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本“鉴定宝典”待领取

2023-10-07 来源:本网

  编者按:近年来,社会上文玩收藏热度不断提升,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在鱼目混珠的文物市场中,人们如果缺乏相应的收藏知识,或是购买渠道不正规,买入赝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无论是专业藏家还是“老物件”爱好者,学习鉴定知识都必不可少。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定期推出“鉴定宝典”文物鉴定科普小知识,以专业鉴定人员的角度,通过真实的案例,普及文物鉴定知识,教大家快速识破造假手段,防止藏家利益受损,为文博、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引导民间合法合规收藏的同时,也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日前,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推出的第四场“博古鉴真”2023大型公益文物鉴定及文物法规咨询活动成功举办,共为81位群众鉴定物品307件/套,其中98件属于文物范畴的器物大部分都是祖传物,通过购买所得的真品仅为少数。在鉴定站今年1至9月举办的46场“南粤鉴真公益行”鉴定活动中,文物数量占比也仅达26%。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举办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活动的二十余年间,“多看少买”往往是鉴定专家最常提醒人们的四字箴言,但具体要“看”什么,怎么“看”呢?

  不少群众往往一知半解,“专家您看,我在网上搜到的图片,跟我这件不是‘一模一样’?”其实不然,本期“鉴定宝典”将以高古玉器为例,带你揭秘“看”中门道!

这两件玉佩,哪件为真品,哪件为仿品呢?文末将揭晓答案。

  纷繁复杂看“花眼”,入门掌握“标准器”

  “看”的过程就好比往大脑里录入文物样本信息,遇到类似器物再进行比对分析。不过,录入信息时首先要保证准确性,否则就容易被误导。博物馆、拍卖预展、古玩市场,纸质的发掘报告、展览图录、研究性书刊,以及网络各大自媒体平台……我们能够“看”到的对象形形色色,入门首先应该如何选择呢?

  拍卖预展、古玩市场中出售的商品鱼龙混杂,倘若没有先建立扎实的知识系统,就容易以假乱真。纸质资料能够提供基础知识,但首先要选择正规出版社,才能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不过获取成本也相对较高。自媒体时代,网络为获取公开的文物高清大图等数字学习资源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制假售假商家夸大宣传或杜撰营销的情况,需要浏览者加以分辨。

  事实上,有一处适合文物鉴赏入门、成本又不高的极佳学习场所,那便是国有博物馆。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类精彩纷呈的展览,展出众多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这类“标准器”便是我们首先最值得“看”的重点对象。更重要的是,在展览现场能够从多角度观察玉器的细节,其立体性与色彩准确度是文字与图片无法比拟的。因此,不妨先从博物馆的“标准器”看起!

  关注展板展牌信息,认准“标准器”

  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尺寸、材质、用途……展板和展牌上的丰富信息可别错过!出土信息是我们用来识别“标准器”的重要条件之一,进而可以再观察这类出土玉器的细节,熟悉该时代、该地域玉器的玉料、工艺、造型、纹饰、沁色等特征,了解其用途与文化内涵。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石峡遗址出土玉琮(左)及其展牌信息(右)。

  察“质”观“色”,了解玉料知识

  古人以“美石为玉”,材质包括透闪石、蛇纹石、大理石、方解石、绿泥石、迪开石、叶蜡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多个种类。以透闪石为例,自东北地区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开始,透闪石质玉就成为古人钟爱的玉石种类之一,历代均大量使用。在博物馆展览陈列中,我们能够看到众多中国古代早期透闪石质玉器,尽管历经2000年以上的埋藏,却仍然保持着莹润的质地与淡雅的色泽。

小南山遗址出土玉玦,未受沁部分显示浅绿色。(图源:新华社客户端黑龙江频道《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从矿物学角度来说,透闪石的成分为Ca2(Mg,Fe)5[Si4O11]2(OH)2,以双链状结构存在,摩氏硬度为6.0-6.5,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态,具有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根据铁等金属离子含量、价态的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种类。

  尽管同为透闪石质玉,不同玉矿区呈现的玉质特征也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古玉矿资源的日益枯竭,仿古玉器多采用新产地玉料制作而成,如俄料、青海料、韩料等,更有甚者,会使用玻璃、玉粉、树脂等材料。

现代常用仿古玉料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各类玉石检测机构出具的证书,无论哪个产地的玉料,其材质通常写的都是“和田玉”。因为根据《和田玉鉴定与分类》(GB/T 38821-2020),“和田玉”已被列为玉种之一,所有透闪石-阳起石质玉均属于“和田玉”范畴。因此,这样的检测结果并不代表玉料一定产自新疆和田地区。现代翡翠同样也存在这种情况——缅甸翡翠和危地马拉翡翠价格差异较大,但二者的检测结果都是翡翠。

