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评论 | 汉化“魅影”搅热羊城,戏剧IP期待广东制造

2023-08-03 来源:本网

  自7月25日开始,《剧院魅影》中文版在广州大剧院开演,连演24场。这部享誉全球的经典音乐剧成功“汉化”,对本土戏剧创作有何启发?如何打造传之久远的经典戏剧IP?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戏剧行业专家——

宣传海报

  专家观点◆找到人才,找到观众喜欢的内容

  赵晨琳[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战略发展部主任、《剧院魅影》中文版制作人]:

  好故事是艺术的本核

  羊城晚报:国内的音乐剧产业,大致有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到原创音乐剧三个阶段,您对此有什么观察?

  赵晨琳:这三个阶段不是割裂的,它们一直都在并行往前发展。其中,中文版音乐剧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做顶级制作的中文版,一直以来都是培养人才、帮助行业走向更加产业化方向的很重要的一步。

  当然,我们的团队也很早就参与音乐剧的内容制作,最早在2011年、2012年参与制作了《妈妈咪呀!》中文版以及《猫》中文版。现在行业内台前的演员以及幕后的主创和专业技术人员,很多都来自当年这两部大的制作,可以说它们培养了现在身为行业中流砥柱的一些人才。

  经历了这些年的积累以及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到了去挑战《剧院魅影》这样一部作品的时刻。相信通过这部作品的中文版制作,能够给这个行业培养新的人才。

  羊城晚报:通过这次创排《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经验,对本土戏剧创作有什么启发?

  赵晨琳:《剧院魅影》已经演了三十几年,被翻译成这么多的语言版本,但是当中文版上演的时候,依然获得那么多好评,你就会意识到一部真正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它的内容必须是非常强大的。

  回到艺术创作的本核,就是怎样创作一个好的故事,然后围绕这个好的故事,如何用音乐、用优秀的演员、用舞台上的各种元素,去辅助完成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优秀作品的核心。

  当我们进入到这部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会意识到它的各个元素是如何严丝合缝地集合在一起,比如音乐、歌词、演员的表演、舞台的调度、舞美等,其实都是服务于故事的讲述。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国内音乐剧借鉴的。

  其次,是它的制作流程管理。无论是前期的排练工作,还是演出的运营和日常的演出,它都有一套非常严谨的系统,能够让各个部门按照一个极高的标准往前推进。这样一个体系化的管理是我们国内戏剧值得去借鉴的。

《剧院魅影》剧照

  广东有很好的土壤和观众群体

  羊城晚报:当下国内本土音乐剧创作的关键在哪里?

  赵晨琳:音乐剧在国内近十几年开始发展,近几年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音乐剧在国内毕竟是舶来品,它不像伦敦西区和百老汇,已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现在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它的人才供给和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但所有艺术形式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中文音乐剧——包括原创和中文版,从演员、创作到技术各方面,怎样找到合适的人才,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国内的作品创作也经常没有充足的时间,很多作品匆忙上马。如何找到更适合中国音乐剧制作的规律和流程,需要同行一起努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国内现有的戏剧生态是怎样的?

  赵晨琳:可以感觉到现在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多了。观众体量的增加,也给作品创作以更大的空间,能够去创作更多样化的作品,有更好的商业回馈,让作品做得更精,可以做更多的探索。

  羊城晚报:您对广东的戏剧市场有怎样的观察?

  赵晨琳:广东有很好的土壤,很好的观众群体,戏剧市场潜力和体量都很大,接下来就是怎样找到观众喜欢的内容。

  我个人很关注广州大剧院正在参与制作的音乐剧《雄狮少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部非常具有广东特色的作品。原创作品要首先能被本地的观众喜欢,当它走向全国,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舞台布景之一

  行业观察◆期待广东经典戏剧的诞生

  刘莹[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

  羊城晚报:自疫情结束以来,广东戏剧演出市场恢复得怎样?

  刘莹: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了。舞蹈类演出今年特别火爆,音乐剧也有报复性反弹。但戏剧一般都不是演出品类中的爆款,目前还是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只有一些明星参演的戏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比如肖战主演的《如梦之梦》。

  国外的剧目,从疫情开始就几乎没有了,现在主要是国内的剧目。

  羊城晚报:目前演出市场上的戏剧比较多的有哪些题材?

