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潮州木雕

2023-02-17 来源:本网

  誉满海内外的潮州木雕,是我国工艺美术界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木雕是一项伴随着先民的生产活动而诞生的技艺。制作狩猎用的木矛、箭杆,涉水用的独木舟等等,都离不开“刻木”的过程。作为地方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潮州木雕,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一书中记述:

  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作笏。”“枹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履。当未干时,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后,柔韧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轻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湿地气,有力如杉木。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枹木履也。

  这充分说明,其时潮州的雕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度。

  金漆木雕是潮州木雕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门类。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潮州郡守郑伸鉴于州城计时用的刻漏“岁久水蚀椌腐”,遂择工往临汀仿制由科学家、待制燕公(肃)发明的莲花刻漏,工成,林汶可撰《刻漏记》,中有语云:

  乃择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绳木,丱金涂漆。历四旬,凡总六十事件,而漏刻成。

  这段记载表明,至迟在11世纪初年,潮州金漆木雕已正式定型并应用到精细、贵重的器物上。

  兴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潮州许驸马府,被有关专家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该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历代屡有修缮,但至今仍保存着宋代的建筑格局和大量的建筑遗物,如门簪、柁峰、卷云托等,其刀法虽简朴却娴熟,已具相当水平,但均未发现有金漆的痕迹。由此可推测,其时的金漆木雕尚未应用于建筑中,哪怕是殷实的大户亦不例外。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潮州太守曾造重修州学前对郡丞姚某等属吏说:“夫瞿昙以祸福渺茫之说,恐动流俗,其徒之居,金碧照耀,争务壮丽,陋则增修,坏则易置,若无其难者。”曾太守这段话的本意在于指斥僧徒的奢侈,但“金碧照耀,争务壮丽”一语,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至南宋中期,潮州金漆木雕的应用范围已扩展至寺院等高级建筑物中。

  明代是潮州木雕趋于完美的时期。现存于潮州开元寺的千佛塔,结构精巧,人物逼真。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仙姬送子》《府楼猴》圆雕,更给人以洗练、明快的艺术感受。建筑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潮安庵埠文祠,其后座保存的大量建筑装饰中的潮州木雕,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横梁间别具一格的圆雕隔架,如大象、狮子、卷云飞凤,檐廊挑梁上的坐狮柁墩、通雕夔龙、莲花穿枋,随梁枋通雕变形的夔龙草尾,造型既稚拙质朴,又夸张幽默,极具艺术感染力。在外部色彩上则采取素色的手法,使之更为简朴淡雅。

  清代,潮州木雕处于全盛时期。康熙年间(1662—1722年),揭阳关帝庙门楼的藻井,镶嵌着琳琅满目的潮州木雕,其手法之多样,造型之优美,技法之精练,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揭阳仙桥古溪许氏大宗祠,也相当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的潮州木雕。而潮州府城中的己略黄公祠和潮安彩塘金砂乡的从熙公祠,均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年),祠内的木雕更是华贵典雅,金碧辉煌。各种木雕的技法,应有尽有,真可谓是潮州木雕之集大成者,而工艺水平之高超更令人叹为观止。因而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等在参观以后,都赞不绝口,将其誉为“潮州一绝”。

  新中国成立之后,潮州木雕进入一个推陈出新的崭新阶段,由于古式建筑和家具器皿的逐步式微,木雕的应用范围相对缩小,加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换,一批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创作人员的介入,潮州木雕的观赏性得以不断加强,艺术摆件、装饰构件逐渐成为其主要产品。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潮州工艺大师张鉴轩和陈舜羌创制的金漆木船“蟹篓”荣获铜质奖章。1958年,张鉴轩等创制的《三阳开泰》《雉梅五福》《荷塘秋色》《龙虾螃蟹》四幅巨型潮州木雕挂屏被选定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品。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潮州木雕更是昂首阔步地进入各地的园林、宾馆、商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潮州木雕的制作以樟木为主要材料。《水经注》载:“樟树枝叶扶疏,可荫数亩,沿海之地多取以造船,兼雕镂器物。”樟木盛产于南方,因其具有不易变形、不生虫蛀、坚硬而又有韧性的特点,故成为潮州木雕匠师首选的材料(当然也有用杉木和其他木材的)。

  潮州木雕制作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三大步骤:

  1.凿制粗坯。首先是选择适当的材料,然后根据题材,勾勒出初图,凿制出粗坯。

  2.精雕细琢。根据题材和布局,或用浮雕,或用沉雕,或用镂空雕,以不同的技法,赋予人物、动物、花鸟虫鱼以灵性,使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3.髹漆贴金。即完成雕刻之后,对木雕上漆贴金,使之显示出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来。潮州木雕的另一种外部色彩是五彩装金。在一座建筑物的木雕装饰中,往往同时使用黑漆装金和五彩装金两种做法,这样更能使建筑物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此外,潮州木雕还有不加任何色彩者,称之为素雕,这种做法实际上对技师的要求更高,因一切都暴露无遗,无可藏拙。

  潮州木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扎根于地方文化沃土,又吸收兄弟艺术的精华,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成为饱含潮州民俗意蕴的潮州文化载体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1.题材广泛,地方色彩浓郁。潮州木雕的题材十分广泛,其内容大多是表现群众所熟悉且喜闻乐见的人、事、物。集中反映人们热爱生活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祥和、文明的祈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吉祥”图案。有直接表现的,如福、禄、寿的图案,也有寓意或谐音的,如“马上封侯”(构图是猴子骑在马身上,头顶盘旋着几只蜂)、“三阳开泰”(构图为三只丰腴的绵羊悠然徜徉于广袤的原野上)。第二是戏剧和历史故事题材,如《郭子仪拜寿》《王茂生进酒》《陈三五娘》《铜雀台》《水漫金山》,这些作品常常在供人们欣赏品味之余,同时起到扬善贬恶、寓教化于艺术的作用。第三是民情风俗、地方性题材。如以《诗经·七月》中的《幽风》为主线,以潮州民情风俗为内容,表现太平盛世的大型屏风《幽风图》。表现地方风物的《湘子桥》《韩江景丽》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珍禽瑞兽、奇花异草,也都成为潮州木雕的好题材。

  2.构图独特,善于用“之”字形的布局。构图饱满,排径清晰,层次分明,杂而不乱。如挂屏《王茂生进酒》,面积只有40厘米╳60厘米,厚不足2寸,却容纳了45人之多,其主要的场景有王府饮酒作乐,有骑马的官员,有鸣锣开道的执事,有放鞭炮的顽童,有王茂生夫妇抬酒,有垂钓的老者,千姿百态,神态各异,街景、溪流、道路、树木、桥梁等配衬景物的布局,排径十分恰当、明晰,其可谓匠心独运。

  3.技法精湛,巧夺天工。潮州木雕有别于其他地区木雕最根本的地方还在于技法上。如东阳木雕以浮雕为主,黄阳木雕以圆雕见长,福建龙眼木雕以浑厚为本……潮州木雕则浮雕、沉雕、通雕、圆雕兼而有之,其中尤以多层次、纵横交错的镂通雕称著。镂通的技法包括平面和立体两种,一般的平面镂通为二至三层,最复杂的可达到六层。立体镂通,四面通透,玲珑剔透,十分壮观,如“蟹篓”就用此技法。镂通雕还以融合各种浮雕、圆雕、沉雕以及绘画于一体的独特形式,把有限的画面变为广阔的空间,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于一个画面,浓缩故事情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潮州木雕风格特色的形成,是由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承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人文因素所使然。而姐妹艺术也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如潮州陶瓷,很早就有刻画,甚至镂空的手法。潮州的金、银饰品更为知名,清代“老佛爷”慈禧的粉盒便是潮州的银饰品。潮州的玉雕、石雕同样很出名,还有嵌瓷、剪纸,都是那样的精致、细腻。可以肯定地说:不论是在构图、技艺,还是在艺术手法上,这些姐妹艺术对潮州木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和渗透。而促使潮州木雕艺术不断臻于完美的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就是斗技。旧时,在营造祠堂或豪宅时,潮州民间有一个习俗,即一座祠堂请两班师傅来做,匠师们为显示自己的本领,常常在祠堂的中间隔起一道不能互相窥视的屏障,然后各自施展浑身解数,待工成之日,拆去屏障,让人家来品评(按:从现存的建筑看,潮州城内的己略黄公祠、彩塘金砂的从熙公祠均是这种情况),这种竞争意识十分强烈的斗技、斗艺,其结果必然有力地促进了潮州木雕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潮州木雕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雅俗共赏的民间工艺,在潮州不管是府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民居之陋,人们随处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透过一处处、一件件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潮州木雕,人们可领略到潮州文化所特有的那种精致、典雅的深刻内涵,感受到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潮州民俗意蕴美。

  作者:云豪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