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溯源:“芦岗雅地”有段古

2023-10-26 来源:本网

  岁岁重阳,却是不知重阳始于何时;年年登高,却是不知登高处在何地。

  前几日同河南老乡闲话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方知道这个人们越发崇尚的节日起源,有一种说法竟是始自中原故乡,一个曾经在历史长河里翻出过几朵小浪花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上蔡县,古时的蔡地、蔡国。

  上蔡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历史名人当数出生于此的秦朝丞相李斯,还有当年周游列国到此讲学的孔圣人。孔子在蔡国停留三年,“孔门七十二贤”有六位是上蔡人。

  而典出上蔡的重阳节,便是那几朵浪花中的一朵。

  在上蔡的重阳节起源说中,它最初其实始自一次巫事。

  东汉年间有汝南人桓景跟随师傅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在《后汉书》记载中是位半人半神特异人物。而汝南等地方志则说他有驱魔降妖之技。有一天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经历一次灾难,你和家人得赶紧缝制布囊装上茱萸,再把茱萸囊系于手臂,登山喝菊花酒,此灾可消。

  说来也巧,当时的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阡陌纵横,沃野千里,却唯独其所属上蔡县城西一土岗突起,南北五十余里、东西十四五里,纵横县境,最高处也就三十来丈。它古称冈山今名芦岗。桓景依师傅所言举家登冈山并饮酒于此,至傍晚一家人姗姗而归,却大吃一惊,但见家中所养鸡犬牛羊皆死亡。这些家畜已经代你和家人受灾了,费长房说。

  此事在坊间传开,众人啧啧称奇,并不乏其中效仿者。更有人把九月九日的登山饮酒,变为消灾祈福的仪式。东汉之后,它形成习俗并更加广泛地在民间流行。晋朝周处所著《风土记》中就写到:“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而到了唐代,重阳登高已成风盛行,李白和杜甫都曾作诗咏诵。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中写出“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杜甫则在《九日》里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当然,最为著名的诗还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原来是把茱萸装进布囊并佩戴,利用其浓烈的香气祛邪避灾,而唐时的女人们则已经开始把它插在头上既避灾且当作了饰品。

  后人在桓景当年登高的地方建了一座玩河楼,即现在上蔡县城西南芦岗上的望河楼。这其中也是有说法的。玩河楼东边是蔡国故城宫殿区,西面是汝河故道。西周时期每当汝水泛滥,芦岗下一片汪洋,蔡国侯常常于此登高望河,是名。后来,蔡侯觉得山脚下发着大水,而自己却还在这里“玩河”,难免不会引发众怨甚至众怒,所以,他把“玩河”改为“望河”。

  随着望河楼遂成一景,文人墨客沿着当年桓景“齐家登山”之路,到这儿登高赋诗者众,并一直沿袭到明清。明朝末年诗人冀景隽所写《九日登楼有怀》流传至今:“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相国冢荒”说的是秦丞相李斯埋在上蔡故里的墓,而“玩花台”则是玩河楼曾经有过的另一个名字。咏诵冀景隽的诗可以感觉到,当时诗人的心境不佳,读后叫人愁绪平添。而再读清人李杰英的诗则就清朗抒情得多:“拟准重阳结队游,携樽同陟玩河楼,千林落叶随风去,万里长江贴地流。林圃雨余鸭噪晚,关山霜冷雁鸣秋,茱囊菊瓮年年有,催得诗人尽白头”(《重阳偕友登玩河楼》)。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如今的芦岗山依旧、望河楼犹在,被后人谓之有神灵之气的“芦岗雅地”,重阳登高的人却是不多了,反倒是我所生活的岭南粤地尤其花城广州,登高祈福求安的民俗依旧年年热度不减,看样子它还是会长盛不衰下去的。

  撰文:谢新源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