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芳
自2000年以来,广东番禺黄阁镇麒麟舞频频在国内大型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得大奖,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在黄阁镇麒麟舞的带动下,广东的麒麟舞活动兴盛起来。原本黄阁镇麒麟舞是当地民众在春节期间表演的用以助兴、调节气氛和祈求吉祥如意的传统民间舞蹈,并不是大型的民俗活动,可是现在麒麟舞成了黄阁镇的代表性民俗文化,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同时,作为振兴地域经济的文化活动,麒麟舞如何被打造、展示出来?麒麟舞的变迁过程与观光是否有联系呢?下文将以上述问题为研究重点,考察黄阁镇麒麟舞的发展历程。
一、黄阁镇概要
黄阁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东南部,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三面环水。东临珠江出海口,海岸线长21公里,与东莞市虎门镇隔洋相望,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河相隔。毗邻港澳,距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均为一小时左右车程,是连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中心点和枢纽。现全镇总面积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3.3万人,现辖14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东里村。
黄阁镇山清水秀,当地人称此地为鱼米之乡,物产富饶。全镇地形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历史上的黄阁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全镇水域面积36万亩,麻虾的养殖已形成区域化、产业化生产,成为黄阁的主要产业之一;同时采石业也是全镇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从1998年开始,镇政府加快了产业调整,由于被列入“广州市南沙开发计划”中,大量耕地被征用,政府先后制定了加快工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在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转型的过程中,镇政府把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以广州实施“南拓”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了对小虎、沙仔两岛的开发,并展开了以发展旅游、度假、房地产为主的东里湖项目的开发,政府认定这是黄阁镇今后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
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巨大潮流中,为谋求发展,镇政府注意到了麒麟舞,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麒麟文化活动,提高黄阁镇的知名度,促进黄阁镇的经济繁荣。
二、黄阁镇麒麟舞的兴起
1.传统习俗麒麟舞
黄阁镇麒麟舞于清末民初由东莞传入,至今有一百余年历史。传统麒麟舞表演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自麒麟舞在黄阁兴起后,曾有过两次中断,一次是因抗日战争而中断,在赶走日本人后的1945年,村民们又高兴地舞起了麒麟;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四旧”而中断,“文革”后逐渐恢复。麒麟舞作为一项民间社团活动,在传承方式上以师徒相传为主,有少数父传子。大塘村与别村不同,以李姓村民为主,所以当地麒麟舞由李氏家族代代相传,从不请教头,至今已传至第五代。其最初创始人是李奉和李可清叔侄,后来由东莞而来的“老萧”(此人的真实姓名无人知晓,大家都叫他老萧)也参与了大塘麒麟舞的创作。
从教授方法来说,麒麟舞以口头教授为主,师傅与徒弟之间口耳相传,未付诸文字。不少村民从十来岁开始学习麒麟舞,一年左右可入门,包括六个月基本功的学习,主要是扎马步和基本的拳(步)法。但刚入门时还没有资格舞麒麟头,必须待经验充足后才可舞麒麟头,经过多次表演后可以当师傅。
