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代飞雪考

2023-08-31 来源:本网

  明戴璟《广东通志稿》卷一八《风俗·气候》有云:“(岭南)四季常花,三冬不雪。”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一《天语》中说得更详:“广州风候,大抵三冬多暖,至春初,乃有数日极寒,冬间寒不过二三日复暖。暖者,岭南之常,寒乃其变,所以者阳气常舒,南风常盛。火不结于地下而无冰,水不凝于空中而无雪,无冰无雪故暖。”(《风候》条)“暖者,岭南之常,寒乃其变”,广东飞雪,就是变中之变了。翻开广东的方志,下雪之记,亦复不少,不仅粤北“冬春雨雪不时”(霖按:“雨”字为动词,“雨雪”即落雪),即使是海南岛,亦有落雪的记载,今据各地方志及前人诗文所记,述广东下雪情况如下。

  东汉

  唐诗人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有云:“河畔雪飞杨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杨子,指《异物志》作者杨孚,“杨孚宅在江浒南岸,尝移洛阳松柏种植宅前,隆冬飞雪盈树。”杨孚,东汉和帝永元(89—104 年)间为临海太守。“雪飞杨子宅”,当在一世纪。

  南宋

  淳祐五年(1245 年)十二月初八,广州、番禺、南海、东莞、佛冈“大雪三日,积盈尺余”,“时经略使方大琮躬出省视贫民与诸营疲卒,均给缗钱,以恤其寒。”

  明

  一、永乐五年(1407 年)冬,南海有雪,“梅花枯死”。

  霖按:此条为郭尔戺康熙《南海县志》卷三《编年》所载,是年,各种《广东通志》及邻近如番禺、东莞、香山、高明等县方志均未言有雪,“梅花枯死”一语,与上述各志记永乐十三年下雪情况同,疑此条所载时间有误。

  二、永乐十三年(1415 年)冬,广州、番禺、南海、东莞“有雪,梅花枯死”。

  霖按:光绪《四会县志》载永乐十五年(1417 年)“冬大雪”。但省内各县都无下雪记录,疑《四会县志》“五”为“三”之讹。

  三、成化十六年(1480 年)十二月,揭阳“雨雪,深尺余”。

  四、成化十七年(1481 年)兴宁雪。

  五、弘治元年(1488 年)十一月,阳春大雪。是年冬,高明大雪。

  六、弘治十六年(1503 年)三月,龙川陨雪。

  七、正德元年(1506 年)冬,海南岛万宁大雪。

  万宁举人王世亨有歌云:“撒盐飞絮随风度,纷纷着树应无数。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老人尽日看不足,尽道天家雨珠玉。世间忽见为祥瑞,斯言非诞还非俗。越中自古原无雪,万州更在天南绝。岩花开发四时春,葛衫穿过三冬月。昨夜家家人索衣,槟榔落尽山头枝。小儿向火围炉坐,百年此事真稀奇。”

  八、正德四年(1509 年)十二月潮州(海阳)、潮阳、饶平、南澳“陨雪深尺许”。

  霖按:嘉靖《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康熙《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隆庆《潮阳县志》、光绪《潮阳县志》、民国《潮州志》俱谓是年冬十月“陨雪深尺许”。则潮州一带下雪时间,有十月、十二月之说。岭南飞雪,本非常见,年下一雪,已大书之,若年下二雪,岂有不书之理,今各志只记下雪一次,可见“十月”“十二月”两者必居其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成书的《潮州府志》卷八云:“冬十二月陨雪,厚尺许。”下注:“潮南地暖,罕雪,书以记之。”此书之成较黄佐《广东通志》早十四年,距此次下雪时间三十八年,见闻真切,应当可靠。笔者所见,又为最早刻本的胶卷,非辗转传抄或翻刻者容易讹误可比,殆嘉靖《广东通志》误“十二”为“十”,以后诸志俱沿其误。

  乾隆《揭阳县志》卷七《事纪》云:“(正德四年)冬十二月陨霜,厚三寸许。”揭阳与潮阳、潮州毗邻,陨霜时间,应与陨雪时间同,此云“十二月”可以为嘉靖《潮州府志》的一个佐证。

  九、嘉靖九年(1530 年)“十二月,德庆州雪,明年大熟”。

  一〇、嘉靖十一年(1532 年)十二月德庆、阳春雪,“明年大熟”。翁源、韶关“大雪,冰厚一尺,山木、河鱼冻死几尽”。乐昌“大雪,冰坚尺许,翌年大有”。

  霖按:民国《阳春县志》、嘉庆《翁源县志》、光绪《韶州府志》、民国《乐昌县志》俱不载此次下雪日期,仅云,“(嘉靖)十一年冬”,而万历《广东通志》、康熙《广东通志》均谓“十二月德庆雪”,兹从之。乾隆《潮州府志》卷一一《灾祥》载:“(嘉靖)十一年壬辰冬十一月,陨霜为灾,草木皆枯,昆鱼冻死。”潮州的陨霜应与德庆、阳春、韶关、乐昌、翁源等地下雪同时,当作“十二月”。