  刘莹:这几年流行国潮,舞蹈类的古代题材比较多,比如:《红楼梦》《李白》《孔子》,而话剧和音乐剧还是以现代题材为主。

  羊城晚报:真正自己掏腰包买单看戏的观众多吗?

  刘莹:真正会买单的观众,相比北京和上海还是少一些。以广州为主阵地来看,观众首选的主要是舞蹈、音乐剧和音乐会,语言类的剧目相对会弱一些。

  羊城晚报:广东戏剧在全国居于怎样的位置?

  刘莹:从创作、演出到市场,我觉得广东跟北京、上海还是有差距的。省话和市话是广东戏剧的主力;这两年比较出圈的粤剧有《白蛇传·情》。

  广州的音乐剧市场是在广州大剧院启用之后慢慢兴起的。这几年,广东的音乐剧市场很火爆,但上演的剧目基本上是国外知名的音乐剧,或者是国外大IP的中文版,这两年北京、上海也有些不错的原创剧目,如《赵氏孤儿》《人间失格》,制作和演出水平在国产供应链里算非常好的。

  羊城晚报:广东原创戏剧中有成为经典大IP潜质的剧目吗?

  刘莹:现在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抓创作,相信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我们很期待广东诞生大IP并成为经典。

  舞台视角◆定位湾区,学习经典

  陈睿[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

  广州大剧院为何成首选?

  羊城晚报:作为剧院方,广州大剧院安排上演《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经过是怎样的?

  陈睿:其实我们2015年就上演过原版的《剧院魅影》,当时演了40场,将近5周,场场爆满,非常轰动。所以,在疫情之前,我们就开始跟《剧院魅影》中文版的制作方洽谈。

  我们蛮期待的,毕竟《剧院魅影》是音乐剧里排第一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如果一生要看一部音乐剧,也必须首选《剧院魅影》,它太经典了。

  《剧院魅影》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多版本,把它汉化其实面临很多挑战,根据旋律作译配,要考虑中文的唱词怎么配合旋律,怎么押韵脚,同时又要保持原意,怎么做到信、达、雅;还要考虑国内的演员有没有相应的水准去呈现这部音乐剧,因为它对演员要求非常高。

  尤其女主的身份背景是舞蹈演员,这需要演员有非常扎实的舞蹈功底和歌唱功底,很不容易。现在看来,《剧院魅影》中文版整体的呈现,包括演员的表现,我觉得要打很高的分数,中文的译配非常好听,完全没有违和感。

  而且,《剧院魅影》的体量很大,置景非常庞大,不是每个剧院都能接的,广州大剧院有自己的团队和舞台空间,成了《剧院魅影》演出的首选。这么一个经典IP落地广州,可以说是一种“双向奔赴”。

  羊城晚报:《剧院魅影》中文版跟广州大剧院以往引进的其他剧目相比,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

  陈睿:一是规模特别庞大,一是非常经典。这是2023年至今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共排了24场。一部戏装台就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且需要通宵地工作,工作量非常大。

  羊城晚报:这次跟《剧院魅影》的团队合作,有什么可供借鉴的?

  陈睿:他们的制作很精致,很专业,细到每个工种的分类,大到版权,还有对工作的规划,都很到位。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大湾区各方相互碰撞、联手

  羊城晚报:有一些剧院也在制作自己的剧目?

  陈睿:我们也在转型。国内的剧场一般都是接演出,现在也有一些走在前端的剧院开始制作自己的剧目。比如,广州大剧院在2018年推出的《马可·波罗》歌剧,就是全球化的合作,我们找了国外的导演和作曲家,去了意大利演出;

  2021年我们根据王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活动变人形》,拿了非常多的大奖,今年8月要去国家大剧院演出;今年我们在筹备根据电影改编的湾区题材音乐剧《雄狮少年》,计划明年1月份演出。

  羊城晚报:剧院自己创作剧目,难点在哪里?