作为传统民间习俗的麒麟舞,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时,由麒麟队伍自行或应邀到各乡村进行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如意吉祥。各村拥有的麒麟数目不多,一般只有一头或两头。从大年初一到初八,各村的醒狮、麒麟、武术表演者都会在广场或空地上搭一个棚作表演,麒麟舞很少单独作表演。表演结束后,麒麟跟着醒狮走街串巷去拜年。除了春节之外,在某些喜庆的场合下村民们也会舞醒狮和麒麟,如当村里有人去当兵时,麒麟会跟随着醒狮,和村镇的领导、村民一起去欢送。
黄阁镇麒麟舞从产生至参加杭州“山花奖”大赛前,在道具、表演程式与步伐上大同小异,基本无变化,只有少数情节为迎合观众的需求,借用了醒狮舞以及舞蹈中的某些动作。同样,黄阁的麒麟舞也与武术有密切关系。当地武术又被称为“国技”,麒麟舞最初是作为国技比赛中的表演环节来演出的,不带有竞赛的性质,只是用来在比武的休息间隙娱乐观众,调节气氛。可见麒麟舞是醒狮舞和武术表演的附属表演,用来助兴和调整观众情绪。
在祈求幸福、快乐的心理需求下产生的麒麟崇拜支配下,作为农民的文化娱乐、交流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方式的传统民间习俗麒麟舞,依靠身体技法的演绎与被观看得以传承了下来。并且很明显,传统时期的黄阁镇麒麟舞仅仅是民间的一项节庆时调节气氛的助兴表演,是一种附属性的民俗行为,并非大型的民俗活动。
2.民间艺术表演——麒麟舞
黄阁镇的麒麟舞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98年的春节,当时的番禺市计划组织一个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有醒狮舞、舞龙、鳌鱼舞等番禺的传统项目参加,当领导们了解到黄阁镇有麒麟舞时,表示希望麒麟舞参加大巡游活动,于是黄阁镇的两头麒麟参加了活动。
1999年,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黄阁镇以重建“大塘和乐社”为突破口,组织力量发掘、整理了“黄阁麒麟舞”。2000年,大塘和乐麒麟队参加番禺区迎千禧民间艺术表演和新春巡游,受到了重视和好评。2002年夏天,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学光到黄阁采风,在交谈中得知当地有麒麟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恰巧当时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有意在广东挖掘民间文艺精品,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于是罗学光向黄阁镇的领导建议,整理黄阁镇麒麟舞,参加全国大赛。镇领导认为这是宣传、提升黄阁知名度的良机,镇书记、镇长谭东方和其他领导都表示支持,于是决定投入资金,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在村民中吸收队员,组成了以大塘村麒麟队为主的黄阁镇麒麟队准备参赛。这支由40人组成的麒麟队,年龄层跨度较大,年龄最大的已超过70岁,最小的仅18岁,队伍中有不少成员是兄弟、父子、爷孙关系,不过舞麒麟的人以20岁至30岁的青年人为主。
罗学光回到广州后,联系了国家一级编导、广东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明敬,以及国家一级演奏家陈葆坤三人一起到黄阁,研究麒麟舞的改编及创新。他们认为传统的麒麟舞过于简单,只是两个人一前一后、首尾相连地舞动传统的麒麟步、采青等套路,头部多朝下,看不到麒麟高傲、雍容华贵的风格,而且整个套路近30分钟,时间过长。因而他们和黄阁镇当地的民间麒麟舞艺人李滚元、李永潮以及黄阁镇领导一起深入研究,大胆地对传统的麒麟舞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改动之处有以下几点:
(1)将传统麒麟舞的表演时间由原来的约30分钟缩短为9分半钟。
(2)在麒麟道具方面进行了改造,特别邀请民间有名的工艺厂制作了两头大麒麟、六头小麒麟共八头新麒麟。改造后的麒麟仍然由头、身两部分构成,麒麟头仍是竹篾扎架、绵纸裱糊,不同的是在绵纸外层大面积地采用了镶有小圆珠片的新型金属布材料,布质光亮、色彩鲜艳;后脑和头两侧还保留有龙鳞和火焰图案彩绘,但与传统麒麟道具相比,增加了彩色绒球的数量,并添加了两只金色鹿角,头顶保留了牛尖角,后脑勺上纵向排列着三只尖角;嘴部上方摒弃了猪鼻形状,改成了圆头瓢状,舌头形状近似长方形,整个嘴形、头形更贴近龙头的形状;麒麟身也改用新型珠片布缝制,整体颜色与麒麟头相同;长度缩减为2.9米;舞者的衣服配合麒麟的颜色,为金黄和翠绿的中式对襟衫裤,鞋子是镶着绒毛的特制布鞋。
这样,通过精心设计和加工,龙头、狮身、鹿角、羊蹄、牛尾的麒麟造型制成。整个造型、色彩和装饰显得麒麟豪华、富贵、典雅,更符合传说中麒麟的瑞兽、灵兽形象,而且麒麟舞者的服饰颜色、图案与麒麟相配合,使得整个表演浑然一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在整个舞蹈阵容上,由原来的一头麒麟变为八头色彩鲜艳、光亮耀眼的麒麟,由其中两头颜色为黄和绿的大麒麟作为领舞,六头小麒麟作为伴舞,八 头麒麟同时起舞,大小配合,神态各异,互相呼应,既能表现出麒麟的憨厚和活泼,又能表现出麒麟的刚猛与威严,而群体表演的场面更使得表演气势恢宏,气氛热烈欢快,从而提高了麒麟舞的可观赏性。