  一一、嘉靖十二年(1533 年)十二月,德庆雪。

  一二、嘉靖十四年(1535 年)“高明雪降,小如珍珠,少顷盈掬,次年禾大熟”。

  霖按:“小如珍珠”,此霰也。往往先霰后雪。光绪《高明县志》失载。

  一三、嘉靖十五年(1536 年)十二月,惠阳雨雪 , 德庆“雪,小如珠玑,俄顷盈掬”。

  霖按:《德庆州志》原不标明月份,而谓“冬闰月雪”,是年闰十二月,故定下雪时间为十二月。

  一四、嘉靖十六年(1537 年)冬,广州、番禺、南海、高明大雪。

  一五、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十二月惠阳、博罗“陨霜雨雪”,五华(长乐)雨雪。

  一六、隆庆三年(1569 年)十二月,南海县西樵“大雪,树木皆冰,二日乃解”。

  顺德“十二月雨雪,二日乃解”。

  霖按:万历《广东通志》、康熙《广东通志》、《粤中见闻》卷二、《羊城古钞》卷一俱记西樵山下雪在十二月,道光《广东通志》、道光《南海县志》(宣统《南海县志》不载)。光绪《广州府志》俱系西樵下雪于九月,是年十二月顺德雨雪,西樵有雪,当亦在十二月。

  此次下雪持续时间,康熙《南海县志》、道光《广东通志》、嘉庆《龙山乡志》俱谓“二月乃解”,以广东气候,下雪两月,殊难置信,最早记此事者,为万历《广东通志》,作“二日乃解”,作“二月”者,“月”为“日”之讹。

  一七、万历六年(1578 年)冬,新会雨雪。

  霖按:康熙《广东通志》卷二一《风俗·灾祥附》载:“(万历六年)冬,大雪。”不言县份,除新会方志有记下雪外,其他各地方志均无载,殆各地方志有遗漏也。

  一八、万历十二年(1584 年)正月初一,高要、肇庆下雪。

  一九、万历三十年(1602 年)冬,惠阳雨雪。

  二〇、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冬,五华、兴宁大雪。

  二一、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和平“大雨雪,摧木折枝,有坠木压坏民居者”。大埔“大雪,摧木折枝”。

  霖按:大埔下雪之年乾隆《潮州府志》记为万历“四十二年乙卯”,“乙卯”乃万历四十三年,万历四十二年乃甲寅,“乙卯”与“四十三年”两者必有一误,“乙卯”二字,不易笔误,民国《潮州志》、民国《大埔县志》俱作万历四十三年,“二”当为“三”之误。

  二二、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十二月初六至初八,东莞、顺德、从化、阳春“大雪,时互阴,寒甚,雪昼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六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璧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顺德龙山下雪情状,嘉庆《龙山乡志》录有龙山人陈邦彦咏此次之雪七律四首,录有关下雪之句如下:

  “南国冬深朔气严,蔽空摇扬遍千崦。”

  “旅榻宵来半似冰,起看寒色太崚嶒。”

  “平铺屋瓦浑无缝,斜点槎枒欲作棱。”

  二三、天启元年(1621 年)二月,肇庆、高要雨雪。阳江“大雪半日”。

  二四、崇祯七年(1634 年)正月初四至初十,从化“大雨雪,山谷有积者”。曲江、韶关“正月初八,大雪三昼夜,城中深一二尺,岭外所罕睹者”。乐昌“正月雪,凡三昼夜”。五华、兴宁、大埔、仁化正月雪。

  霖按:乐昌、五华、兴宁、大埔、仁化等县下雪时间为正月何日,此五县方未有明言,民国《乐昌县志》谓“凡三昼夜”,与光绪《曲江县志》、同治《韶州府志》同,可见均在正月初八,则五华等地亦在同时,从化下雪时间较长,地域不同,当有长短,但总不出正月上旬。

  二五、崇祯九年(1636 年)十二月十五日(即 1637 年 1 月 10 日)海南岛临高“雨雪三昼夜,草木尽槁”。海丰、陆丰“大雪,树木多冻死”。惠来结冰,“水面坚凝厚四五寸,连陨(霜)三日,草木禽鱼冻死无数”。“五华结冰寸余,坚凝可渡,竹木花果俱冻死”。

  霖按:海丰、陆丰记下雪之月为十二月,但不记日,海丰、陆丰邻县惠来结冰四五寸,陨霜三日在十二月十六日,与临离大雪三昼夜在十二月十五日为同时,持续时间亦同,则海丰、陆丰大雪,五华坚冰可渡当亦在此时间内。

  清

  一、顺治十一年(1654 年)正月十八日,广州、东莞、龙门“大雪,有大年”。

  霖按:广州、龙门、东莞同日大雪,番禺、南海近在咫尺,岂能无雪?番禺、南海两县之志无下雪记载,殆有疏漏。

  二、顺治十一年冬十一月封开、信宜、茂名大雪。

  霖按:除道光《开建县志》标明十一月“飞花六瓣,所罕见者”外,信宜、茂名二县之志,仅云“冬大雪”,宣统《南宁府志》载邕宁(今南宁)十一月“瑞雪,积数尺”,时间与《开建县志》合,信宜、茂名两地下雪,当亦在十一月。雍正《惠来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六日陨霜成冰”。惠来“陨霜”时间,似与封开、茂名、信宜下雪时间同。

  三、顺治十二年(1655 年)春正月,龙川“大雪,平地厚三尺,三日乃消”。

  四、顺治十三年(1656 年)正月,开建“大雪,树木皆冰,有垂条似碧琉璃,深山积至半月方消,立建以来所罕有者”。曲江、乐昌、翁源“大雪四日,夜凝冰尺许,木尽枯”。兴宁、揭阳、大埔、龙川、五华、惠阳大雪。大埔“雨雪连日”[ 原注:较前明万历乙卯(霖按: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更深尺许。]龙川“大雪,深三四尺”。五华“大雪数寸厚,墙屋压颓,果木冻死,好事者以雪为鳌山”。惠阳“雪深三四寸”。

  霖按:此次下雪时间,上述各地方志皆云“正月”而不书日期。明末清初东莞诗人张穆有《龙川元夜饮褚邑令衙斋赏雪》七绝二首,诗云:

  (一)

  南天白首不闻冰,此际鳌山雪万层。

  犹恐梦中看易失,满堂红袖上宫灯。

  (二)

  一朝朔气误南来,皎雪如珠散舞台。

  帘幕为开留瑞色,玉笙鹅管逗春回。

  诗中“鳌山”为龙川山名,据嘉庆《龙川县志》,“鳌山雪霁”为龙川十八景之一。据诗题及“鳌山”,诗确作于龙川,香港汪宗衍老先生函告,此诗作于顺治十三年,“元夜”为正月十五夜,龙川下雪在此时,据上文所引此次下雪记录的各县方志,此次下雪时间皆在正月,下雪情况与龙川略同,则此次下雪,当在正月十五夜前后。

  五、顺治十四年(1657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曲江、韶关、英德一带雨雪。

  霖按:此次下雪,为广东各种方志所不载。清初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七《粤游集》(上)有《十二月二十一日雪》诗云:

  我作冬暖诗,蚊蝇憎琐屑。天公似解嘲,半夜风挟雪。舟人报奇事,起扫一篷白。客子亦欣然,千岑无寸碧。梅花落已尽,春事早狼藉。长恐百卉腓,阳机毕漏泄。却将栗烈气,揪敛使凝结。乃知朝来寒,特为桃李设。岂无雷雨候,候至方甲拆。留取道旁春,明年作佳节。

  又同书同卷《英德道中雪霁》诗,有句云:

  轻冰结沮洳,飞霰集阜冈……

  不知夜来雪,疑是朝来霜。

  《粤游集》(上)题下有自注云:“起丁酉十月,尽十二月。”由此可知“十二月二十一日”属顺治十四年丁酉。

  《粤游集》中各诗,依南来行程先后排列,《十二月二十一日雪》诗前数题依次为《度梅岭题封寺壁》《发南雄凌江方涸舟,行一日才十许里,排闷成歌》《晚过始兴江口再效诚斋体二首》《望韶石二首》《韶州风度楼》《雨发韶州》《虎头矶歌》。虎头矶,一名虎头山,在英德南,北江旁,下即大庙峡。则查慎行舟中遇雪在英德,雪霁,也在英德。此次下雪颇大,“千岑无寸碧”可知矣。英德大雪,曲江当亦有之。

  六、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冬,怀集大雪。

  七、康熙二年(1663 年)二月,曲江、韶关、翁源大雪三日。

  八、康熙五年(1666 年)十二月,德庆大雪。二十日夜广州、番禺、南海、顺德大雪。

  陈恭尹有《广州客舍夜雪歌》,其中描写这次下雪的情景道:

  季冬二十日始暝,玄云四塞天气凝。

  小雨初从屋角来,渐觉萧萧骇群听。

  开轩出立白照眼,把烛低看雪填径。

  纷翍相属声更希,委积争高色逾莹。

  童子盛归锦袖中,主人为续清尊兴。

  南海人陈子升也说:

  怪得年来事事殊,岭南飞雪旧时无。

  云凝不见三山黛,天漏争盛合浦珠。

  野寺一僧烧榾柮,官街群马从氍毹。

  冲寒便欲还山问,糁到梅花第几珠。

  (《中州草堂遗集》卷十三《丙午腊月羊城对雪》)

  龙门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刻大雪。

  九、康熙十二年(1673 年)正月,连平大雪。

  一〇、康熙二十年(1681 年)八月,化州、茂名雪,“杀晚禾,大饥”。

  一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冬,化州、茂名雪。

  一二、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冬,广州、番禺、南海“大雪霜,树木多枯死”。

  霖按:屈大均《广州竹枝词》云:

  边人带得冷南来,今岁梅花春始开。

  头白老人不识雪,惊看白满越王台。

  此诗言广州下雪,汪宗衍先生《屈翁山年谱》系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去冬大雪,梅花为寒所勒,故迟至今年始开,下雪在康熙二年。《岭南文史》1986 年第二期《广州降雪的记载》一文谓:

  清初,顺治七年(1650 年)庚寅,清兵入城,是年降雪,屈大均有《广州竹枝词》纪其事,并志感慨。

  下录此诗,不复引,谓屈大均此诗作于顺治七年,又谓是年降雪,不知何据。本省各种方志,都无记顺治七年下雪,清初广州诗人,也未有篇章咏顺治七年之雪。考是年春,南雄失守,清围广州,永历帝由肇庆奔梧州。十一月初三,广州城陷,这是清兵第二次破广州。是年,屈大均年二十一,冬,拜函罡为师,落发于番禺雷峰海云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屈大均怎有闲暇,怎有心情从容题咏广州风土人情的《广州竹枝词》?屈大均此组《广州竹枝词》共七首,上面所引,是第一首。余六首有云:

  日食槟榔口不空,南人口让北人红。

  灰多叶少如相等,管取胭脂个个同。

  佛桑亦是扶桑花,朵朵烧云如海霞。

  日向蛮娘鬓边出,人人插得一枝斜。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这是一片升平景象,绝不能出现在清兵第二次破广州的顺治七年。只因诗中有“边人”“南来”字样,就硬派此诗作于顺治七年,又因此诗言及下雪,于是就说顺治七年广州降雪了,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十一月十一日,东莞“大雪,塘水坚冰,池鱼冻死,林木凋谢,至二十三日方止”。

  霖按:康熙以后现存三种《东莞县志》及道光《广东通志》、光绪《广州府志》均不载东莞这次下雪,此可补方志之略也。

  冬,连平大雪经旬。

  霖按:光绪《惠州府志》谓“二十二年春,连平大雪”,而不记是年冬大雪,“春”,当为“冬”之讹。

  十一月,高要、肇庆大雪,雪积羚羊峡、七星岩。

  屈大均《端州道中望峡口积雪》诗有云:

  涨海冲寒片席斜,惊看积素乱朝霞。

  西风不为频飞叶,南雪何因亦作花。

  欲曙羚羊疑月落,初晴郁水失平沙。

  炎方天气年来异,梅蕊那能当物华。

  又云:

  西上牂牁尽翠屏,峰回不见峡门青。

  初飞员屋(自注:山名,即七星岩)多蛮雪。

  新聚牵牛有客星

  ……

  屈大均又有《两粤督府祝嘏词》有句云:“去岁羚羊峡积雪弥望。”可见是年十一月,高要、肇庆大雪,而《高要县志》《肇庆府志》不载。十二月,信宜“大雪,草木皆枯”。

  霖按:按上面所述资料,信宜大雪应在十一月,疑“二”字为“一”字之讹。

  十二月,新兴下雪,荔枝凋残。

  霖按:是年雪,现存三种《新兴县志》不载。而屈大均《雪残香荔复荣(新兴社题)》诗曰:“去腊南天苦雪侵,珊瑚冻折荔枝林。”此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去腊,为二十二年。

  海南岛文昌“冬大寒,雨雪,海鱼冻死,椰榔尽枯”。

  霖按:宣统《琼山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雨雪,卉木陨落,椰榔枯死过半。”康熙二十三年,各地无降雪记载,疑误系于康熙二十三年,似作康熙二十二年为是。

  一三、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冬,开平大雪,“赤磡一带,河流凝结成冰”。

  一四、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冬,潮阳、普宁“大雪”,“伤牲杀草”。

  霖按:二地下雪,方志不言月份,兴宁、澄海两地下雪在十二月(参看下文),兴宁、澄海毗邻潮阳、普宁,则潮阳、普宁下雪,亦当在十二月。

  冬,揭阳“大雪杀树”。

  冬,十二月澄海“大霜雪,牛马冻毙”。

  冬,潮州大雪,“人物有冻毙者”。

  冬,十二月兴宁降雪。

  博罗、罗浮山大雪。

  屈大均《罗浮对雪歌》(下注:“庚午”,即康熙二十九年)曰:

  峤南自古无大雪,况复罗浮火洞穴。

  山人不识冰与霜,白露少凝阴道绝。

  今年季冬太苦寒,雪花三尺如玉盘。

  麻姑玉女尽头白,四百缟素失峰峦。

  天气忽将南作北,层冰峨峨路四塞。

  浮碇冈头似白山,罗阳溪口成敕勒。

  千株万株松欲摧,梅花冻死无一开。

  北风惨吹茏葱列,狼穴坚卧吟且哀。

  ……

  陈恭尹《罗浮黄龙洞对雪》亦云:

  ……

  飞瀑渐无声,寒溪遂生骨。

  仰视老人峰,云中玉为笏。

  镶 积已平,飘洒殊未歇。

  回旋若翔舞,廉纤乱毫发。

  客子宿茅茨,居然见冲突。

  重檐及户牑,堆压不可掘

  ……

  霖按:《博罗县志》《惠州府志》俱不载此次降雪,失之。

  从化十一月“霜雪降,树叶尽枯,果木杀伤甚众。明年荔枝不熟,春夏大早”。

  霖按:雍正《从化新志》谓康熙二十九年冬,“霜雪屡下”(记于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雪三日”之下),又说“二十年月冬寒屡雪”。则从化降雪,是年非仅十一月一次也。

  连山,冬大雪,坚冰,厚尺许。

  封开,冬“大雪,树木尽折,瓶缶皆冰。传闻北地苦寒,飞鸿万余为一群,南翔就暖”。

  怀集,冬大风雪,深潭鱼多有冰死者。

  三水,冬大雪,草木皆枯。

  霖按:此次大雪,在广东西北至连山,西至封开,东至潮阳,中部三水、博罗,广州郊县从化皆大雪,广州、南海、番禺、东莞等地亦当有大雪,今《广州府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东莞县志》均不载,方志漏载者可谓多矣。

  一五、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冬,新兴大雪。

  一六、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冬十一月韶关、曲江、翁源、阳春大雪。

  一七、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冬,新丰降雪。

  一八、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二月初四,大埔大雪。

  霖按:乾隆《潮州府志》原谓“二月己亥”,是月丙申朔,己亥,即初四,民国《大埔县志》无“己亥”二字,反为不详,兹从府志。

  一九、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八月,封开“天雨雪,晚造失收”。

  二〇、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正月,潮阳、潮安、揭阳雨雪。

  二一、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春,兴宁大雪。

  二二、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十二月,新兴雪。

  二三、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正月,开平、新兴雪。

  大埔正月“大雪,压树多折”。

  二四、康熙六十年(1721 年)正月,潮阳、潮州、揭阳雨雪。

  二五、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正月,三水雨雪。

  正月,大埔“天雨带密雪,竹有实”。

  二六、雍正六年(1728 年)冬,新丰大雪。

  二七、雍正七年(1729 年)正月,惠阳、海丰、陆丰、揭阳、潮州大雪。

  霖按:光绪《海阳县志》仅云“春大雪”,不记月份,乾隆《潮州府志》《揭阳县志》俱记正月揭阳下雪。同治《陆丰县志》、乾隆《海丰县志》均言正月下雪,揭阳、陆丰、海丰距潮州近,潮州降雪,应在正月。