  陈睿:我们是制作方,自己有一个团队,要让剧目从0到1,这就是难点。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演员班底,每创作一个剧目就要去全国各地寻找编剧、导演、演员,执行上会比较复杂。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这对戏剧创排演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睿:现在内地的主创也非常厉害,所以我们会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团队,大湾区各方更多的是相互碰撞、联手。

  比如《雄狮少年》,就是定位湾区,要呈现出很燃、很励志的效果,在选择主创的时候,就会考虑香港和内地的团队一起来联合创作,希望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观后
◆剧院魅影:直击人心的燃情舞台

  文/蔡浩杰

  八年前,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来到广州大剧院,掀起华南乃至全国的音乐剧狂欢;八年后,中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

  中文版《剧院魅影》在羊城爆火,向内看是剧目本身高质量的完成,向外看是舞台对艺术的包容。

  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加上互联网高速发展,情感表达和情绪发泄形式越发多样,当年轻人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找搭子,选择在职场里一次次或主动或被动“疯魔”整顿之后,时代的光芒投在了年轻人稚嫩的脸上,背后的阴影里重重写着三个词:情感需求、身份焦虑和心灵皈依。

  这时候,剧院的大门敞开了,亲切的旋律响起来了,中文版《剧院魅影》亮相了——

  全剧围绕爱这一主题动机展开,一是魅影近乎痴狂却爱而不得,一是劳尔为了爱和真相不断战斗,最后是克里斯汀对情感依赖的纠结和复杂,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而中文版恰恰让更多人对“爱”本身进一步深入思考。

  爱是绝对占有,爱是相对自由,爱是魅影一句句“只能为我歌唱”的极端,爱是泛舟地下城堡时克里斯汀眼里闪烁的光芒。这部剧连结局都是开放式的,无论是怎样的解读,都可以自圆其说。

  观众席里,有懵懂的少年,有沉思的中年人,有白发苍苍时不时点头的长者,我们看到,当人们走进剧场时,每个自己都表达了自己,每个自己都找到了自己。

剧终谢幕

  经典的音乐声中,水晶灯稳稳上升,人们屏息凝视,每一次升灯都仿佛一次独特的仪式,观众为之震撼。这盏水晶灯重达一吨,当光打在六千颗珠子上时,灯串闪烁着来自巴黎歌剧院的神秘与恢弘。故事尚未展开,却又仿佛说透了一切,这种将观众瞬间拉到巴黎歌剧院现场的能量直击人心。

  除了舞美,该剧的服装也忠实于原版音乐剧。服装设计师玛丽亚·伯约森在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设计手稿为服装设计的模本,四位魅影扮演者的面具通通印模之后送往韩国专业制作公司量身打造,全剧打造戏服二百余套,连假发都是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制,假发团队多达九人。

  该剧中文译配实属亮点,除了在部分宣叙调上仍有比较尴尬的对唱之外,绝大部分的演唱都极为讲究,译配结合了中文的发音规律,给演员演绎留足比较舒适的气口,让演员从低音到高音的递进中更好发挥各自音色特长。

  此外,译配也很好地选择了意译,结合语言、时代和文化差异等因素。高质量音乐剧的创作,离不开对剧目本身的尊重,也需要关照现场观众的感知。在这一点上,即便都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中文版《剧院魅影》让观众听到了创作者的用心与真诚。

  音乐自不必说,恰到好处。莎拉布莱曼作为首位“克里斯汀”扮演者,其独特音色和高超技艺与该剧的音乐相互成就。

  当我们也在担心中文版演员是否能扛得起这杆大旗时,全体演员的尽心尽力再一次感动了观众。刘令飞在演绎“魅影”的自负自卑时,将情绪层层累积,将对克里斯汀近乎病态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杨陈秀一饰演克里斯汀时,年少时与成年后的情绪表达各有特色,极好地表现了其角色在不同时期的魅影时内心的变化,喜悦、纠结、痛苦、兴奋、恐惧、不解……细节处理恰到好处。

  除了主演,群演们对舞台的倾情演绎也是令人感慨的,戏中戏“汉尼拔”里明快的节奏,下半场开幕时舞会现场的欢快激昂,观众不禁为这群燃情舞台的年轻人鼓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