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六朝岭南诗考述

2024-07-03 来源:本网

  摘要

  岭南早在汉代就有文学活动,苍梧郡诗歌起步较早,创作诗歌较多的则是后来的岭南政治中心南海郡和来往岭南的要道所在的始兴郡。东晋王叔之对岭南风光的描绘,使岭南成为推进山水诗成熟的试验地。南朝齐时范云和梁陈之际江总在岭南时的描写岭南风土等文学活动,对岭南诗歌创作有一定推动作用。对于岭南诗的考索分析可为岭南文学和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岭南虽因其地理位置而为汉晋六朝时期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但在该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亦有其特色和贡献,故亦是汉晋六朝诗歌和文学地理研究不可忽略的部分。本文对岭南诗歌进行系统考述,以州郡为纲,对诗歌作系地研究。汉晋六朝时期政区有一定变化,西晋居于该时段中间,较汉政区要分得细些,南朝州郡有泛滥之势,故本文在为诗歌系地时,大体以西晋政区为纲,兼考虑诗歌创作时的实际政区情况和文化传统。系地遵循属地原则,作于岭南的诗歌即属岭南诗。同一地的诗歌则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以展现岭南的诗歌创作情况,也为岭南文学和文学地理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一、汉晋六朝岭南诗考

  岭南地区主要指西晋时期广州与交州北部,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省漳州市东南部(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等)等。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交趾刺史部,东汉建安八年(203)改称交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香港、澳门、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等)以及越南北部中部等,治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之中、东部置广州。此后交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省辖湛江市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北海市以及玉林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等,治龙编(今越南北宁省仙游县)。广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大部(不包括湛江市一带)、广西大部(不包括北海市以及玉林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大部)、香港、澳门、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等),治番禺。今所知岭南诗主要作于汉交州刺史部中东部,此地即交广分置后的广州。

  (一)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辖贺州市、梧州市大部,湖南省辖永州市九嶷山以南之江华县、江永县以及广东省辖云浮市大部和肇庆市南部(市区、高要、德庆、封开)等,治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汉。(1)无名氏《喻猛歌》。“和帝时,苍梧太守(喻猛)以清白为治,郡颂之曰:于惟苍梧,交阯之域。大汉唯宗,远以仁德。”是诗当汉和帝时(89—105)作于苍梧郡。(2)无名氏《陈临歌》。《太平御览》卷四六五引谢承《后汉书》:“陈临,字子然,为苍梧太守,人遗腹子报父怨,捕得系狱,伤其无子,令其妻入狱,遂产得男。人歌曰:‘苍梧陈君恩广大,令死罪囚有后代,德参古贤天报施。’”《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又载“苍梧府君惠及死,能令死人不绝嗣”。则《陈临歌》亦作于苍梧郡。《(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六八:“陈临,字子然,南海人(黄《志》云:今广州香山县),家居海岛,奋志不同蛮俗,郡举孝廉,顺帝永建中官至苍梧太守。”陈临家乡在南海郡,汉代时还是海岛,即后来的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郡举孝廉,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1)为苍梧太守,是诗当作于永建年间。(3)无名氏《贾父歌》。灵帝中平元年(184)贾琮为交趾刺史,任职三年,平定叛乱,百姓安之,作歌“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颂之。(《后汉书》卷三一《贾琮传》)交趾刺史部治广信,是诗当作于此。 

  (二)南海郡

  秦始皇时置,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秦汉之际,为南越所占,汉武帝元鼎六年灭南越后复置。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省辖梅州市、潮州市、河源市、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广州市、中山市、珠海市、佛山市东部(即不包括高明区)、江门市东部(市区、新会区、台山市等)、肇庆市东部(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等),香港,澳门,以及福建省辖漳州市南部(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等)等。

  1.晋。吴隐之《酌贪泉赋诗》。《晋书》卷九十《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晋书》卷十《安帝纪》:元兴元年二月,“以右将军吴隐之为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广州刺史”,三年“冬十月,卢循寇广州,刺史吴隐之为循所败”。则吴隐之元兴元年(402)至三年为广州刺史。《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司马贞《索引》引《广州记》:“(石门)在番禺县北三十里。昔吕嘉拒汉,积石镇江,名曰石门。又俗云石门水名曰‘贪泉’,饮之则令人变。故吴隐之至石门,酌水饮,乃为之歌云也。”则是诗为吴隐之元兴元年春赴任广州刺史经过番禺县北石门之贪泉(在今广州市白云区)时作。