  春,连平“大雪盈尺”。

  二月,德庆大雪。

  霖按:广东东部潮州、揭阳及海丰、陆丰、惠阳等县降雪在正月,广东西部大德在二月,俱不言日期,若东在正月尾,西在二月初即为一次。姑系于此。

  二八、雍正七年(1729 年)十一月,廉江大雪。

  二九、乾隆二年(1737 年)正月,惠阳下雪。

  三〇、乾隆五年(1740 年)正月,连山、连县,“雨雪,厚二尺许”。

  三一、乾隆六年(1741 年)冬,封开雨雪。

  三二、乾隆十三年(1748 年)十二月,怀集大雪。

  三三、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正月,广州、南海、番禺、顺德降雪。

  霖按: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志只云“春正月雪”,不言日期,民国《潮州志》《丰顺县志》俱言正月十七、十八雨雪,可知广州、南海、番禺降雪亦在此时。

  博罗、龙川“有雪盈寸”。

  丰顺、饶平“正月十七、十八日雨雪,厚积寸余。严寒无异北京”。

  封开“春大雪寸许。甚早。至夏乃两,斗米值钱三百文”。

  三四、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十二月,龙川大雪。

  三五、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十一月,阳山“雨鹅毛雪”。

  三六、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正月十八日。揭阳“阴雨,雪下如盐”。

  三七、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十一月初八,龙川“雨雾,途有冻无骨”。

  三八、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正月,顺德雪。

  三九、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冬,新丰大雪。

  四〇、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二月初旬,清远“连日雨雪。牛多瘟疫”。

  四一、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二月,大埔“大雨雪,平地深数尺”。

  兴宁、龙川,二月大雪。

  霖按:咸丰《兴宁县志》只云“春大雪”,不言月日,大埔、三水、清远、龙川等县之志,俱云“二月”,兴宁之雪,应与同时。

  三水、清远,二月“大雨雪”。

  四二、嘉庆元年(1796 年)三月,三水雨雪。

  四三、嘉庆八年(1803 年)正月初一,阳山大雪。

  四四、嘉庆十三年(1808 年)十二月,阳山大雪。

  四五、嘉庆十九年(1814 年)冬,连县大雪。

  封开“大雨雪,树木折者无数,池水皆冰”。

  四六、嘉庆二十年(1815 年)十一月,廉江大雪,海南岛澄迈“天降大雪,榔椰、树木多伤”。

  四七、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十一月,和平大雪。

  四八、道光二年(1822 年)十一月,龙门下雪。

  四九、道光五年(1825 年)十一月,三水雨雪。

  五〇、道光十年(1830 年)正月半后,大埔“雨雪,雪如棉絮,寒甚迫人”。

  霖按:同治《大埔县志》于“正月半后”之前作“□□□□□□”,查对数本,均如此。民国《大埔县志》作“道光十年庚寅”,同治志之空方,当为民国志之六字。

  五一、道光十一年(1831 年)冬,南海、顺德、龙门“寒甚,有雪”。

  五二、道光十二年(1832 年)正月,英德、翁源“雪下地数尺,如棉”。

  兴宁春“雨雪,坏秧,大饥,斗米九百余钱,饥民乘机抢掠”。

  五三、道光十二年(1832 年)十一月初旬,仁化“大雪,下旬又大雪,城中积至四五尺”。

  英德、翁源冬,“雨雪如棉”。

  十一月二十八日,清远“雪下数尺如棉花,岭南人所未见”。

  霖按:民国《清远县志》正文作“十二月雪下”下有按语云:“《剑花诗集》作十一月二十八日大雪。”《剑花诗集》准确,从之。

  连县,冬大雪。

  封开“十一月大雪,树木多枯死”。

  南海、龙门、惠阳冬,十一月有雪。

  霖按:上述各地降雪时间,谓“冬”,谓“十一月”,谓“十二月”者,均可定为“十一月二十八日”。

  五四、道光十三年(1833 年)春,兴宁雨雪。

  五五、道光十三年(1833 年)冬,新丰雪。

  五六、道光十五年(1835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夜间,广州、番禺大雪。

  广州降雪情况,何鲲有诗言之详:

  《乙未腊月二十一夜广州大雪》

  岭南地暖原稀雪,广州况在中原绝。

  杨子宅边昔有之,未见其事闻其说。

  乙未腊月廿一夜,打窗淅沥随风下。

  千门万户敞凌晨,青年皓首群相讶。

  初疑罗浮春已催,千树万树梅花开。

  又疑五月木棉熟,南海庙前飞絮来。

  子夜飘摇日中止,鸳瓦平沟屐没齿。

  儿童戏弄范以模,手掬琼瑶仙门里。

  人尽冰衔在玉堂,蛎墙龙户生辉光。

  沉香浦冻珠成海,白云山拥玉为冈。

  我闻淳祐之五载,有明庆、历两曾每。

  吾越频年大有秋,衣香食果无冻馁。

  迩来阳候数为灾,炊珠薪桂断水隈。

  百年幸见丰亨兆,嗷嗷中泽慰鸿哀。

  南海,“十二月丙子(霖按:十二月乙卯朔,丙子,二十二日),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自是连年大熟,斗米百钱”。九江,“二十二日将曙,大雪,平地深三四寸,日晏始消,檐溜如瀑而气不寒”。是年“蝗虫为害,冬落棉花雪,深数尺,蝗虫冻死”。

  顺德,“十二月丙子,大雪漫天如絮,地积四寸”。龙江“是夜大雪,冀日乃止,厥后,连年丰稔,每员洋银六钱七分,合用籴米八斗、九斗,以至石余不等,此真未有之奇瑞也”。龙山“廿二日将曙,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自是连年大熟,斗米百钱”。龙山降雪情况,黎应祺有诗云:

  《乙未十二月念二日纪雪》

  生长炎州气炎热,老死罕逢天大雪。

  今晨平地堆数寸,乡邻喧阗诧奇绝。

  我闻披絮急下床,两胸如僵齿相切。

  开窗刺眼白皑皑,顿疑世宇成新设。

  花团老树万株冷,玉削前山数峰凸。

  ……

  中山“十二月二十二日大雨雪,自卯及辰”。

  东莞十二月二十二日“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自是连年大熟,斗米百钱”。

  东莞诗人罗嘉蓉描写莞城降雪情况,有《道光乙未腊月二十二大雪歌》,有云:

  ……

  今晨虚室尽生白,百岁老叟俄嗟惊。

  天女散花作六出,天公戏玉堆千层。

  微风软荡柳絮影,枯树幻化梅花形。

  山寂不闻塔铃语,林空时讶仙禽鸣。

  ……

  琼楼璇阙屹相向,素虬白凤纷来迎。

  千寻螺岫耸玉柱,四围雉堞如银城。

  ……

  (罗嘉蓉《云根老屋诗钞》卷一)

  新会“十二月廿二寅、卯刻雪如棉,树屋皆白,辰刻乃止”。

  台山“十二月大雪”。

  高明“冬大雪,屋瓦俱白,山似银屏,树如棉絮”。

  恩平降雪,“只如棉絮,随落随消”。

  霖按:民国《恩平县志》不记是年降雪,上引之文,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大雪按语中。

  高要“十二月二十二日南雪”。

  四会“十二月二十二日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

  霖按:光绪《四会县志》系此雪于道光十四年,误。考其月日与下雪情况,与他县同,且道光十四年广东各种方志无下雪记载,“十四”为“十五”之讹。

  阳春“十二月雪”。

  信宜、德庆冬大雪。

  龙门“十二月二十二日寅、卯刻大雪漫天,如飞絮,树屋皆白,积地三四寸,辰刻乃止”。

  博罗、惠阳“冬雨雪”。

  五华“冬雪,厚二寸”。

  霖按:此次下雪,广东西至德庆,东北至五华而止,东部如潮州、揭阳、饶平诸县及北部韶州所属各县,均不见降雪记录。其中固有记载不周情况在,而以前广东中部无雪,上述各县方志亦有所书,此次降雪,未必划一遗漏。再检广西西部县份方志,广西光绪《郁林州志》云:“十二月廿二夜下雪如棉花,廿三日平地深尺许,蝗毙树间成毬。”玉林雪深尺许,广州、南海、番禺、顺德雪下四寸余,龙门“积地三四寸”,五华“厚二寸”,越往东雪势越减。广东东部各县无雪,可按此而推也。玉林下雪在二十二日夜,二十三日雪止,广州附近在二十一日夜,二十二日辰刻止,越往东,下雪时间越早,可见此次寒潮由东而西,由轻而重。

  五七、道光十七年(1837 年)冬,普宁雨雪。

  五八、道光二十年(1840 年),揭阳“冬至日,天气严寒,大雨雪”。

  五九、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冬,连县连山“大雪,厚尺许”。

  六〇、咸丰二年(1852 年),河源“十一月十六日大冻冰雪”。

  六一、咸丰五年(1855 年),兴宁“正月初四夜间雨雪”。

  六二、咸丰六年(1856 年),茂名“正月大雪,河鱼多死”。

  兴宁“春正月大雨雪”。原注:“二十四日夜雪,形如米。”

  霖按:茂名降雪,光绪《茂名县志》、民国《续广东通志稿》不著日期,兴宁降雪在二十四日夜,宣统《南海县志》载:“正月廿四寒阴,水成冰,鱼冰死无算。”民国《顺德县续志》载:“正月廿四日,寒甚,水结为冰。鱼冻死无算。”光绪《海丰县续志》又谓:“正月廿五日下霜,田园地瓜多冻死。”以此推知,茂名降雪,亦在正月二十四日。

  六三、咸丰十一年(1861 年)十二月初广州雪。

  霖按:此次降雪,光绪《广州府志》、同治《番禺县志》、宣统《番禺县续志》、同治《南海县志》、宣统《南海县志》以及其他各县方志均不载,广州诗人潘恕的诗,可补各志之遗:

  《九矅桥赏雪歌》

  ……

  今年辛酉腊月初,上天雨雪如珍珠。

  莹莹鱼目光闪烁,皎皎晶盐堆密疏。

  ……

  六十四、同治元年(1862 年)春,电白雨雪。

  吴川“正月雨雪,潦水冰”。

  霖按:光绪《吴川县志》此年不记降雪,仅云:“正月朔,冻,潦水冰。”两志所记,当即其事。

  饶平“正月朔,阴寒,山顶皆雪”。

  霖按:光绪《电白县志》不言此次下雪月日,但据其他县志可以考知。民国《英德县续志》云:“元旦(霖按:农历正月初一,非现在习惯称阳历一月一日也。中国正式以阳历为纪年,乃民国元年事)后数日,结冰甚厚。”吴川在西,饶平在东,英德在北,均在正月初,电白降雪,当与之同时。

  六五、同治二年(1863 年)冬,吴川“日色青,北风烈,霰雪杀薯,牛羊死”。

  六六、同治三年(1864 年)正月十三日,韶关、曲江“大雨雪五日,山谷积雪,经半月始消”。

  英德“正月十三日大雨雪,山谷积雪,半月乃消”。

  清远“正月十五日,雪震雨雪”,“自正月到三月多雨”。

  饶平“正月十七日,雪满山”。廉江“春大雨雪,伤杂稼”。

  霖按:曲江、韶关、英德、清远各地方志记此次下雪时间各有参差,但无抵牾,因从正月十三日起,“大雨雪五日”,十五日、十七日亦在雪中,廉江下雪时间,民国《石城县志》仅标一“春”字,廉江之西,广西灵山亦下雪,民国《灵山县志》记云:“正月大雪”,廉江下雪,亦当在正月,结合曲江、韶关、英德、清远等县方志所述,廉江下雪,亦为正月中旬。光绪《吴川县志》记“正月冻毙牛马”,不言下雪,吴川西邻廉江,廉江有雪,灵山有雪,吴川岂能独无,今记冻而不记雪者,方志略也。

