眼点睛、龙舟竞渡、彩龙表演……轮番上演的各项龙舟民俗文化活动,是佛山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盐步保存着全国现存最古老的龙舟,“盐步老龙礼俗”见证了广佛同城的历史。顺德勒流“龙眼点睛”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禅城张槎大江游彩龙、南海九江龙舟结阿契、叠滘龙舟漂移、三水白坭五人龙舟赛,等等。而由此产生的龙舟说唱这种特殊的传统民间曲艺,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南海区桂城街道叠北东胜村呈S形的赛道(摄影:涂志锋)

  佛山作为“全国龙舟之乡”和“中国龙舟运动之乡”,也是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扒龙舟不仅是综合性娱乐民俗活动,还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名片的金字招牌。顺德乐从、南海九江组建的龙舟队参加全国及国际各类龙舟赛事,勇夺大奖,展示了佛山人开拓奋进、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龙舟精神。

  近年来,佛山将传统龙舟文化与水乡文化、美食文化有机融合,串联起丰富多彩的文化展演、文化产品展示等,全方位展示佛山龙舟文化的魅力。

  世间罕有的基塘农业文化

  基塘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兼具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经过600多年的发展,佛山基塘农业通过不断完善基塘农业种植方式,形成了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衍生出独特的农耕、生态和人文文化,对佛山乃至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019年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入选的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东南部的佛山基塘农业保护区,包括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的基塘农业区域,总面积710公顷,辐射周边基塘农业总面积13333公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间罕有美景,人类生态典范”。

  2022年,《佛山市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6年)》,提出要重建岭南特色现代桑基鱼塘,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基塘养殖,传承发展岭南农业文明。

图片

西樵山下的基塘(来源: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享誉国际的桑园围水利文化

  桑园围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了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珠三角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在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维系人居环境和良好生态,以及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溯源桑园围的历史,其实是一部佛山人与大自然相互“调和”、互相成就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佛山先贤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2021年9月,佛山市出台《佛山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的科学可持续性利用,促进遗产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图片

佛山桑园围西江九江段全景(摄影:梁平)

  传承不息的甘竹滩红色文化

  甘竹滩,西江下游通向北江的一条支流入口,曾是广州经顺德通往江门、肇庆等粤西地区的一条重要航道。20世纪70年代,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顺德举全县之力,堆砌起当时全国发电水位最低的潮汐发电站。在不具备条件下创造条件建设发电站,体现了佛山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是“佛山制造”的重要体现,小到螺丝钉,大到发电机组等重要部件,从设计、施工、制造设备到安装,全都是佛山制造。2009年,甘竹滩发电站停产。

  为弘扬“甘竹滩精神”,近年来,龙江镇委镇政府将龙江镇委党校、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历史展示馆、中心沟围垦历史展示馆等红色资源整合打造成甘竹滩党员教育基地。2023年5月,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已打造成为佛山“博物馆之城”的一份子,在新时期展示和传承佛山人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团结互助的“甘竹滩精神”。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