(4)在舞蹈程式上,保留了原来麒麟舞中的一段跑“大场子”的舞段,这一段富于民间特色,可展现出跳跃的壮观场景,使观众的情绪兴奋起来。然后在原有的绕头、耍尾、吐玉书等套路的基础上,吸收了醒狮舞的某些套路,将原来比较简单的套路改为麒麟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的艺术套路,并突出了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同时在麒麟采青中别出心裁地加入南派武术中的“打长棍”表演,使众多麒麟有分有合,起伏翻腾,错落有致,提高了麒麟舞的难度,增强了技艺性和观赏性。这样,改编后的麒麟舞不仅将大小麒麟的优雅雍容、憨厚活泼、粗犷威武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使整个表演成为一个首尾连贯、高潮迭起、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的整体。
(5)在音乐伴奏方面,增强了人员阵容和乐器配置。乐队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6人,还另外增加了持标(旗)者3人,增加了伴奏音乐的气势。在伴奏的旋律和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新的突破,加入了广东的地方乐曲《得胜令》,使锣、排鼓与广东大笛(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又各自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音乐的音调清新明健、音色独特、节奏跳跃有力,整体风格欢快而有气魄,沉郁而有气势,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地方韵味。
(6)将传统的麒麟所吐玉书即条幅上写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话改成了江泽民寄语广东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以展示广东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时代感和渲染力。
传统的麒麟舞经过中央、地方文化精英和民众的改造与创新,变成了大型的民间舞蹈。之后,黄阁镇麒麟队在2000年9月初开始集体训练,11月9日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一切费用均由番禺区政府、黄阁镇政府和各村共同承担。
三、活跃于各类大赛的麒麟舞
参加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决赛的18支代表队是从全国200多支队伍中选拔出来的,黄阁镇麒麟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一举夺得了“山花奖”。
自从黄阁镇麒麟队在杭州获“山花奖”之后,麒麟舞活动在全镇掀起了热潮。村民们耍麒麟舞的热情高涨,继大塘村麒麟队之后,大井村、东里村、莲溪村三个村也成立了麒麟队,各个麒麟队经常参加大型的民间艺术大赛和大型活动,在各个大赛中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除了大型比赛和表演外,还经常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庆典、展演活动,不仅在本镇开展活动,还多次应中山、顺德等周边县市邀请前往演出。为了清晰地展现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现列表如下:
从表中列出的活动的举行时间、活动名称和主办单位来看,几乎所有大型活动都在旅游季节举行,有的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节活动,很显然,这些活动与旅游观光直接相关。换言之,黄阁镇麒麟舞作为吸引观光客的旅游卖点,成了被旅游观光利用的文化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活动都有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文联、民协的参与,表明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宗旨下对于地方文化发展承担了积极且重要的推动作用。简言之,发展经济、开发观光的需求和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政策是促使麒麟舞由一项在乡村春节期间活动的传统习俗向大型民俗活动转变的主要因素。
黄阁镇麒麟舞之所以成为各类大赛中的活跃节目,实质上是因为它实行了舞台化的转变,而这种舞台化的转变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如同许多大型艺术表演一样具备某种冲击力,让表演者和观众同时沉浸其中。定期多频率表演的民间习俗性质的民间舞蹈,若要每次都吸引观众,则需要依赖舞蹈技法带来的群体记忆,可以说这是民间乐舞的一大特色。