  六七、同治四年(1865 年)十一月壬午(即二十一日),罗定雪。

  霖按:民国《罗定州志》原记“冬十二月壬午雪”,是年十二月壬辰朔,月内无壬午之日,十一月壬戌朔,壬午,为二十一日。“十二”为“十一”之讹。

  六八、同治七年(1868 年)十一月十八日晨,中山雨雪。顺德十一月十五日大风,十八日“雨雪,大如豆”。

  六九、同治九年(1870 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山、顺德大雨雪。

  饶平“冬十一月大霜雪,地瓜根叶皆枯,晚禾半收”。

  霖按:民国《潮州志》记饶平雪不言日期,饶平雪,当与中山、顺德同。

  七〇、同治十年(1871 年)十一月朔起,饶平“霜雪如丸,阴寒凛冽,地瓜冻枯”。

  中山、清远“十一月大雨雪”。吴川十一月朔雨雪。

  霖按:光绪《吴川县志》原作“十二有朔雨雪”。中山、清远雨雪在十一月,饶平在十一月朔,则吴川不能在十二月,又广西北流亦十一月雨雪,见光绪《北流县志》,北流近吴川,此次降雪,两广同时,“十二月”当作“十一月”。

  七一、同治十一年(1872 年)冬,化州大雪。

  霖按:“两广”是年无降雪记录,疑化州之雪,应系十年,然无资料以证之,姑仍其旧。

  七二、光绪二年(1876 年)正月初一,罗定大雪。

  七三、光绪三年(1877 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广州、番禺、南海、顺德、东莞,“风、雨、雷、电、霜、雪并至,鱼多冻死。连月阴寒,历六旬乃解”。

  霖按:民国《续广东通志稿》记此次东莞下雪情况,文同莞志,而系于光绪元年,误,文从莞志来,而误其时。

  恩平“十一月廿九日夜,雷风雨电雪并至”。

  吴川“十一月,北风霰雪,杀薯”。

  曲江“十二月初一、初二连日大雪,冻冰,牛羊冻死不少,贫民无以御寒”。

  仁化“自(去岁)十月,迄正月冰雪不止,民无生计”。

  七四、光绪四年(1878 年)春,正月仁化“冻雪愈甚,民无从乞货,贫民专采黎藿野薯疗饥”。

  七五、光绪四年(1878 年)十二月,吴川雪。

  七六、光绪七年(1881 年)十一月,吴川“霰雪杀薯”。

  霖按:民国《续广东通志稿》记吴川“霰雪杀薯”于光绪六年,文从光绪《吴川县志》出而误系光绪六年。

  七七、光绪八年(1882 年)十一月,吴川“雪又杀薯”。

  七八、光绪十一年(1885 年)十二月下旬,英德“大雪一昼夜”。

  广州降雪。

  霖按:此次广州降雪,广州邻近各县方志均不载,陈乐素先生《相老人八十年之经过谈(一)》记马相伯(霖按:《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长兄)谈来粤事,兹摘有关广州降雪事如下:

  我之到广东,大约是光绪十一、十二年间的事吧……到粤时,是七八月,在粤有四个月光景……还有件容易记忆的是那年广东下雪,这种事情在广东是不容易发生的……而我还是住在城里……广州差不多四个月……我离开广州,大约是十二月吧,因为记得我是在福建过年的。

  此条可补史志之失。

  七九、光绪十三年(1887 年)冬,阳山、德庆大雪。

  揭阳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大雨雪,寒甚,北风更疾。比天晓,忽晴,山皆积雪尺余,为潮境数十年来所未见。

  东莞雪,凝雪积尺。

  霖按:民国《东莞县志》不载此次下雪,东莞《篁溪张氏家谱》有马叙伦撰《张母卢恭人家传》,有云:“丁亥隆冬,凝雪积尺高,寒风猎猎,砭人入肌骨。”

  八〇、光绪十七年(1891 年)十二月,阳春“大雪,结冰成块,竹木枯,鱼畜冻死”。

  八一、光绪十八年(1892 年)二月,清远“雨雪,耕牛多冻死,猪亦发瘟”。

  八二、光绪十八年(1892 年)十一月,阳山大雪。

  乐昌“降棉花雪,县城高积五寸余,古树屋宇多被折伤,甘蔗种苗伤害无存,越年,皆赴清远购植”。

  始兴“大雨雪,平地厚数寸,树木冻折”。

  怀集“冬大雪,平地厚二尺有奇,山谷积雪尤深,旬日方消”。潮州“十一月严寒,雨皆成冰,百果草木多陨,人畜至有冻毙者”。

  大埔“十一月寒甚,池水皆冰,深山穷谷,积雪二三尺许,至明年四月始消。

  草木多陨,人畜冻死”。“大雪,山林屋宇弥望皆白,树枝压折,檐溜成条,冻毙虫鱼牲畜无数”。

  梅县“大雪,积地三四寸,远山弥望皆白,百岁老人亦未见之也”。

  阳春“大雪,平地盈尺,山巅积至数尺,远望如琉漓屏,数日始消”。

  吴川“大雪杀薯,牛羊冻死”。(《梅菉志稿》)