  王叔之《游罗浮山》。《(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七:“王叔之,临沂人,晋宋之际王室多艰,叔之与兄伯之共将家口逾岭依广州刺史王镇之。爱罗浮之胜,筑室凤凰洞之南,携子弟读书其中,自称处士(《罗浮山志》)。”《宋书》卷九二《良吏传·王镇之》:“出为使持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高祖谓人曰:‘王镇之少著清绩,必将继美吴隐之。岭南之弊,非此不康也。’在镇不受俸禄,萧然无所营,去官之日,不异始至。高祖初建相国府,以为咨议参军,领录事。善于吏职,严而不残。迁宋台祠部尚书。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晋书》卷十《安帝纪》:“义熙十四年夏六月,刘裕为相国,进封宋公。”王镇之义熙九年至十一年为广州刺史,义熙十四年任刘裕咨议参军。王叔之与兄伯之即在王镇之为广州刺史时至岭南,是诗约作于此期间。诗云:“菴蔼灵岳,开景神封。绵界盘趾,中天举峰。孤楼侧挺,增岫回重。风云秀体,卉木媚容。”罗浮山位于博罗县(今广东省博罗县),属南海郡。

  2.南朝宋。谢灵运《临终诗》。《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临死作诗曰:‘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诗所称龚胜、李业,犹前诗子房、鲁连之意也。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诗中谢灵运以龚胜、李业耻事王莽,嵇绍、霍原忠于晋室的典故表达对晋室的怀念,控诉刘宋朝廷对他的迫害,并以未能隐居山岩而遗憾。据“凄凄”句约作于秋冬之际。该诗即作于元嘉十年在广州被杀前,行刑之处当在广州治所番禺,是诗即作于此。

  3.南朝齐。范云《赠沈左卫》。沈左卫指左卫将军沈约,《梁书》卷一三《范云传》:“(萧)子良为司徒,又补记室参军事,寻授通直散骑侍郎、领本州大中正。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仍迁假节、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初,云与尚书仆射江祏善,祏姨弟徐艺为曲江令,深以托云。有谭俨者,县之豪族,艺鞭之,俨以为耻,诣京诉云,云坐征还下狱,会赦免。永元二年,起为国子博士。”曹道衡指出沈约、范云因曾与竟陵王子良游而分别被外放。沈约《去东阳与吏民别》云:“霜载(再)凋秋草,风三动春旗。”知其在东阳经历三个春季,两个秋季,则其隆昌元年(494)春出为东阳太守,建武三年(496)春或夏征为五兵尚书。范云约亦同时外放,同时被召回。《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永元元年六月癸亥,以始兴内史范云为广州刺史。冬十月乙巳,以始兴内史颜翻为广州刺史。”大约范云隆昌元年春出为零陵内史(治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建武三年被齐明帝召回,为散骑侍郎,建武四年出为始兴内史(治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西南),永元元年(499)六月调任广州刺史,后被谭俨所讼,是年冬而征还下狱,则范云约永元元年夏至冬为广州刺史。何逊《范广州宅联句》:“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写春景,以洛阳代指建康,可知范云永元二年春回到建康,是时还未起为国子博士,故仍称范广州。《梁书》卷一三《沈约传》:“明帝崩,政归冢宰,尚书令徐孝嗣使约撰定遗诏。迁左卫将军,寻加通直散骑常侍。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职,改授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永元元年沈约为左卫将军直至永元二年,时在广州的范云赠是诗于沈约,诗云:“伊昔沾嘉惠,出入承明宫。游息万年下,经过九龙中。越鸟憎北树,胡马畏南风。愿言反渔蓨,津梁肯见通。”希望得到老友沈约的帮助,能够回到建康。大概就是在沈约的帮助下,永元元年冬范云才能回建康被赦免。沈约答诗已佚。

  王僧孺《忽不任愁聊示固远》。《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约南齐末永泰元年(498)或永元元年王僧孺出为钱唐令。天监元年(502)回建康,大约天监二年出为南海太守。诗云:“去秋客旧吴,今春投故越。泪逐东归水,心挂西斜月。未应岁贬颜,直以忧残发。”钱唐、建康都属于吴地,而番禺属于古百越之地,大约是诗作于初到番禺时。