那么黄阁镇麒麟舞的这种冲击力是什么呢?首先,黄阁镇麒麟舞表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八头制作精巧、活灵活现、色彩鲜艳、耀眼夺目的麒麟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奔跑跳跃,翩翩起舞,同时,舞者的服饰配合了麒麟的颜色和图案,与麒麟已融为了一体。观众被这美丽鲜艳的麒麟吸引,表演者和观赏者同时沉浸在表演中。其次,从麒麟探头探脑地出洞,左绕右绕地转头,到活泼地耍尾,表现出麒麟的喜、惊、疑、思、乐等姿态,展现了大小麒麟憨厚活泼、粗犷威武的性格,这些身体技法吸引了观众,使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最后,有节奏的鼓乐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轻快活泼,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因而黄阁镇的麒麟舞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冲击,以及舞者时而灵动、时而威猛的身体技巧,使观众融入欢快、热闹的气氛中,感到快乐与兴奋。
这样,黄阁镇的麒麟舞在2000年至2004年的4年间,由原来的主要在春节期间活动的、作为调节气氛的附属表演的传统民间习俗,转变为了活跃在类型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的民间艺术比赛和展演中的大型表演,而且成为地域的代表性民俗文化。
四、地方传统文化的生成
伴随着迅疾的地方开发、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麒麟舞被挖掘,并以再创造后的具体形象,被利用于旅游观光和振兴地方经济。在黄阁镇麒麟舞被利用、打造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实际上,麒麟舞转化为黄阁镇地方传统文化象征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地域社会人士、学者及地方文化精英、媒体、民众共同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的过程,以下将详细考察其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当广东省民协副主席罗学光建议整理黄阁镇麒麟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时,黄阁镇书记、镇长以及其他领导都非常支持,决定组队参加并且在经费上予以了支持。参加麒麟舞的整理与创新的人员包括省民协副主席罗学光、广东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明敬、演奏家陈保坤以及黄阁镇的民间麒麟舞老艺人。同时,黄阁镇麒麟舞的整理和创新也得到番禺区领导的大力支持。
2000年11月4日,黄阁镇麒麟队赴杭州参赛,队伍由镇长谭东方、省民协副主席罗学光任领队,广东电视台、《番禺日报》等派记者采访报道,还有20多名啦啦队队员自费赴杭州比赛现场加油助威。可见,在打造黄阁镇麒麟舞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中央、地方的文化精英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代表人物是当时的黄阁镇镇长、书记谭东方和省民协副主席罗学光。
当黄阁镇麒麟舞作为广东省唯一参赛节目获 “山花奖”和“桂花金奖”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羊城晚报》《浙江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文化参考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分别进行了报道。还有《民间文化》杂志、《广东文艺界》杂志也大力宣传黄阁镇麒麟舞。
黄阁镇麒麟舞一举成名,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和表演,成了黄阁镇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其转变的全过程中,媒体的报道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阁镇麒麟舞参加的各类比赛、举办的麒麟文化活动,各大媒体均有报道。而且在各种报纸、杂志、宣传小册子上和网络上都登载有黄阁镇麒麟舞的历史以及流传在黄阁的麒麟传说。2000年11月26日的《番禺日报》发表了题为“山花烂漫,麒麟辉煌”的文章;《民间文化》杂志写道:“广东番禺黄阁镇是著名的麒麟之乡。麒麟舞在当地可考的历史就有100多年。每逢年节醮会,舞麒麟成一景观。”