  ——以上不言日期,仅云“冬十一月”。

  十一月十七日、十八日,广州、南海“大雪,平地积雪寸余”。

  十一月十七日、十八日,东莞“大雪,平地二寸余,果木多冻死”。

  博罗“十一月十七日,雨雪三日,深四五寸,如鱼眼,檐水成箸,水皆凝块”。

  郁南,“十七日、十八日大雨雪,平地积雪二寸余,县境皆遍,禽兽、果木多冻死”。

  ——以上皆十一月十七日、十八日下雪者。

  尚有宣统《番禺县续志》记“冬十一月八日大雪”。番禺与南海、东莞为邻,据南海、东莞二县下雪时间,“八日”之前似夺“十”字。番禺又与顺德接壤,顺德下雪时间为“十一月廿九”又似“八日”为“廿九”之误。番禺下雪时间为何时,待考。

  台山(原赤溪)十一月二十、二十一等日“天寒大雨,雨着地即凝结为冰,积厚三四寸,帘溜(霖按:‘帘’应作‘檐’)垂垂如煮玻璃,远山弥望皆白雪,溪涧、瀑布皆冻结,为古未有”。

  霖按:光绪《新宁县志》卷一三《事纪略》(下)记此次下雪时间为十二月二十九日。“十二月”疑为“十一月”之误,十一月二十九日下雪,与廉江同,与恩平、中山十一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下雪时间极近,《新宁县志》记十一月二十九日当不误,民国《赤溪县志》(霖按:1953 年赤溪并入台山)原记下雪时间为“十一月甲辰、乙巳(霖按:是月乙酉朔,此两日为二十、二十一)”,“甲辰、乙巳”笔画不易致误,姑两存之。

  ——以上十一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下雪者。

  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中山“大雨雪,屋瓦檐溜皆满”。

  顺德“二十九日大雨雪,塘鱼尽死”。

  高明“二十八日,大雪三日,落似珍珠,夜积作棉,瓦、地尺厚,山树俱白雪,稻尽萎,大树枯”。

  霖按:十一月底,稻早已收成,何来“尽萎”?

  开平“二十八日夜大雪,山巅、树杪、屋檐积雪如银,人以为奇观,数日,余雪方消。塘鱼多冻死,蒟叶尽萎”。

  恩平“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大雪,平地厚五六寸,山顶积至数尺,远望如琉璃屏。日曝三四天,始渐消融。所有番薯、杂粮,太半枯槁,塘鱼亦多冻死”。

  台山二十九日大雨雪。

  增城“二十八日夜寒雨,着处皆成冰,块大逾寻丈,草木皆萎,牲畜多冻死”。

  龙门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连日大雪。

  和平二十七日大雪。

  四会“二十八日夜大雪,积地三寸余”。

  高要、肇庆“二十八日丑至亥大雨雪,县境皆遍,厚数寸,岩谷间数日乃解”。

  德庆“廿八日大雪,自丑至亥,州境皆遍,厚盈数寸”。

  清远“二十七日微雪,二十八日、二十九两日大雪,平地积至二寸余”。

  英德“二十八、二十九两日,雨雪如棉花,市街厚尺许,山谷中有二三尺厚者,经旬不消,县署及关帝庙之大榕树、会英书院之木棉、东山庙之桄榔及各乡果树多枯死”。

  南澳、潮州、大埔、丰顺等地“廿八日起严寒,雨皆成冰,深山穷谷,积雪二三尺许,至明年四月始消。草木多陨,人畜冻死”。

  廉江“二十九日,安铺东南,大雪伤杂粮,民艰食”。

  ——以上谓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降雪者。

  十二月,丰顺“大霰三日,四山皆白如银,积地面厚二三寸,鸟鹊多冻死,屋檐树枝冷凝垂溜如玉箸”。

  罗定十二月大雪,是日粤地皆然,草木多枯。(霖按:原作“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其书云“是日粤地皆然”,知“十七年”乃“十八年”之误。)

  ——以上谓十二月者。

  霖按:“此次广东降雪,以有记载者计,北至乐昌,南到廉江,西达德庆,东抵南澳,大概遍及全省。”又以有记及日期者计,有记十七八者,有言二十、二十一者,有载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者,有书十二月者。多地县志谓此次下雪连下两日或数日,则十七、十八与二十、二十一无抵牾,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与十二月无窒碍。然竟有相邻之县,一在十七、十八(如南海、郁南),一在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如顺德、中山、德庆)者;十七、十八与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是一是二,未敢臆断,特分别录之,以待高明考定也。

  八三、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罗定大雪。

  八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几月?)初一,阳山大雪。

  民国

  一、1917 年 1 月 6 日(农历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和平大雪。

  二、1920 年 2 月 3 日(农历正月初三),大埔、和平大雪,清远微雪。

  霖按:民国《大埔县志》载“正月初三大雪”,民国《潮州志》则谓“二月三日,大埔大雪”;“二月三日”若为阳历,则是,否则“二”为“正”之误。

  三、1921 年 1 月 9 日(农历一九二〇年十二月初一),清远下雪。

  四、1923 年冬阳山大雪。

  五、1924 年 2 月(农历正月),梅县、南雄下雪。

  六、1943 年 2 月 12 日(农历正月初八),和平降雪,“是夜十时下雪,积厚一二寸,翌晚六七又连下,积厚至四五寸,竹木压折甚多”。

  综合上文,广东历来降雪,可考的,东汉 1 次,南宋 1 次,明 25 次,清 84 次,民国 6 次,降雪所在干支年份,三次以上的,列下表以明之:

 图片1.jpg

  作者:杨宝霖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