左为俄罗斯料及其检测证书,右为青海料及其检测证书。

  辨别制作痕迹,了解工艺水平

  中国早期玉器加工方式较为原始,往往保留了切割、钻孔、雕刻等人工痕迹,与规整的现代机械加工有所不同。在观展时,即便远观发现玉器的线条十分流畅,但放大照片时往往能观察到来回切割、琢磨的痕迹。

线切割痕迹,如良渚文化玉璧表面使用砂绳切割呈现的弧线痕。

片切割痕迹,如春秋时期玉钺表面呈现的直线痕。

钻孔痕迹,如良渚文化玉琮孔璧留下双面对钻产生的平行螺旋纹与台痕。

雕刻痕迹,如良渚玉匠使用燧石工具刻划形成玉琮表面的兽面纹。

现代仿古兽面纹。

  观察造型纹饰特征,掌握时代审美偏好

  不同年代制作的玉器都有其独特的造型与纹饰特征。以汉代为例,该时期华南用玉达到高峰,其中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

  据统计,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包含玉衣、觽、璧、璜、组玉佩、舞人、佩饰件、玉具剑饰、带钩、印章、六博子、铜框镶玉卮、铜框镶玉盖杯、角形杯、盖盒和铜承盘高足玉杯等19种共244件,大致可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和装饰用玉三大类。纹饰有几何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等,如动物纹样则具有身体弯曲度大、富有动感、杏眼出梢、四肢刚劲有力、绞丝长尾分叉等特征。

  观察比对形纹特征,其实无需细究其是否与“标准器”完全一致,倘若遇到完全相同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反而更加值得怀疑。需要关注的是整体比例、纹饰间布局、线条走向、刻画精细程度等细节。

  正如下图对比的两件玉佩,就螭纹来看,标准器的螭首近方形,足部线条刻画写实,似生活中所见的猫科动物,显得十分有力,而仿品螭首过长,足部线条绵软,显得模式化而无力。兽面眼部虽然都刻有阴刻圆圈纹,但标准器线条流畅,而仿品则更显粗拙。标准器中璧部分的谷纹远看十分规整,细看则每一处都不一样,尾部线条弯曲自然。仿品边缘则十分平直,硌手感明显,为现代机械直接切割加工而成。

上左图为广州南越文王墓主棺室出土兽首衔璧青玉佩,上右图为鉴定活动所见的现代仿品。

  理解受沁机制,识别出土痕迹

  古玉的沁色,是指玉器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因本体结构与周围接触环境相互影响,由外向内发生色彩及质地的变化,通常发生于玉器结构疏松的位置或裂隙处,颜色包括白色、黑色、红色、褐色、黄色、绿色等,边缘存在过渡区域。倘若周围环境的物质分子(如土壤、铜锈、朱砂等)较大而未能沁入,则会附着于玉器面上。

出土玉器沁色及附着物(左为黑色沁,中为附着铜锈,右为附着土壤及朱砂)。

  不过,如果在市面上看到这类痕迹,就要警惕了!一是因为玉器的沁色和附着物是出土的重要判断依据,出现这类痕迹的玉器可能属于出土出水文物。《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买卖这类玉器容易触犯文物法律法规,因此建议不要购买和销售。二是因为这类痕迹很可能是现代人工做沁的印记,系用酸性或碱性溶液进行化学腐蚀所产生,长期贴身佩戴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以“鸡骨白”沁色为显著特点,当地商家会仿制销售相似沁色的仿古玉器。

  料、工、形、纹、沁是玉器鉴定的五大关注重点,正如本文开头展示的两件犀/虎形玉璜,左边的一件出土自广州南越文王墓主棺室(图源:南越王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而右边的一件则是鉴定活动中的仿品。根据以上五大要素的阐释来判断,你看出来了吗?

  其实,“看”这个字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想要“看”出古代玉器中的奥秘,仍是一个长时段的知识储备过程,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玉器在这五方面皆有其不同特点,需要一一进行系统梳理归纳。这也是一个培养和考验细心与观察力的过程,需要善于抓取细节、保持敏锐直觉才能发现“不到位”的破绽。它还是一个在人脑中比对分析的过程,需要调取脑海中同类器物历史资料以及运用多个方面知识综合判断。

  但正因如此,玉器鉴定才更加有趣而充满魅力,吸引越来越多人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