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社会上文玩收藏热度不断提升,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在鱼目混珠的文物市场中,人们如果缺乏相应的收藏知识,或是购买渠道不正规,买入赝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无论是专业藏家还是“老物件”爱好者,学习鉴定知识都必不可少。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定期推出“鉴定宝典”文物鉴定科普小知识,以专业鉴定人员的角度,通过真实的案例,普及文物鉴定知识,教大家快速识破造假手段,防止藏家利益受损,为文博、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引导民间合法合规收藏的同时,也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一枚钱币,方寸之间,包纳乾坤。古往今来,钱币都是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在本年度每周二开展的常态化公益鉴定活动中,观察到这样一组数据,在近4000件送鉴物品中,就有近千件钱币类物品。
不过,在这些钱币中,绝大多数为普品钱币,且仅有35%的钱币属于真品。这组数据折射出一个现象——目前造假者的仿造对象由珍稀钱币转为普品钱币,古钱币与机制币都成为作伪的“重灾区”。而另一个事实是,绝大部分藏家对钱币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
对此,鉴定专家表示,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假钱币,藏家并非束手无策,只要藏家“补足”钱币基础知识与造假手段的知识,便可大大减少上当受骗的机会。本期“鉴定宝典”,便以常见的铜制钱和机制币为例,一扫大家的“知识迷雾”。
钱币版别变化妙,基础知识要记牢
在一枚小小的钱币中,包含着年号、时代、书体、图案、形制、度量衡单位等信息,人们可从中窥见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也可欣赏书法的妙迹,图案的变换,这些信息的变化构成了钱币的版别。
中国钱币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金银(铤)锭、古钱(流通的制钱和民俗类的花钱)、近代机制币、纸钞等。目前,人们收藏的重点仍在铜制钱和机制币上。这两种钱币都会注明年号信息,由此,了解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以及使用该年号时是否发行了钱币,便可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
各历史时期钱币体系示意图。图源:鉴定站
钱币的书体是分辨版别的特征之一。中国钱币的书体有很多,涵盖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草书、宋体等,还有少数民族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蒙古八思巴文、满文等,书体的使用需符合其铸造发行的时代,这一点藏家们可要留心。
此外,钱币上的图案纹饰同样影响着版别。古制钱上的甲印、星月等,清代机制币上的大清龙、飞龙、水龙、坐龙等龙纹,民国机制币上的嘉禾、双旗、人像等图案,版别的变化只在这些图案变化的毫厘之间。
对于藏家而言,钱币的形制与单位这两个版别信息也应该谙熟于心。形制是指钱币的形态规制,古代铸币包含钱面、钱背、钱穿、外廓、四出、四决、隐起文等形制,一般使用镒、锊(寽)、釿、两、铢、钱等单位;近代机制币则包含边齿、马齿、边花、中花、珠圈等形制,一般使用两、钱、分、厘、仙等单位。
古铜钱形制示意图。图源:鉴定站
机制币形制示意图。图源:鉴定站
机制币形制示意图。图源:鉴定站
钱币造假手段多,入门收藏需琢磨
从古至今,关于钱币的造假从未停止。如何辨别真伪,是萦绕在历代藏家心中的难题。清代学者翁树培曾在研究宋钱时提出鉴别方法——“辨之于其字,于其形,于其色,于其质,于其声,兼此五者,而精审焉。”这便是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字、形、色、质、声”五字法。
古代铸币和机制币作为金属类文物,造假者大多围绕币材、工艺、图文信息、锈蚀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币材作伪:
在古代,各统治政权在铸币时考虑到流通时耐磨损等需求,选择青铜作为铜钱的主流币材,明嘉靖时期,黄铜钱开始出现。至于红铜钱,则在辽代使用较多,其他时期、地方都较少使用。而出于机器冲压的机械性能的考虑,机制铜币一般选择红铜或黄铜作为币材,机制银元则选择银掺杂一定比例的铜作为币材。
如果藏家在市场看到红铜制作的当百“咸丰元宝”铜钱,便要格外留心,它的真品应该由黄铜制作。而若碰到白钢或者铜质镀银的银元,则可以直接跳过。
整体银色呈现微黄色,已可判断银色不纯,更有显现出铜质的地方,可直接判断为铜镀银仿品。图源:鉴定站
工艺作伪:
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使用不同的铸钱工艺,而不同的铸钱工艺会残留不同的铸钱痕迹。例如,春秋时期至汉代钱币所采用的块范铸造工艺,源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所使用的钱范一次可以铸造多枚钱币,如果缺少打磨流程,钱币的部分位置会残留浇注痕迹。在错误的方向残留浇注痕迹的,都需要提高警惕。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先秦时期耸肩空首布陶范。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战国“明”刀钱陶范。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_中国钱币杂志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秦国半两钱。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藏先秦时期蚁鼻钱钱范。图源:央视新闻微博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叠铸范浇液铸造工艺,这种叠铸为平放层累式,而非竖立式。北朝至民国时期则采用翻砂铸造工艺,这种工艺可以重复使用母钱和型砂来进行,不过,翻砂工艺决定了铸造出来的钱币会比母钱尺寸要略小,多次翻砂铸造之后,母钱的磨损会使得成型铸币出现纹饰、文字模糊的现象。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南朝萧梁“公式女钱”叠铸陶范。图源:杨君《新见萧梁天监五铢陶范考》
造假者通常使用木、骨或软石等雕刻而成的古钱模型进行翻砂,或直接使用真钱进行翻砂。这样一来,钱币会呈现表面氧化不充分、包浆锈色不自然的情况。而且由于放入砂箱一次翻砂的钱币数不如古代的多,砂模压力不均,铸造出来的钱币会出现厚薄不均、文字高低不平的情况,且尺寸要比真钱小。
翻砂铸钱工艺流程图例。图源:网络
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机制币盛行。这种钱币以模具冲压打制而成,不同于以往的翻砂工艺,如果发现钱币残留“浇铸成型”的特征,包括出现砂眼、浇道痕迹、流铜、坯饼表面有颗粒状凸起等,则大概率属于仿品。更有甚者,有不少造假者专门收购民国时期的机制币模具,通过这种模具打制的钱币仿品更能以假乱真,藏家不可掉以轻心。
“光绪元宝”银币仿品,钱面有颗粒状凸起,应属于翻砂制作痕迹。 图源:鉴定站
“光绪银币”仿品,图案文字立体感不足。图源:鉴定站
图文信息造假:
值得一提的是,图文信息的变化是引起钱币版别改变的重要因素,而钱币的版别是否稀有与其经济价值直接挂钩。因此,市场上就有造假者使用各种手段将普品钱币改造成珍品钱币,其中主要包括臆造法、改刻法和嵌补法。
臆造法是指造假者根据文献记载,对某一真品钱币进行模仿设计,甚至凭空捏造,以满足钱币收藏者的猎奇心理。如中华民国八年造袁世凯头像伍圆银圆,就是臆造品的一种。
臆造品——中华民国八年造袁世凯头像伍圆银元。图源:鉴定站
臆造品——中华民国八年造袁世凯头像伍圆银元。图源:鉴定站
改刻法意味着将常见钱币通过修改或增加原有内容,对珍稀钱币进行改刻,造假者一般会选择较厚的旧钱来操作。嵌补法则包括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藏家在鉴定时,可留意文字风格是否一致,在轻叩桌面时,声音是否比较哑闷,边轮是否存在缝隙等。
铲去“熙”字旁的一竖,普品“康熙通宝”罗汉式钱改刻作较稀有的罗汉钱。图源:网络
“乾隆通宝”真钱后刻花,纹饰与刻工均存在疑点。图源:网络
锈蚀作伪:
历经岁月的洗礼,锈蚀不可避免地留在钱币上,形成独特的质感。然而,造假者也往往据此对钱币进行做旧处理。不过,短时间做出来的锈蚀无法和自然形成的锈蚀相比,它会在某些地方露出马脚,这也成了鉴定钱币真伪的依据。
铜钱的锈色主要有黑色或亮黑色的黑漆古、红色、绿色、蓝色或蓝黑色、银白色的水银古、乳白色。造假者一般通过“颜色+粘合剂”、“化学试剂+土埋”、烟熏、化学加工等手段来伪造锈蚀。
在这四种作伪手法中,前三种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比较常见,最后一种则是现在使用最多的手段。钱币作伪难以做出由内向外、层次丰富、分布合理的锈色包浆,现在制作的仿品锈蚀趋于完美,反而弄巧成拙。
以颜料作锈。图源:鉴定站
溶液浸泡作锈 图源:鉴定站
机制铜元的锈蚀则主要有土锈、生根锈、白色粉锈、朱砂锈和石灰锈等。如果锈色和包浆过满或者过浮,通体呈现黑色或浅绿浅蓝色,又或者流通痕迹不协调,则需提高警惕。
传世银元的锈蚀则会从最初期的银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色、黄色、蓝色,其间可能会出现五彩包浆,但最终都会归于黑色。藏家若因此完全“以黑为真”,则容易上当,毕竟相对于通体油腻黑色包浆的仿品,带有斑驳黑色锈蚀的才有可能是真银元。
银元的黑色锈蚀基本上围绕双龙、边缘附近及文字里面,且没有层次,要提高警惕。图源:鉴定站
交易套路要说“不”,学习提高有门路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藏家除了关心钱币的真伪问题外,还应关注交易渠道,谨防“套路拍”的诈骗陷阱。就“套路拍”的诈骗伎俩,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曾经制作动漫小视频进行介绍,欢迎大家关注。
钱币交易要通过正规渠道来进行,建议通过登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搜索“拍卖企业名录”,点开“广东省文物拍卖企业名录”选项,来查看全省已备案的正规文物拍卖企业。
鉴定专家表示,对于想进一步学习钱币知识,又拒绝不了“买买买”的藏家朋友来说,相对于花大价钱追奇品珍品来说,从普品制钱入手,并且以某一领域作专题收藏方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有余力者,也可前往钱币类专题性博物馆进行参观。
来源:南方+
【图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供图 部分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