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广东古书院》

2024-08-20 来源:本网

  黄天骥先生当年在《全粤诗》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度有人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但沙漠下有石油,我们的《全粤诗》,就是“沙漠”下开采出的“石油”。窃以为,有没有文化,需要我们去“开采”,去“提炼”;没有“开采”“提炼”,何处都会成为“沙漠”。文化强省建设,正当如是观。南方都市报文化团队,向来为媒体传播重镇,对岭南文化的发掘、建设与传播,更是肩负一种职责使命,屡出大策划大成果。前两年策划的《走读广东古城》,就让我颇为震动,因为其中通过对广东沿海卫所城历史的深入采访发掘,获得了不少一手史料,不仅是对岭南文化特别是古城文化的贡献,更是对明代军事乃至政治研究的贡献,因为卫所制是明代军事体制的重要方面,对明代政局也有重要影响。

1.png

  现在,南方都市报文化团队经过深入研究采访,推出“走读广东古书院”系列报道,并结集成书,更有益于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因为书院最是文脉所系。中国的书院,是传统州县官学的重要补充,始于唐,兴于宋,在广东是特别大发展于明清,这与明代广东经济的长足发展相一致。广东由此成为全国书院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而广东的文化也因此赶上全国的步伐,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能引领风骚。比如陈献章的白沙心学,横空出世,引领明代心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等到王阳明出,与其同时的陈献章高足湛若水,更以书院的形式——为官一处即大力建设书院,先后建设书院四十余所——以祀乃师并弘扬师学,将白沙心学发展为陈湛心学,使天下之学半陈湛半阳明,还使他主要讲学的南海西樵山成为理学名山,代代相传,至今书香嗣闻。

  肇庆端溪书院,最能反映文脉所系。文脉之传,学校为先,书院其著。史学大家孟森曾言:“清一代学人之成就,多在书院中得之,此固发展文教之一事也。”即其明证。端溪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由广东按察司佥事李材创建,旧址位于今广东肇庆中学的府城校区。李材为阳明心学传人,秉承明代心学家的传统,所至聚徒讲学,人称见罗先生。在云南时,因毁参将署为书院,一时激起兵变。端溪书院,最初也是李材利用“职权”设立的“假公济私”的讲学之所,因为明代心学家讲学以及设立书院,多带有私人性质,即使官方资助或者举办,“以补庠序之逸”,偏重“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端溪书院一度成为两广地区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院,被誉为岭南四大书院(另三所为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之首。清光绪末年改制为肇庆府中学堂,即今肇庆中学。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端溪书院是肇庆的最高学府,其发展演变之迹,堪称肇庆文脉所系,也堪称岭南文脉之一端。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任两广总督殷正茂不喜欢李材讲学,待李材一离任,即将书院改作他用。但是,文化的种子一旦播下,就总有一天会发芽生长。李材在肇庆期间,除了端溪书院,还建了新兴古筠书院祀礼儒学先贤以激励后学,就像湛若水为官每至一处必建一所白沙书院以祀乃师一样:“旧为阴阳学,又为东隅社学,明万历间兵宪李材、知县王民顺改为书院,祀周濂溪、王阳明二先生。”(江藩《肇庆府志》)而有识的官民也建书院以祀他:“李见罗书院,在城东,明万历间郡守陆典为副使李材建,久废。”“敷文书院,即旧府馆,明佥事李材平贼有功,民德之,改建以祀。”(阮元《广东通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会强大过文化。这种力量,最终促成了端溪书院的复建,并发展壮大至今。广东省政府将岭南书院的复建确定为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正是这种优良传统的时代强音。

  《走读广东古书院》这种勾陈发掘,也是一种发扬光大。比如广州有所玉岩中学,我们习焉不察,殊不知其源于玉嵒(岩)书院,而玉嵒书院始建于南宋,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书院之一;人们更不知道的是,这里还是“菊坡(崔与之,号菊坡,谥清献)学派”的发祥地之一,对整个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明代大儒陈献章就“尝迎清献画像于家,隅坐瞻仰,若弟子之于师者”,更赋诗称“平生愿执菊坡鞭”。晚清广州城内越秀山麓曾出现过一间大名鼎鼎的书院——菊坡精舍,山长为当时岭南学术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陈澧,更是向崔菊坡隔代致敬了。

  其实,广东还有不少书院有待“走读”发掘。比如徐闻的贵生书院,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所建,饱含了汤显祖深刻的讲学理念与学术理想。其平生所作“三说”之《贵生书院说》,即贵生书院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另“两论”不过此论的进一步梳理解读。而其伟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的精神内核,与此一脉相承。当然,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永远在路上,广东古书院的“走读”当然需要进一步走读,包括那些早已消失,但值得发掘的,特别是如何进行异代新建,更值得探讨。比如浙江一些地方,就将一些濒危的传统大宅,改建成古色古香的“现代”书院,就别有意味。

  总而言之,展卷研读《走读广东古书院》,首先大益于我,因为很多书院的故事,特别是一些细节的材料,我是不甚了了的。文化化人,从化我而起,这就是非常好的文化建设成果。千年书院,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工程成果,也让我们感谢南方都市报文化团队再捧出一盘文化硕果。

  作者 周松芳 文史学者、专栏作家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