  4.梁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陈书》卷二七《江总传》:“(江)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朝,直侍中省。”《梁书》卷五《元帝纪》:“大宝元年十二月壬辰,以定州刺史萧勃为镇南将军、广州刺史。”则江总最早于大宝二年(551)投靠萧勃。大宝二年至天嘉四年(563),江总在岭南。诗云:“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鸟,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雁,独在上林中。”诗中描写了登广州城楼之所见,以及对回到建康的期盼。是诗作于江总在岭南期间。

  5.隋代。隋时释玄逵曾云游岭南并作诗三首。“玄逵律师者,润州江宁人也。俗姓胡。令族高宗,兼文兼史,敬法敬僧,枝叶蝉联,嘉声靡坠。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行至广州遂染风疾,以斯婴带弗遂远怀。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年二十五六……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尔分飞;印度新知,冥焉未会。此时踯躅,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重自解曰:‘上将可凌师,匹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祇。”则玄逵因病离开番禺时,作诗自述赠怀。据诗题中之“广府”可知,玄逵所到之处是广州的中心地带南海郡。在广州期间还曾拟《四愁》作五绝二首。

  (三)始安郡

  东吴时分零陵郡立始安郡,治始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辖桂林市大部(不包括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等)。

  1.南朝宋。颜延之《独秀山》。《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二:“独秀山,在(临桂县)城西北一百步。直耸五百余尺,周回一里,平地孤拔秀异,迥出郭中。下有洞穴,凝垂乳窦。路通山北,傍回百余丈,豁然明朗。宋光禄卿颜延之牧此郡,尝于此石洞中读书,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嵯峨郭邑间。’”《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寻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元嘉三年征为中书侍郎,寻转太子中庶子。”景平二年(424)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始安郡治始安县,该诗作于景平二年至元嘉三年(426)在始安期间。

  2.南朝陈。苏子卿《南征》。诗云:“一朝游桂水,万里别长安。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南中地气暖,少妇莫愁寒。”苏子卿籍贯事迹未详,据此诗曾至桂水一带。

  (四)始兴郡

  东吴时分桂阳郡立始兴郡,治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省辖韶关市与清远市大部。

  1.南朝宋。谢灵运《岭表》。诗云:“照涧凝阳水,潜穴□阴□。虽知视听外,用心不可无。”元嘉十年(433)谢灵运流放广州途经大庾岭,作是诗(仅剩残句)。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处。

  2.南朝齐。范云《酌修仁水赋诗》《咏桂》。《太平寰宇记》卷一六〇《岭南道四》:“修仁水,源出始兴县东北东桥山,西面入鲢水,此水北有三枫亭,又有五渡水,齐时范云为始兴守,至修仁水,酌而饮之,因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宜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邪渚流。’又有邪渚、正渚二水,源出始兴郡。”则《酌修仁水赋诗》作于始兴。初到岭南,见桂树而奇,《咏桂》约亦作于始兴。诗云:“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上文已证,范云建武四年至永元元年夏为始兴内史。二诗大约作于任始兴内史时。

  3.梁陈。(1)阴铿《游始兴道馆》。赵以武以为阴铿在承圣四年(555,是年五月萧渊明即位改元天成,十月萧方智即位改元绍泰)春由故乡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北)南下投广州刺史萧勃,萧勃反陈霸先失败见杀后,陈以欧阳頠为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阴铿约在此时成为欧阳頠镇南司马。永定三年(559)阴铿回建康,来去都要经过始兴,所以作于绍泰元年至广州途中和永定三年回建康途中,皆有可能。诗云:“紫台高不极,清溪千仞余。坛边逢药铫,洞里阅仙书。庭舞经乘鹤,池游被控鱼。稍昏薤叶敛,欲暝槿花疏。徒教斧柯烂,会自不凌虚。”具体创作时间未详。(2)江总《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恺法师即高僧慧恺(518—568),梁末避战火于岭南,后为广州刺史欧阳頠所尊奉。诗云:“息舟侯香埠,怅别在寒林。竹近交枝乱,山长绝径深。轻飞入定影,落照有疏阴。不见投云状,空留折桂心。”该诗大约作于大宝二年至天嘉四年江总在岭南期间某个秋季。(3)江总《衡州九日》。此衡州指东衡州,《梁书》卷二《武帝纪》:“天监六年夏四月乙酉……分湘广二州置衡州。”《陈书》卷九《欧阳頠传》:“梁元帝承制以始兴郡为东衡州,以頠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东衡州诸军事、云麾将军、东衡州刺史,新丰县伯,邑四百户。”则承圣中已置东衡州,治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西南)。诗云:“秋日正凄凄,茅茨复萧瑟。姬人荐初酝,幼子问残疾。园菊把黄华,庭榴剖珠实。聊以著书情,暂遣他乡日。”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亦作于江总在岭南期间,约与《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同作于某年秋在曲江时。

