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一时

2024-02-20 来源:本网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才俊辈出

作为传统岭南文化的

发祥地、形成地之一

从这方神奇的水土

走出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物


  黎  贞(1348-1407)

  黎贞,新会人,字彦晦,晚号秫坡,世称秫坡先生。据《新会县志续编》记载,黎贞幼时随在外地州府当学正的父亲熟读四书五经,后又师事顺德孙贲,博通经史,重视德行修养,对古今兴衰、得失是非有独到见解。著有《秫坡集》七卷,《古今一览》二卷,《家礼举要》四卷。其学术思想对明代中叶发生的理学深化起到倡导作用。

  明洪武三十年,黎贞被赦归故里,在乡讲学,成为明初新会著名的学者,远所学子闻风前来就读,他量才施教,造就人才甚众。陈献章评价秫坡先生说:“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秫坡先生一人而已。”

图片

黎贞(来源:江门档案方志展馆)

  陈 献 章(1428—1500)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岭南古琴第一人,明代心学的奠基者,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因长居于今蓬江区白沙村,世称“陈白沙”。

图片

陈白沙祠(来源: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陈献章倡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陈献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明初程朱理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它和后起的王阳明的心学,共同构成了明代心学的主要内容。《新会县志续编》记录了后人对他的评价:“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见精微。’”

  他创立了“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学贵知疑”的“江门学派”,设帐授徒,门下学生众多,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各有建树。

  陈献章的书法自成一家,是岭南杰出的书法家,其茅龙书法在书坛独创一派,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用茅龙笔和毛笔书写的两篇《大头虾说》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和江门市博物馆,晚年用茅龙笔书写的《慈元庙碑》碑刻珍藏在新会崖山慈元庙内,被历代书法家称之为“岭南第一碑”。

  其学术成就“昭在当时”“垂于后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确立了岭南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图片

慈元庙碑(来源:蓬江区地方志办)

  梁 启 超(1873—1929)

  梁启超,新会茶坑村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据《新会县志》记载:梁启超素有“神童”美誉。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就读于“万木草堂”,助师编校《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接受康有为以托古改制为目的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和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经学、汉学和日后参加爱国维新运动的基础。曾积极参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活动,助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撰写政论文章,主张变法图强。与黄遵宪、汪康年合资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撰写《变法通议》《古议院考》等文章,呼吁变法图强,系统宣传维新救国思想。

图片

图片

左:梁启超参与编辑的《时务报》;右:梁启超与光绪帝和康有为(来源:江门档案方志展馆)

  晚年的梁启超,曾游历欧洲,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法、德、意等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回国后著述《欧游心影录》,提出“中西互补”的主张。梁启超著述丰硕,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续篇、《先秦政治思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儒家哲学》等。毕生撰写2000多万字,辑为《饮冰室合集》148卷。

图片

《饮冰室合集》(来源:江门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 垣(1880—1971)

  陈垣,字援庵,蓬江区(原新会县)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毛泽东称为“国宝”, 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图片

陈垣故居(来源: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办)

  《新会县志》记载:从1921年起,陈垣任教育次长期间,兼研史学,特别是外国宗教史,曾发表《元也里可温考》,引起中外史学界注意。从1922年起,发表很多宗教史著述,有《开封——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以及《回回教进入中国的源流》《元西域人华化考》等。在历史年代学、避讳学、史源学、校勘学、考据学、史料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造诣。所居书室,号“励耘”,著作结集为《励耘书屋丛刻》。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以79岁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

图片

  《校勘学释例》(来源:江门市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陈垣学术论文集》(来源:江门市地方志办公室)

  冯 如(1884—1912)

  据《恩平县志》记载:冯如,又名冯九如,字鼎三,号树恒,乳名珠九,牛江区杏圃村人。幼年聪颖,8岁入学,常于课余制造车船等玩具,惟妙惟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美国旧金山,目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私心仰慕,“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经过10年的钻研与工作实践,精通机械、电器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掠夺我东北资源,以东三省作战场,祖国主权遭践踏,骨肉同胞受蹂躏。冯如极为痛切:“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1907年,冯如决心制造飞机以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1908年5月,租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一座面积仅为80平方英尺的房屋作厂房,定名为广东制造机器厂,开始研制飞机。1909年9月初,制成一架可以载人飞行的动力飞机(从发动机到零部件都是自己制造),并于1909年9月21日傍晚正式试飞成功,取得飞高3~4.5米,航程约0.8公里的成绩。1911年1月,研制出“顿异前制”的飞机,并于18日试飞成功,飞行历时4分钟。试飞成功之后,继续在奥克兰表演飞行,并不断加以改进,最后创造了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飞高110米的纪录。此时,“冯君名誉已飞腾于世界”。

图片

1911年1月,冯如及其助手与改良后的飞机合影(来源:恩平市地方志办公室)

  1911年,冯如归国,在广州市郊燕塘设置飞机制造厂继续研制飞机,并于1912年初研制成功。1912年4月,冯如在台山县城南门桥表演飞行,2000多人到场观看,这是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第一次在祖国上空公开的飞行表演。

  同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大操场表演飞行时,因操作失慎,人机俱坠,冯如头、胸及股各部均受重伤,送医院救治不及。临终前将失事原因简单地告诉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言讫而逝,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

图片

冯如在天河燕塘的飞机厂组装飞机(来源:恩平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门是著名侨乡,华侨众多,其中不乏名人,如新宁铁路的设计者和创始人陈宜禧,著名侨领、全国政协委员司徒美堂……

图片

司徒美堂(来源:江门市地方志办公室)

  近现代以来,江门孕育出34名院士,包括了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知名人物,涉及社科、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这些院士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梁氏家族的“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大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二儿子梁思永,是杰出考古学家,两兄弟同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小儿子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在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门是院士之乡,也是艺术之乡,这里走出了“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中国电影开拓者黎民伟、香港电影第一位女演员林楚楚、“中国现代舞之母”戴爱莲、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先驱者沙飞等。

图片

戴爱莲创作的舞蹈《荷花舞》(来源: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办)

图片

新时代·人人跳“戴爱莲杯”群星璀璨全国舞蹈展演节目现场表演(来源: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办)

图片

沙飞(来源: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

沙飞摄影作品:1938年春,八路军战斗在河北浮图峪古长城(摄影:沙飞)

  江门也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之乡”。从早期著名演员林楚楚、中国第一位影后胡蝶,到当今的国际巨星刘德华、双料影帝梁朝伟、天王巨星谭咏麟等。据不完全统计,祖籍为江门五邑地区的香港影视娱乐明星有10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