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南下逐梦之地

2024-05-28 来源:本网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流传着一句俗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广东寻找发展机会。广州、深圳、珠海……这些沿海城市挤满了南下逐梦的人。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在今天广东境域内,就曾有过一座这样的沿海城市。而当年,也有这么一句类似的俗话:“欲拔贫,诣徐闻。”

  用大白话说就是:想脱贫,就到徐闻吧!

  现今,比起广州、深圳、珠海,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徐闻县,显得有点默默无闻。然而,历史上的徐闻,曾因为拥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徐闻古港而极度繁荣。

  为何在徐闻设港口?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原南越国领土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汉军抵达合浦郡的徐闻时,发现渡过南面的琼州海峡后,对面还有一片陆地。朝廷根据当地的情况,将之分为了两个郡——儋耳郡和珠崖郡。为控扼琼州海峡及海南岛,朝廷决定建立一个驻军基地。

  由于当时海南岛土地荒芜、盐碱化严重,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粮食作物种植,无法大量供应军队所需。于是,朝廷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既便于粮食供应,又能够迅速到达海南岛的地方。

  与海南岛仅隔一条海峡的徐闻,成了不二之选。

  在当时徐闻县的县治讨网村(今二桥村、南湾村、仕尾村一带),作为军事据点的徐闻古港正式崛起,因面对三座小岛,又称“三墩港”。但一开始,它还不是商贸大港。

  如何成为风头无两的商贸大港

  汉代,远洋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只能依靠星辰、日月辨识方向,一旦天阴多云,船上之人很容易迷失航向,当时也没有抗击风浪保持平衡的尖底船舶,仅靠平底船只,很容易发生侧翻。因此,人们在进行货物运输时,更倾向于陆路运输。

  那时,汉朝疆域的最南端是日南郡。东南亚商旅往往经此沿着陆路北上,进入岭南内河水道,再经灵渠进入长江水系,顺着水道北行,最终抵达都城长安。

  日南郡山林野外匪患严重,在来往贸易途中,抢劫、掠夺事件时有发生。到汉平帝时期(公元前9年至公元6年),随着中南半岛上的林邑国迅速崛起,地处汉土边境的日南郡承受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这个陆路商道咽喉,自此阻塞。

  陆地走不通,朝廷将目光投向北部湾的港口——合浦和徐闻。这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双子港,自此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起航。

  受限于当时的造船技术,为了躲避风浪,船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从番禺出发,前往东南亚诸国的商船,必须沿着漫长海岸线向西走。

  当时,琼州海峡风向潮流复杂多变,而且还有一种名为“海鰌”的大型鲸类动物,让船客为之胆寒。因此许多商客在此靠岸行走,将货物转运到徐闻古港,再在徐闻古港继续出发。

  主要用于军事的徐闻古港,遂成为海上贸易重要的中转站。

  在东汉《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着以徐闻古港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这也是中西海上交通史上记载最早、最详细、最完整,也是最长的由汉朝官方经营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这条航线从徐闻等地出发,沿北部湾到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来回全程一万多海里,沿途经过17个国家,历时近两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交通线。汉代以徐闻古港为始发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黄金和丝织品,输入的货物主要有明珠、璧琉璃、奇石和异物等。

  徐闻活跃的海上贸易,吸引了不少外国使者和商人。为了接待他们和管理外贸事务,朝廷在徐闻设置“左右侯官”。与此同时,大批中原地区普通劳动者、富商巨贾、政府官员、士人等,也纷纷南下徐闻。

  繁盛无匹的港口为当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财富,徐闻成为了一座充满财富和机会的城市。开篇那句“欲拔贫,诣徐闻”的俗话,因而流传开来。

  徐闻古港的沉寂

  三国时期,东吴割据南方。为对抗北面曹魏政权,东吴大力开拓海上贸易。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获得长足发展,过去远洋航行必须沿岸行驶、对抗风浪弱、容易迷航等问题被人们逐一破解。

  晋代以后,从番禺前往东南亚的船只,已可以直接南下南海。

  先进的航海技术,带来了省时便捷的航海方式,徐闻古港日渐失去商贸优势,加之港口泥沙淤积,终于悄然退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以今徐闻南山镇华丰岭为中心,发掘300多座汉墓。90年代,考古队在二桥村、仕尾村探访发掘,发现大范围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万岁”瓦当、卷云灵芝纹瓦当、几何印文砖、龟纽铜质“臣固私印”以及大量绳纹瓦、筒瓦等文物,证明这里就是徐闻古港所在地。

  2015年,徐闻二桥遗址和华丰岭汉墓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