在黄阁镇政府发行的麒麟舞简介的宣传小册子上,登载了流传在黄阁的三则民间传说。其中一则写道:“相传古时候,灵兽麒麟神游百粤,当驾临南海之滨的古海村(黄阁镇的古称)上空时……遂降落群山之中,寄情山水之间,乐而流连忘返,后来化为神石,傲然屹立于山冈之上,与青山为伴。人们尊称其为麒麟石,山冈也借石为名。此石颇具麒麟之灵气和神韵,被视作黄阁之镇宝。镇内主干路也雅称为‘麒龙路’,可见黄阁镇人对麒麟之尊崇及与其之渊源。”
这些民间传说是在麒麟舞兴盛之后流传于黄阁的,在《番禺县志》中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最具黄阁特色的民间传说即上述的麒麟石传说。在小册子和介绍黄阁镇的网页上都附有这块麒麟石的图片,其真实性值得探究。这块麒麟石如今矗立在黄阁镇政府大楼北侧的麒麟岗上,这块石头的来历同样没有任何的记载,而根据一块形状类似某种动物的石头写出麒麟化为石头的传说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在我国各地的民间故事中,也很容易就能找到类似的故事作为范文。而其他故事,在古书中也都有记载。可见,这些民间传说是现代民间传说,它们是黄阁镇的文化人有目的地创作出来的。这样,在媒体以及黄阁镇政府的宣传下,黄阁镇麒麟舞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在获取“山花奖”之后,镇里组织成立了黄阁镇麒麟艺术协会和麒麟活动领导组、编导组、教练组等多个功能小组,积极开展麒麟舞表演、改编、创新等工作。麒麟艺术协会还在各村开设麒麟舞训练班,向群众传授舞麒麟的方法,希望训练出一些舞麒麟的精英。在2001年镇文化站撰写的《黄阁麒麟文化活动情况报告》中这样写道:“目前黄阁镇有黄阁镇麒麟队、大塘和乐社、东里村崇乐社、莲溪村同庆社、大井村麒麟健身队五支麒麟队,共有队员320人,排练活动场地1 700多平方米,并有一定的活动经费,还建立了少年麒麟队,在部分小学设立麒麟武术活动基地,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黄阁麒麟舞已列入镇文化站组织管理和业务辅导的范围,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班子,有一支艺术素质较高的骨干队伍,平时和节日里,各支麒麟队经常开展训练和表演活动,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镇政府已经筹划培养麒麟舞的后续力量,地方精英也积极参与到传承、发展麒麟舞的队伍之中。
2001年3月,经黄阁镇麒麟文化活动领导组领导(扩大)会议研究,镇政府制订了《黄阁镇未来麒麟文化活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黄阁镇向中国文联提交了申报“麒麟之乡”和“麒麟舞培训基地”的报告,并筹办麒麟文化节。2001年10月20~21日,广东省首届麒麟文化节在黄阁镇举办。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番禺区委宣传部、黄阁镇政府联合主办。
在这次文化节中,黄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了“麒麟之乡”和“麒麟舞培训基地”的称号。镇里还专门为黄阁麒麟文化节撰写了文化节会歌《盛世麒麟歌》。 来自广州增城、番禺,肇庆市德庆县,汕尾市,东莞市,中山市,茂名市电白县,佛山市等地的14支民间艺术队伍参加了广东省首届“黄阁杯”麒麟舞大赛。黄阁镇大井麒麟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在21日的麒麟文化研讨会上,全国及省内专家学者和来自各地的麒麟舞领队等聚集在一起,探讨了“麒麟文化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发展前景”“麒麟舞的创新和发展”等论题。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人员还包括镇政府相关人员、民俗学者和媒体人。
2002年1月,黄阁镇政府联合省民协和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三方通过协商,决定联合编写《黄阁麒麟文化》一书,在此书的初步设想中提到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时写道:“编写专著《麒麟文化与信仰》(暂定名),以期进一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黄阁的风貌并推动着该镇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麒麟舞’这一黄阁的品牌与名片,为已经纳入了‘南沙新区’总体规划的黄阁的腾飞助力。”此书的经费包括出版经费、资料费、劳务费都由黄阁镇政府提供。《黄阁麒麟文化》一书在2002年12月正式出版。这本书把黄阁镇麒麟舞提升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对于广泛宣传黄阁镇麒麟舞所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
