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VS福州三坊七巷,千年古韵因何绕梁

2023-12-14 来源:本网

  800多年前,一位名叫林绍坚的福州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潮州定居,曾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的他“家雄于财”,晚年,将名下6840亩田产捐给潮州开元寺。

  如今这座寺庙已是潮州古城内现存的最大佛寺。

  千百年间,从福建到潮州的人物故事比比皆是,无不见证着两地的密切关联。民间俗语说的“潮汕人,福建祖”,就印证了粤东移民的历史与潮州文化的源流。

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堪称粤东第一古刹。

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堪称粤东第一古刹。

  时光轮转,潮州古城经初建、扩张、焚毁、重修……今人再沿广济门城楼踏入古城,见到的是巷口黄发垂髫、街边游人熙攘。

  另一边,距此450公里外的福州三坊七巷,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也是一片繁华景象。

  共历风霜,同浸烟火,两处古城区中的一砖一瓦莫不诉说着千年来一段段值得后人铭记的过往。站在城内一角,望着檐前飞燕,几百年来的海风迎面拂来,古与新碰撞出的有感怀、有自豪,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俯瞰福州三坊七巷。新华社发

俯瞰福州三坊七巷。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传承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在福州工作时要求保护三坊七巷,在广东视察时来到潮州古城并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如何挖掘古城区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凝聚民族自信?如何打破过往因循守旧的观念,以探索文化创新?如何保护并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以助力产业发展?福州潮州专家展开对话。

  述古

  “古”是一种氛围

  也是传承文化的“利器”

  “古”是一种氛围。如何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挖掘,赋予古城区游客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周末,在潮州古城许驸马府景区内,穿着各式汉服的市民游客随处可见。在这里,经常能偶遇潮乐、潮绣、潮州木雕等本土特色非遗体验活动,投壶、蹴鞠、射箭等传统文化活动深受年轻人喜爱。

  这些活动,多是“有意为之”。对于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而言,依托古城丰富的文物古建资源,营造独特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古城举办各类“中式”活动是一项重要工作。

  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宣传联络科科长陈依璇说,从今年11月下旬到明年1月初,每个周末潮州古城内都会举办多场文化活动。在她眼里,这不仅是一种文旅服务供给、一种“引客入潮”的方式,更是让古城持续保持活力与吸引力的“战术”。

周末,潮州古城内身穿汉服年轻人体验蹴鞠。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周末,潮州古城内身穿汉服年轻人体验蹴鞠。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时逢周末,在另一边,以潮州复建的金山书院为目的地,一支声势浩荡的队伍沿着潮州北阁景区险要的附城蹬道一路往上:赏迴澜亭,观玄天阁,探古城墙、北阁佛灯,穿过玄天门登临城墙顶,又聚拢在金山古井旁聆听此地历史故事。

  事实上,文史学者与非遗传人常常会受邀到此,以讲学形式普及潮州历史文化,带领市民体验潮州非遗文化。

  在一步步阶梯的攀登中、一声声潮音的呼唤下,人们仿佛穿越千年,古潮州的文化记忆被唤醒,潮州金山的文脉传统也因此延续。明晰脚下土地的过往,知晓自己乡音的来处,内心会油然而生一股自信,前路也许并不难越。

夜幕下的潮州古城与广济桥。林文强 摄

夜幕下的潮州古城与广济桥。林文强 摄

  流连在福州三坊七巷,会有一种跟潮州古城相似的感动。

  林觉民故居、严复翰墨馆、福建省非遗文化博览苑……周末,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游客出入其间,了解先贤故事,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总规划师陈亮介绍,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在正史上留名的人物达140余名。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历史建筑)都是我们先辈留下的痕迹,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陈亮认为,对待文物建筑要有珍爱和尊崇之心,这是对文明的一种坚守。

  为深入挖掘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福州市曾组织文物、文史、文化、文联等方面专家共同完成《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

  同时,通过福建省内各大新闻媒体公开征集与三坊七巷相关的人文资讯,并从三坊七巷名人史迹、后人状况、老照片、老字号、民间戏曲和工艺品等方面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抢救工作。