  二、汉晋六朝岭南诗的特点

  现可知汉晋六朝岭南诗约20首。以地而论,苍梧郡3首,南海郡9首,始安郡2首,始兴郡6首。以时而论,汉代3首,晋代2首,南朝宋3首,南朝齐4首,梁陈5首,隋代3首。有主名的作者有吴隐之、王叔之、颜延之、谢灵运、范云、阴铿、江总、苏子卿等。现可知较早的岭南诗歌是苍梧等地本土人作的歌谣。汉代交趾刺史部治所在苍梧广信,这一带成为岭南文化中心,应有士人在此作诗,惜未留存。东汉末岭南中心移至南海郡番禺,此后番禺成为岭南政治文化中心,亦是诗歌中心,始兴等位于岭南往来中原的要道所在的地区,亦是文士在岭南的重要诗歌创作地。

  现可知汉和帝时苍梧民为太守喻猛所作四言歌、汉顺帝时苍梧民为太守陈临所作七言歌、汉灵帝时为交趾刺史贾琮所作四言歌等,是较早的在岭南地区所作的歌谣,这些已非越谣,而是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歌谣。西晋石崇妾绿珠(梁氏)是现可知较早的岭南籍作诗者,绿珠家乡在交州合浦郡治所合浦县东北部(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此地有绿珠江、绿珠井。绿珠今存《懊儂歌》,但无可知作于岭南的诗歌。较早在岭南所作的文人诗是晋广州刺史吴隐之以及晋宋之际的处士王叔之。晋宋之际是山水诗的成熟时期,王叔之《游罗浮山》虽只有短短八句且仍采用四言,但有六句写景(“绵界盘趾,中天举峰。孤楼侧挺,增岫回重。风云秀体,卉木媚容”),已描述了罗浮山的雄浑壮伟。颜延之任始安太守期间作《独秀山》虽仅剩残句(“未若独秀者,嵯峨郭邑间”),但从此二句可推知,该诗约是在与诸山比较中描绘独秀山独特之处。可惜谢灵运在广州是待罪之身,没有机会游览岭南山川(约元嘉三年至五年间,谢灵运曾梦游罗浮山,作《罗浮山赋》,此次到岭南亦无缘游览),只是在经过南岭时写了《岭表》和《岭表赋》(今所见皆非全篇),所以现存谢诗罕有写广东风物者。但其《临终诗》激愤慷慨,体现了谢诗另一种风格。南齐建武四年至永元元年秋范云为始兴内史,所作《咏桂》诗(“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写出了生长在南国的桂树不知风霜、无惧零落的区域物种特点。范云建武三年刚被齐武帝子零陵召回任散骑常侍,建武四年又出任始兴内史,大约又任地方官心中不悦,见到桂树经冬不凋零,一方面出于对南国树木的好奇,另一方面又想到桂树无风霜之苦,自己还不如桂树,亦有借物咏怀之义而作是诗。梁陈现可知有岭南诗5首,2首为江总所作。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至陈文帝天嘉四年,江总在岭南,二诗作于此时。他在《秋日登广州城南楼》中感叹自己如惊禽避难岭南,如今已是梁亡陈兴,期待能回到建康。感慨自己离开家乡远至岭外,尚不如上林之雁。其中“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四句,写出登广州城南楼远眺珠江入海口之隐约所见,这是广州城首次出现在诗歌中。江总在岭南达十余年,此前从未有文人在岭南如此长的时间,这虽然与避梁末之乱有一定关系,但亦说明到梁陈时期岭南一带经济文化已有一定进步,引起了文人的注意,虽然史料记载阙如,但可以想见江总这样的著名文士在岭南时间较长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三、余论

