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匠心修复时光碎片

2023-11-09 来源:本网

  一身白大褂,几把手术刀,这群“医生”仁心仁术、妙手回春。他们的“病患”也十分特殊,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简称“文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像对待病人一样对待生病的文物。”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有机文物修复组组长、“南粤工匠”李涛说道。

  染、刷、推、压、刮……在自称为“文物医生”的文物修复师精细的“诊疗”下,吉光片羽重新焕发光辉,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历史的画卷再次展开。

  近日,“流动博物馆+修复学堂”粤东站项目活动在汕头市博物馆举办,该项目包括“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和“修复学堂”系列讲座及体验活动两大部分,以修复展览和学堂教学的形式,以流动博物馆为平台,将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的技艺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修复的潮州金漆木雕。受访者供图

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修复的潮州金漆木雕。受访者供图

  按需对待 中西结合修复

  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内,瓷器、陶器、国画、油画、版画、木雕等无数文物展品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然而人们能看到文物的细节、了解文物的历史底蕴,却不知道它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所经历的“磨炼”。

  “文物需要接受‘中西医结合诊疗’,即经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精密仪器诊断、手术治疗等。”李涛形象地介绍了文物修复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受损的文物犹如一名病人,需要经过专家会诊了解各类“疾病”,从而得出治疗方案,然后才能上“手术台”。只有药到病除,文物才能以“健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介绍,文物修复有三大原则,即最小干预原则、原真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在文物的诊断和修复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并行不悖。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专职修复师王丹以自己修复的作品《经济上打击地主》为例,向观众讲述文物修复的工序和难点。这幅创作于1970年的版画作品,半个世纪后画面已局部缺失并受到污染,同时有纸质变脆、大面积撕裂等问题。

  王丹表示,对待这类文物,文物修复师更要尊重它的历史信息,不能添加任何主观臆断的内容。因此,通过查找作品原始资料、与作品原作者沟通等方法,该作品的修复工作最终确定根据病害状况采用国际标准最小干预原则和可逆性原则进行处理,确定去除作品各种表面污染物,平整画面,贴合加固撕裂部分。在补全的工序上,由于缺少原始资料的支撑,不做完整补全和补彩,而只对缺失的部分做衬托,恢复作品的观赏完整性。

  李涛则认为,在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冲击下,文物修复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但对待不同的文物以及文物的不同用途,修复的理念应该有所不同。

  “说到底,要把握好‘度’,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李涛举例,故宫的雕梁画栋若长久坚持“可识别性原则”,即不轻易进行修补保持旧的状态,几百年过去,后人将难以再看到这样的艺术品。这也是李涛提倡“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的原因,对他来说,中国传统书画的修复需要技艺上的传承,更需要不断进行反思。

广州美术学院收藏的潮州金漆木雕修复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广州美术学院收藏的潮州金漆木雕修复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广州美术学院收藏的潮州金漆木雕修复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提出“整旧如旧”这一概念,强调在修复古建筑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和风格,修补处应尊重原件,色调协调统一,以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李涛十分赞同这一概念,但他亦指出,“整旧如旧”原则多用于展览目的的文物,若是考古修复更适合“极端可识别原则”,而文物的商业修复,则应该根据不同的修复对象或修复目的,按需对待。

  长久坚持 寻求技术突破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主任许炀接触文物修复这一行业已有25年。“我用艾略特的诗句去理解修复:‘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对许炀来说,文物修复师是与时空对话的人。

  一件文物的修复,短则按月计,长则几年,文物修复师们日夜沉浸于一方天地中,与桌前的残缺碎片打交道,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只与来自远古的声音对话。

  许炀作为潮汕人,秉承家乡情怀和对文物的保护自觉,展开了对潮州金漆木雕的修复和保护研究。据介绍,潮州金漆木雕自身高难度的工艺决定了修复的难度。木雕多层的结构、繁多的造型、综合性的材料组合、精致而脆弱的金箔表层,都给修复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而由于没有成熟的潮州金漆木雕修复经验和案例可供参考,也加深了修复的难度。许炀笑说:“文物修复是一场马拉松啊。”

  李涛修复重裱一幅古画,则要经过上百道细致复杂工序,其中“全色、接笔”最具功夫。全色是指只给作品补上底色,以达到流畅的观赏效果,而接笔则是将残缺的画意补画出来。李涛表示,在有依据的情况下,应尽量接笔将古画上的残缺之处补至完美状态。

  对李涛来说,将作品尽量修复完美,更重要的原因是坚持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永久传承。“文物修复没有‘放弃’一说,只有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技艺进行突破,文物修复的技艺作为非遗才能在文物上脉络清晰地传承下去。”李涛说道。

  汕头市博物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李韵是一名“传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深有感触地说道,“文化传承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件需要静下心、沉住气去坚持的事业。”在一件件修复的文物中,她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还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科学的修复手段和与时俱进的修复理念。

  促进传承 提升保护意

  “文物保护和修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谈及文物保护修复如何贴近大众,王丹表示,文物是十分脆弱的,物理撞击、虫害、温湿度变化、光照、水灾火灾等都能对其造成严重的损害,“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和“修复学堂”系列讲座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大众普及保护修复的知识,搭建一个文物修复知识传播的系统。

  王丹解释道,文物修复只是这个文物长期保存工作的一部分,文物的保存环境和预保存工作才是文物能不能较长久保存下去的重要环节。“但大部分人缺乏科学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王丹表示,通过博物馆展览和讲座的方式,可以向大众普及不同材质的文物和藏品所对应的保存环境和方式,让大家建立起修复保护的理念意识。

  “文明是抽象的,文物则是可视的载体,承载了整个华夏文明。”许炀迫切地希望向公众传达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不断向前的时代,文物所承载的辉煌历史给予民众往回看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巡回汕头,许炀也带着学生到乡间探索,将典型的潮汕民居作为历史课堂,体验文化遗产修复的魅力。许炀表示,潮汕的古村、侨宅等古建筑有非常大的修复潜力和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及时开展科学的保护修复,对文旅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这会是个双赢的局面”。

  李韵欣喜地说道,此次巡回展和修复学堂活动的开展,通过展览生动的修复案例,让学术与更广泛的公众结合,使专业的文物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的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促进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各种博物馆、文博类节目不断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与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等相关的小众专业。年轻力量的注入,为这些领域带来了活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保护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它们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