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园望敦煌:史语所广州旧址修复开放周年,学者探寻渊源温故知新

2023-10-26 来源:本网

  10月22日是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在广州正式创办的九十五周年,也是广州东山柏园“史语所”旧址修复一周年。

  10月21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纪念广州‘史语所’旧址修复一周年系列活动”,以学术汇报、实地参观等形式,致敬先生,温故知新。

  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迁入位于广州东山的柏园,后以此为正式建所日。民国“史语所”是中国首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

  2022年7月,经过修缮后的柏园入列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0月,柏园在“史语所”的创办纪念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筹备之初即重视敦煌

  “当时最重要的敦煌研究学者‘云集’广州‘史语所’,柏园成为敦煌材料古籍系统整理计划的发起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以无党派人士、学者的身份参加此次为纪念柏园修复开放一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他以“南国萌芽北国开花——简论广州时期‘史语所’与国立中山大学对敦煌材料研究的贡献”为题,在学术汇报会上分享了其新近研究成果,梳理广州时期“史语所”与“敦煌学”的渊源,并对“敦煌学”的历史、研究现状、意义等话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9月,许瑞生应邀参加第六届敦煌文博会,实地走访鸣沙山。回到广州,他对敦煌学学术史进行了深入梳理和研究,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其新撰学术文章《从越秀山遥望鸣沙山——广州时期“史语所”与中山大学对敦煌研究之贡献》,发表于最新一期《同舟共进》杂志。

  许瑞生在文中指出,史语所在广州时期即很重视敦煌研究。早在“史语所”筹备时期,傅斯年在具有宣言性质的文献《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两处提及敦煌,指出应对敦煌石藏、内阁档案等良籍加以利用,更设想在洛阳或西安、敦煌或吐鲁番、疏勒等地设工作站,加大史料收集的范围和力度。

  “中国最熟悉敦煌材料的陈垣、刘复和陈寅恪与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位筹备委员,互通书信,谋划敦煌材料研究计划。”“史语所”在广州创立前后,多方面着手推动敦煌研究。如在最初规划的八组中设敦煌材料研究组、聘陈垣为主任,聘法国敦煌学者伯希和为外籍研究员,着手制订对敦煌材料收集、整理的系统计划,并组织出版重要学术成果,等等。

  对敦煌学的持续之功

  值此修复后对公众开放一周年之际,柏园常设展览《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上新,梳理展出“陈垣致信陈寅恪、刘复说明敦煌文书整理工作及《敦煌劫余录》一书的情况”“夏鼐致信傅斯年、李济,介绍敦煌考古调查工作的情况”等文献,展示“史语所”前贤对敦煌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呈现“史语所”对敦煌学发展的持续之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政协常委曹劲告诉记者,史语所敦煌材料组组长陈垣在主持京师图书馆期间,已和同仁对馆藏敦煌文书进行了分类编目,后来将其进一步完善,出版为《敦煌劫余录》,这是首部公开出版的中国馆藏的敦煌文书分类目录。

  陈寅恪先生为此书作序,提出“敦煌学”概念。该序早于书籍出版,首发于“史语所”《集刊》。陈寅恪在序中称,敦煌学将成为世界学术新潮流。面对大量敦煌遗书流散海外,以及欧洲成为东方学研究重地的现状,陈寅恪亦鼓励中国学人不必气馁,应放大眼光,以新材料与新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来努力探索这中华学术宝库。

  “史语所”同一时期出版的另一敦煌研究成果《敦煌掇琐》,为语言学家、文学家刘复于1925年利用留学机会,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写了民间文学、社会生活和语言文字方面的敦煌文书材料104种。此书在相当长时期内是国人进行敦煌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羽介绍,随着抗战中的战略西迁,敦煌学研究迅速发展。上世纪40年代,“史语所”等机构对莫高窟及榆林窟进行了细致的考古测绘,提出将敦煌石窟收归国有保护和管理的倡议,间接促成了国立敦煌研究所的成立。夏鼐运用科学方法在敦煌进行遗址调查发掘、文物提取保护,判断出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所在。

  探寻现代学术的源头活水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的主力也是筹备‘史语所’的骨干。”许瑞生特别提到,中大“语史所”是“史语所”参照物。“从筹备组的成立到北迁,中大文科教职员是研究和开展筹备工作的主体。”在敦煌研究上,除了“史语所”所办《集刊》,“语史所”所办《周刊》同样是敦煌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媒介,刊载不少敦煌研究论文,包括但不限于胡适、陈寅恪、容肇祖、狩野直喜等学者的通讯或成果。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去年9月现场调研广州柏园史语所旧址,曾表示:“柏园是现代中国人文学科的发祥地,它不仅承载了中山大学校史的一部分,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向记者表示:“语史所”前辈们开创研究领域及方法,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头活水,对于中国人文社科转型、中大学术传统的生成意义深远,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梳理。

  柏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一年来,至今已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深受社会重视和市民喜爱。这一年来,柏园的参观者络绎不断。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人文学者,前来追寻中山大学在开创中国现代人文学科道路上的足迹,探觅其志其学的精神源头。

  正如现场参加活动的政协委员所言:“柏园在岭南,但其学脉和文脉更在中国。”柏园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学术框架对后来的中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影响深远,诸位先生开创的研究领域及方法,都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头活水,滋养了数代中华学人,对海峡两岸的知识分子都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