  通过获取大量的史实资料,从人文与文化空间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扎实依据。

  当前,在三坊七巷景区内,不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建筑被精心修缮完好,这些名人的故事更是通过旧物展示、景致搭建、布展讲述等方式填补完善。行走其间,历史如在眼前。

周末,三坊七巷内林觉民与冰心故居,外国友人与福州学生来“打卡”。陈锦煌 摄

周末,三坊七巷内林觉民与冰心故居,外国友人与福州学生来“打卡”。陈锦煌 摄

  笔者在林觉民故居内见到过几名海外游客,他们在林觉民生平事迹及《与妻书》展厅前驻足,讨论良久。先辈在面对民族、家国、爱人时的诚挚感情和文化精神,放之四海亦能引发共鸣,这或许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创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和福州三坊七巷的做法一样,潮州古城的“名贤文化”打造尚大有可为。古城内最为知名的太平路“牌坊街”,不到2000米的道路上矗立着23座牌坊,每年有无数游客到此游览观光,拍照打卡。

  这里有纪念中国历史上粤东地区唯一一位文状元林大钦的“状元坊”,有纪念理学名家唐伯元的“四狮亭”,还有纪念历代来过潮州的十位宰相的“十相留声”坊等宝贵资源。

节假日的潮州牌坊街张灯结彩,吸引市民游客“盛装出游”。陈锦煌 摄节假日的潮州牌坊街张灯结彩,吸引市民游客“盛装出游”。陈锦煌 摄

  言今

  文化的魅力在于

  能发挥“无中生有”的力量

  潮州古城和福州三坊七巷,在文化创新方面的探索一直未停——

  激活新业态、呈现新风貌,让老城的古风古韵和现代人的生活实现有机融合。

  在潮州牌坊街,每个牌坊都有它的故事,对于多数来参观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繁复的故事难懂又无趣,怎么办?

  在潮州市近期举办的“牌坊街与潮州文创”主题潮州人文大讲堂活动上,主讲嘉宾、东门君IP联合创始人钟育杰坦言,将潮州悠久的历史“活化”,并不容易。

  “我们最近在搜集和创作牌坊街的故事,尝试用生动的文字和视频来描述。”钟育杰提及,或许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运用短视频等新方式,基于潮州传统文化创作新的内容,提高潮州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年轻人更加认同并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

潮州牌坊街会定期举办文化巡游活动。郑坚 摄

潮州牌坊街会定期举办文化巡游活动。郑坚 摄

  文化创新是个共性问题。陈亮认为,文化创新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完全可能厚积薄发一炮而红。

  他举出电影《庐山恋》、歌曲《成都》分别对庐山、成都的文旅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案例,表示文化的呈现方式是无限开阔的,影响力是无穷大的:“它的魅力在于其‘无中生有’的力量。不管福州还是潮州,对文化创新的未来一定要有信心,更要有持续探索的恒心。”

  陈亮提及的另一个创新尝试,是关于麦当劳、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品牌申请入驻三坊七巷的事。

  三坊七巷有规定,要求入驻的商户门面及店招设计应与历史文化街区风格相搭配。“一开始像麦当劳、星巴克这种国际企业坚持要用全球统一的店面风格,经过协商最终同意做了新的设计。”陈亮说。

  实践证明,这种文化交融创新带来的是双赢——位于三坊七巷的一家极具历史感的星巴克曾创下福建省星巴克门店的销售纪录。在陈亮看来,这既是一种文化创新交融,也是文化自信不断被培养起来的过程。

  近年来,潮州在文化创新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夏阳举例说,新的创意、新的形式取得了不错成效,比如近年来潮州市在广济桥、镇海楼等区域进行的大型灯光秀结合文旅表演的尝试,引来了相当大的客流。但是,要做到“潮州的就是中国的”还需要进一步尝试。

  比如,近年来,潮州用“红桃粿”“春盛”“老爷保号”等当地文化意象,生产了不少文创产品。整体市场反响不错,但始终未能走出潮人买家范围,反而是鸭屎香奶茶、油甘汁、牛肉火锅等潮州特色美食长期霸榜社交媒体。

  针对这一现象,潮州市青年文化创意协会副会长、艺成潮绣负责人林淳爽分享了自己的理解:“红桃粿、厝角头、下南洋三件套(市篮、甜粿、水布),甚至是潮州话,这些非常‘潮州’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潮州情怀,对别人来说,认知度不高,没有共鸣。这种局限在特定语境的创作,没有文化共性,别人没办法理解,也就不会买单。”

