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中原遗音,藏在江门的这座古城

2024-02-20 来源:本网

古琴

又称七弦琴

古时“琴”字即专指古琴

它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

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

都是有名的琴人

2008年

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中包括作为古琴艺术重要流派的

岭南古琴

新会

作为岭南琴派发源地

在古琴发展史上

拥有极为绚丽的一页篇章

图片

新会古琴(来源:江门市新会区文化馆)

  

图片

  今新会地区,隋唐时称冈州,有着1800多年历史,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宋,南宋皇室辗转南逃至新会。1279年,宋元厓山海战后,宋军覆没,宋朝灭亡。中原南迁的琴人、琴器、琴谱散落在新会民间。

  元初,宋遗民在新会搜集宋室遗留的琴曲,辑成《古冈遗谱》,尔后向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一带流传。明代大思想家陈献章,雅好古琴,由他整理的《古冈遗谱》遍传岭南,成为后来岭南琴派立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广府地区形成了地域性的“岭南琴派”,成为中国古琴艺术一大重要流派,自此岭南琴学称盛。新会是岭南古琴艺术重镇,琴家众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冈州古琴艺术。

图片

冈州古琴艺术表演(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地方志办公室)

  目前,岭南琴派的著名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双鹤听泉》等均出自《古冈遗谱》。清代道光年间新会人黄景星与陈绮石、陈芷芗成立广东最早的琴社,黄景星编的《悟雪山房琴谱》在岭南琴学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岭南琴派的经典琴谱,他被后世奉为岭南琴派创始人。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冈蔗湖琴谱》,也是岭南琴派琴谱的稀世珍本。

图片

《古冈遗谱·怀古》(杨新纶传谱)(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图书馆)

图片

古冈蔗湖琴谱(来源:新会景堂图书馆)

  

图片

  作为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新会的冈州古琴艺术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琴学昌盛、琴家辈出,对岭南地区甚至全国的古琴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见于著录的琴人有30多人。

  陈献章(1428-1500年),号白沙先生,他不仅是岭南大儒、思想家,还是岭南著名琴人。陈献章雅好古琴,取号“石斋”也源于古琴,藏琴“沧海龙吟”现存广东省博物馆,“寒涛”现存广州市博物馆。由他整理的《古冈遗谱》和其白沙琴学,传播岭南大地,被誉为岭南古琴第一人,对岭南琴学发展影响深远。

图片

何翀《白沙先生像》(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

  黄景星(?-1842年),字家兆,号煟南,自署悟雪山人。少善弹琴,后得父亲《古冈遗谱》抄本自行按习。道光八年(1828年)与新会同乡陈绮石、陈芷芗等创立广东最早的琴社;道光十五年(1835年)订定《悟雪山房琴谱》50曲。其授徒遍岭南及西南各省,对岭南琴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世奉为岭南琴派创始人。

图片

悟雪山房琴谱(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

  此外,见于著录的琴家还有黄观炯、张文焯、黄国璘、胡准、陈绮石、陈芷芗、黄炳堃、莫锦江、黄文玉、莫骥昭、莫琛昭、莫锡龄、莫韵石、莫湘厓、伍铨萃、莫尚德、莫仲予等。 

图片

  冈州古琴斫制技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经验,可分为琴胚制作、灰胎制作和上弦调音三大步骤,细分多达一百多个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精工细作,极其复杂。

图片

非遗传承人在斫制古琴(来源:江门市新会区文化馆)

  斫制古琴,既尊前贤的“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为基准,更承载了对儒家理想人格和道家自然精神的阐发,内涵丰富,意蕴深邃,尤其讲究在琴铭、灰漆等方面表现出个性,达到琴之“四美”(良质、善斫、妙指、正心)。斫琴需要学习多种手工技能,更需要有相关的琴学修养,理解古琴弹奏的诸多细节要求,清楚古琴这一乐器在审美方面的独到之处,才可能造出好琴。

图片

冈州古琴斫制(来源:江门市新会区文化馆)

  清末以来,由于思想禁锢及战乱动荡、社会变迁的影响,名琴名谱散失,学琴弹琴之人大减,以及古琴“难学”“难传承”等局限性,使得古琴艺术在新会气息衰微。

  21世纪初,广东古琴研究会到新会搜集古谱,开展琴学研究,《悟雪山房琴谱》重印、《古冈蔗湖琴谱》出版,多位古琴名家慕名而来扎根新会、传授琴学,冈州古琴艺术和冈州古琴斫制技艺也列入了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效推动了冈州古琴艺术的复兴。

图片

古琴文化推广活动(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