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食——酿豆腐、白切鸡与“三及第”小考

2023-10-20 来源:本网
  客家人传统饮食习俗,保留了中原风貌。不少名食有由来还与其迁徙历史与环境有关,现举酿豆腐、白切鸡、“三及第”等三项作些小考。

  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宴请亲朋的传统名菜。用鲜豆腐,侧面挖开水孔,填上瘦猪肉、少量海乌、咸鱼或鸡蛋作馅,或焖或煮,即可食用。客家人酿豆腐与北方中原人吃饺子有关。中原人南徙,至粤东地区落地生根后,因缺少面粉,要保持新春佳节吃饺子这一习俗很难。有人便用豆腐块代替饺皮,把馅酿入,煮熟代替饺子。春节吃此佳品,不仅从精神上可得到一些慰藉,而且另有风味。久而久之酿豆腐便传遍整个客家地区,演变成客家名菜。

  白切鸡。客家地区有“无鸡不成席”之说。而鸡的烹调技术有多款。其中,白切鸡列为首位。白切鸡的制作最简便,用宰净后的整只鸡,放进沸水中浸熟,以两腿骨微带血色为度,再用冷开水过冷而成。然后斩成小块,配以姜油(生油、姜、生抽王等原料制成)等佐料,即可进食。其特点是肉嫩味醇、甘香鲜美。据说白切鸡来源于客家人的祭品。客家人崇敬祖先,每于年节或春、秋两季祭祖。祭祖日,同宗成群结队至墓前或祠堂摆祭。祭品必用“三牲”(鸡、猪肉、鱼),其中鸡是最主要的。将全鸡浸煮至熟后与猪肉、鱼等熟料共一大盘摆上祭祀台。祭毕,路远就在坟前聚食,近则挑回家欢聚或宴请亲朋。将祭品鸡切成小块,配以佐料,原汁原味。由于肉质新鲜、滑嫩,其味特别可口,久而久之,白切鸡便演化成客家名菜了。

  “三及第”。用瘦猪肉、猪肝、猪粉肠煮成的清汤,客家人称“三及第”汤。客家“三及第”菜名源于广州的“三及第粥”。科举时代,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称“三元”。广州一些饮食业厨师,在早上用肉丸、猪肝、粉肠煮粥,取名“三及第粥”。即把所用的肉丸比喻状元,把猪肝(本用牛的脾脏,广州人称膀,膀与榜谐音)比喻榜眼,把猪粉肠(用刀在粉肠上轻划两刀,煮熟后形状有花样)比喻探花。“三及第粥”是驰名广州的粥品。客家一些人在与广州人的交往中,觉得及第粥取名吉兆,味道又好,便将这一名粥的用米方法移来,改肉丸为瘦猪肉,加上猪肝、猪粉肠煮成清汤,仍取其“三及第”吉兆之称。早上,由于其用料新鲜,食味更加清甜可口,客家人特别喜爱,早上下饭以“三及第”为上品。

  作者:赖雨桐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