  而潮州美食在不同年代的“创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要点——迎合当下时代及所处地域食客的口味进行变化,强调“好吃”。不管是鸭屎香奶茶还是牛肉火锅,都遵循这个最基础的要点。因此,林淳爽认为,在进行文化创新时,既要在表达形式上提炼地域特性,也要在表达内容上注重文化共性。

  以此推之,文创要想“出圈”,“好看”“有意思”或许才是其产品应具有的必要特质。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或者文创,是仅仅因其承载的文化深厚而得到买家追捧的,正常的创作思路应该是,因为这件文创有意思或者很美观,被买回家后,大家才渐渐了解它背后承载的或者是潮州,或者是其他任何地方的文化意义。”旅居成都的潮汕摄影师王越分享。

  思考

  古城区保护不要一味求新

  文化创新的“新”也在于巧思

  对古城区而言,文化创新并非一味求新求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将原本破旧的历史街区建筑全面推倒,在其废墟上重建的不管是仿古建筑还是高楼大厦,固然都是“新”的,但这种“新”显然对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在陈亮看来,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修旧如旧,永续保护”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有无数可用心、可创新的地方,而在文物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用心和创新举措,又将回过头来助推、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兴盛发展。

  比如,三坊七巷主街上原有的一处当铺,修缮后成为福州的文化与艺术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它原有的历史功能,实现文化意义上的创新传承,又促进了当地文化与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街巷范围内很多老字号店铺也被保护下来,修缮后结合当代生活需求帮助其再次运转起来,延续历史文化内涵,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笔者留意到,在三坊七巷景区内,主街一端设有便民休息的长廊,中段有一处长木头也是时常坐满游客,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很多作为公共休息区的小亭子、小石桌凳等。

  初看,平平无奇,经过解说,才明白其中也暗藏很多巧思与创新设计——主街一端修建便民休息的风雨廊,实际也为巧妙地恢复展示古街原有的“尺度”。

  “原来南后街是11.5米宽,就是古代车轨七轨的宽度,南后街是按这个轨制留下来的。”陈亮介绍,修建长廊也为“补齐”长街缺失的一小块古建筑区域,以巧思经营同时实现展现古道路规制文化及便民服务的需求。

福州三坊七巷内随处可见巧思构建的便民休息处。陈锦煌 摄

福州三坊七巷内随处可见巧思构建的便民休息处。陈锦煌 摄

  至于景区内部各种供游客休息的小地方,修缮过程中也有很多故事。

  “有的原来是一处断墙,有的是一处残缺的石门。这些本来都是要拆迁掉的,但是在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地方都很有价值,就把它留下来重新进行设计,做成一个个灵动的休闲空间。”陈亮说。

  这些普通人眼中的残墙片瓦,经过用心的创意设计,既保存了它本身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与功能意义,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陈夏阳介绍,潮州古城在保护规划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了一定量的居民,让古城充满生活气息,避免过度商业化、景区化,让古城文化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可参与度。

  更多的居民意味着更具特色的古城风貌,也让大量潮州市民直接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行走在潮州古城街头,随处可见居民在商铺内悠然生活。陈锦煌 摄

行走在潮州古城街头,随处可见居民在商铺内悠然生活。陈锦煌 摄

  潮绣、木雕、打铜等潮州文化特色商店在古城内随处可见,潮州匠人们就在店内或街边进行生产创作,让游客们真正在这座满是非遗的古城中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强调维护原有的社区生活功能,是潮州古城的一大特色。

  潮州古城历史上呈“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布局,根据古城不同功能分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潮州市将潮州古城分为“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南门义兴甲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及“旧西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规划,探索通过特色分区创建,更好地呈现古城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

  “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的几年,很多我们的同事从潮州回来后,都认为潮州很有文化特色,并且潮州对这种文化的保护非常有力度和魄力,效果是不错的。”访谈最后,陈亮表达了业界对潮州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认可。“只要方向对、路线对、做法对,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实现良好的文化发展成效。”

  双城对话

  三问“保护”与“安居”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总规划师 陈亮

  ◉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夏阳

  一问:两地的保护策略有何侧重?

