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非遗——蜈蚣舞

2023-11-09 来源:本网

  蜈蚣舞是流传于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模仿蜈蚣动态和习性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澄海西门村人陈成锦及好友石文勇首创,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爱,迅速流行开来并传承至今,在西门人的心中已成为了吉祥、正义、团结的象征。2008年,蜈蚣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蜈蚣舞所用的蜈蚣道具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全长约22米。蜈蚣身躯为扁圆形,由28节硬、软布框衔接而成,宽80厘米,高60厘米,屈伸自如。表演时,1人擎彩珠在前带引,15人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双下堂”“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动作操纵整条“蜈蚣”蜿蜒穿梭,矫健起舞,变化出“2”“3”“6”“7”“8”等数字和“水波纹”“盘梅花点”等造型。

  夜间表演时,偌大的“蜈蚣”俯仰穿梭,两眼绿光闪耀,躯体通明透亮,剪刀形的红尾巴高高举起,自由摇摆,在伴奏鼓乐和助威焰火的衬托下,呈现一种磅礴的气势

  蜈蚣舞常用的伴奏乐曲和曲牌有《出闸》《龙摆尾》《飞凤衔书》《白字吹鼓》等,尽显潮汕地方特色。

  以前,蜈蚣道具外形彩绘用水彩色涂绘,易受潮褪色,现改用荧光色漆涂绘,色泽鲜艳持久。“蜈蚣”内部照明也由蜡烛改为光电,令“蜈蚣”的躯体能够更加伸缩自如,俯仰随意,其身、脚、尾、眼又都能发光透亮,夜间表演更加光彩夺目。

图片

蜈蚣舞表演(来源:汕头发布)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