黄阁镇除了参加各种类型的大赛以外,还主动与其他地区交流麒麟舞,以加强与周边镇区乃至其他地区的联系。例如,黄阁镇与沙湾镇已经结成友好镇,每年举行麒麟狮会,双方皆互访;2003年7月16日,应浙江宁波镇海后大街邀请,黄阁派出3名传艺者前往镇江传授麒麟舞技艺,3人在镇江传艺10多天。镇政府的目的是要让“麒麟之乡”走向全国和世界,立足点就是周边镇区和珠三角,力求在该区域使其红火起来,并迅速扩展至更广泛的区域。其深层目的是扩大黄阁的知名度,以振兴黄阁经济。
镇政府一直都在支持麒麟舞的活动。麒麟队参加活动的所有费用主要由黄阁镇政府和各村村政府共同承担,黄阁镇、各村在2000—2003年间共投入资金168万元,2004年投入资金40多万元。负责组织工作的具体部门一直都是黄阁镇文化站。
这样,在地方政府、媒体、中央和地方的学者及文化部门人士、地方的文化人士、民众的合力打造下,黄阁镇麒麟舞变得兴盛起来,成了代表黄阁镇的传统文化。而且,从上述的打造过程来看,掌握有政治权力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表示民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听从指挥的地位。在开始挖掘、改造麒麟舞时,老艺人们积极参与;组成麒麟队时,村民们踊跃参加;在为参赛而训练时,队员们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地刻苦训练,老师傅、老艺人们不辞辛苦地教授,队员的家人们大力地支持;去杭州表演时,村民组成啦啦队自费去杭州为麒麟队加油;黄阁镇麒麟舞一举成名后,村民们舞麒麟的热情高涨,不论老少都纷纷参加麒麟队,去各地演出。村民们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热情,是因为习俗麒麟舞转变为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民众形成自我认同意识的过程。麒麟舞是黄阁人的骄傲,提到麒麟舞,就会让人想到黄阁,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知,村民们才积极地参与麒麟舞活动,麒麟舞因而才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
五、结语
在黄阁镇沿袭了百余年的习俗麒麟舞,经历过抗日战争和“文革”的两次中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中得以复兴。在振兴地域经济、发展观光、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地方政权、中央和地方的学者及文化人士、媒体以及民众的合力打造下,黄阁镇的麒麟舞由一种传统习俗演变成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样的演变过程正是现代民俗产生的过程。过去的民间习俗中的参与者,被响应政府号召的村民们替代,精彩的舞台化的表演,也完全被掌握在行政代表手中,作为代表黄阁镇的传统文化,为各地的观光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创造出了地域文化。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并不只处于被动的一方。黄阁镇的民众通过麒麟舞的兴盛,意识到麒麟舞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意识,因而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麒麟舞的活动中,享受舞麒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提高黄阁镇麒麟舞的知名度,民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通过利用行政方的操作,更进一步地改造、创新传统也成为可能。
黄阁镇的传统习俗麒麟舞转变为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被利用、被打造的过程;同时,在乡村的民众意识之中,麒麟舞成了再次形成民众自我认同意识的依托,成为当地民众接受并承认的传统文化。可见,现代民俗已经不再是某种静态的表象,而是在地域差异和商品化驱动下反复再生产的活动产物。
不过黄阁的麒麟舞活动在2004年黄阁镇镇长、书记谭东方调离之后,由2000年至2004年间的高潮期过渡至持续期,麒麟舞活动虽然仍在展开,但远不如前几年兴盛。2006年,黄阁麒麟舞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镇麒麟舞将出现什么变化呢?尚待观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来源: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省社科联联合征编出版的《岭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