  陈夏阳:潮州古城是一个“活态”标本,古城内现在有5万多的居民。对比福州三坊七巷,潮州古城面积更大、原住民更多。

  陈亮:福州三坊七巷内现存居民数百户,数量不多。这让文物建筑的统一修缮、保护及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开展推进,也产生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气息、本土民俗文化传承力度不足的问题。

  二问:两地的规划有怎样的特色?

  陈夏阳:我们根据潮州古城“东财西丁、南富北贵”的历史功能布局来规划古城,对应展现的是古城的不同历史功能。

  做好景区文物保护与文旅协调发展工作,均衡满足古城居民与游客的各种需求,是当前潮州古城的主要工作。

  陈亮:当前的三坊七巷在基本全面修缮完成的基础上,也基本实现了全面活态利用。每年这里都有近千场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与展出,是福州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地。

  两地各有其特色,而目前两地都根据自身条件摸索出了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路线,应该说,都算得上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三问:“修旧如旧”与方便居民生活间怎样平衡?

  陈夏阳:潮州古城近两年来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提升古城内社区的人居环境。首先保障民生,再进一步做好文化活动服务,让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到各种“小确幸”。

  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潮州古城强调维护原有的社区生活功能,让古城充满生活气息,避免过度商业化、景区化。

  陈亮:历史文化街区的“修旧如旧”成效如何,可以从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来衡量。针对一个街区、一个建筑群,甚至是一座古城的修缮,修缮后应达到的一个标准是“建筑形式协调”。

  在改造过程中,首先要与原住民进行协商。一般来说有两种常见做法,一种是先将原住民安置好,将建筑产权收回来后进行作业,这种做法更适用于不协调的建筑;另一种是留下原住民,提供专业的支持让居民自己进行修缮,这种做法适用于风貌协调的建筑。

  南方观察

修旧如旧 向新向兴

文/张宇驰

  潮州与福州,历史上都与多位名家大儒结缘,崇文重教之风将其转化为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潮州古城、福州“三坊七巷”等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所至,文化情怀一以贯之。徜徉古老的街区,触摸城市的文脉,便能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修旧如旧,古城的灵魂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仰首可见雕梁构件,与昔日金榜才子共欢喜;俯身可听古井叮咚,同旧时乡民货贩共甘苦。钻入小巷深处寻片刻宁静,民居如旧、户对高悬、朱门轻闭、院墙生苔,或是依原样改作茶馆、民宿,或是仍有炊烟徐徐而出。

  古城是活态的标本,更是容纳器物、历史和习俗的开放式博物馆。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老建筑、旧街区进行修缮利用,维护古城居民和原有社区的生活功能,这样的理念有利于调和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这组关系,同时鼓励居民更多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建设之中。一啜一饮、丝绣木雕、商贩食客……在居民心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到充分尊重;而在游客眼中,这无疑是对在地文化最生动的演绎,是古城形象始终鲜活的奥秘所在。

  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才能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向新向兴,古城的生机与城市的生命力相关联,文化形式的创新是对它的生动注解。横跨韩江两岸,纵历风雨千年,日间的广济桥头游人如织,浮梁相接沟通两岸,而到了夜里,灯光伴随音乐为其改换新颜,俨然古老城市的“新晋网红”、文化推介的“亮眼名片”。“三坊”铭刻望族盛景,“七巷”封存市井烟火,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部,坊巷音乐节、艺术展、小剧场等文化主题活动轮番上演,依托科技手段开发的“云游坊巷”系列旅游产品更是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古城是“凝固的时间”,总能吸引着自家人“常回来看看”,而古城的守护者则面临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情怀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没有文化共性,更激不起情感上的共鸣。”要让古城文化出圈破圈,必须有持续的吸引力注入。通过跨界创新的方式,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得以了解两座古城的不同侧面;挖掘漫长历史中留下的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巧妙实现文化创新,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修旧如旧,向新向兴,二者相辅相成,让古城文化中鲜明的地域特色得以跨越千年,呈现在公众面前。请珍惜并守护好这份厚重的财富,并将其中的故事讲好讲活,久久地讲下去!

  来源: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