  秦代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而以南海郡为中心,南海郡治所番禺成为岭南的中心,此后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元鼎六年汉并南越国,治交趾刺史部。汉代交趾刺史部治所基本在广信,广信位于珠江干流西江之咽喉,是岭南出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亦是中原士人进入岭南的首先停留地,广信成为交趾刺史部治所,也因之成为岭南的中心,文教逐渐发达,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源头,番禺仍是一重要都会(尤其在海洋贸易上)。直至建安十五年治所才移至番禺,番禺重又成为岭南的中心。西汉末东汉初广信人陈钦、陈元父子习古文经学,成为岭南较早的大儒。能出此大儒,说明至此岭南文化已有一定的积淀。东汉末广信人牟融研治佛理。东汉末广信人士燮为交趾太守四十年,士燮师事刘陶,习《左氏春秋》,作为儒者的士燮,重视文化,其弟分别为合浦(治合浦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九真(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北)、南海太守,士氏兄弟实际控制了岭南。岭南相对安定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汉末文士从动荡的中原来到此地,著名的有刘熙、袁徽、许靖、程秉等,还有一些文士在岭南长大,如薛综早年即随族人流寓岭南,家族的中原文化传统和岭南本土文化共同促成了他文学底蕴的积累。岭南一度成为文士乐土,这些文士对保全中原文化、繁荣岭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吴控制岭南后,岭南成为流放士大夫之地,虞翻、陆绩、顾谭等著名文士被贬于此。流寓、贬谪文士与岭南本土文士共同推动了岭南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广东新语》卷一二《诗语》:“汉和帝时,南海杨孚字孝先,其为《南裔异物赞》,亦诗之流也。然则广东之诗,其始于孚乎?而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晋时,高州冯融汲引文华士与为诗歌。梁曲江侯安都为五言诗,声情清靡,数招聚文士,如阴铿、张正见之流,命以诗赋,第其高下,以差次赏赐之,此皆开吾粤风雅之先者,至张子寿而诗乃沛然矣。”则岭南本土文学汉代时已启端倪。杨孚《异物志》中的赞为四言韵语,屈大均以为乃广东诗之始,冯惟讷《古诗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皆未收入,则不以之为诗。押韵的文体不一定皆为诗,其创作目的也是为了介绍相关的岭南风物,未必有意为诗。虽视角不同、判断的标准宽严各异,或以之为诗、或否,但这些赞至少可以说是岭南本土文士较早的有文学意味的韵语。杨孚约汉章帝、和帝时在朝,《异物志》作于此期间,这些赞可以说是在洛阳一带作的介绍岭南风物的韵语,而不是创作于岭南的韵语,故不论视其为诗否,并非本文考察对象。张买汉惠帝时侍游苑池所唱,当为百越歌谣,作于长安。冯融为梁代罗州刺史(治石龙,今广东省化州市),为其子高凉太守(治高凉,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冯宝聘南越大族高凉冼夫人为妻,高凉郡属梁代高州(高凉亦为高州治所),在罗州东。“汲引文华士与为诗歌”,则冯融曾与文士诗歌唱和。梁之高州、罗州大致相当于西晋广州高凉郡大部,西晋高凉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省辖阳江市、茂名市大部(市区、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区等)、江门市之恩平市等,治安宁县(梁时改称高凉县),可见高州、罗州本属同一区域,这一区域是冯融主要活动地,则其唱和当在这一带。冯融等所作属岭南诗,但皆佚,无以知其情况。侯安都诗今无存,据江总《和侯司空登楼望乡》,则侯安都当作有《登楼望乡诗》,在建康思念其故乡始兴曲江(治今广东省韶关市西南)。张九龄(字子寿)则是汉至初盛唐成就最高的岭南本土诗人。此外陈代的刘删亦为重要岭南籍诗人,现存诗10首,然亦无可考作于岭南者。虽然以上所提及的文学活动主要不是在岭南,但正因汉唐间岭南文化逐渐繁荣,才孕育了这些著名的岭南本土文士。

  作者:陆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重点创新团队成员。

  来源:原载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