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扬华:亲历见证探寻时代印记——从三次履职历程领会参政议政的深刻含义

2021-04-12 来源:本网原创稿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副主任,高级编辑。)


  我很荣幸从2013年起连续成为第十一、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委员。这些年,通过撰写提案、调研视察、交流学习,建言献策,不断加强责任担当,扩大履职效果。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三次:一是在大会期间身兼报道者及履职者,双重视角参政议政;二是深挖香港回归史料,激发爱国爱港情怀;三是合力推动杨匏安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修缮,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这三次履职实践,使我深刻领会到参政议政的意义所在,也让我能够在紧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民生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时代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履职者+报道者,双重视角参政议政
  十一届省政协的连续两年大会,南方日报社领导决定策划推出《参会记》专栏,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谈改革、话民生、谋发展。而作为来自南方日报的一名政协委员,自然被报社“委以重任”,要求我以“参会记”的新视角,观察“两会”,呈现“两会”。
  这一次,我的身上被赋予双重身份:一是以记者的角度,介入采访报道“两会”;二是以履职者身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对于海外侨胞们来说,每年的“两会”就是一个眺望故乡的“窗口”,大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也牵动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心。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更好地为广东经济建设服务,就亟须从战略的高度保护广大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益。侨联界吴锐成委员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加大保护海外侨胞权益力度的提案》就提出,为切实保护海外侨胞在广东的合法权益,涵养侨务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展调研论证完成《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送审稿)》的立法任务。
  这一年,政协会议继续邀请了海外侨胞代表列席会议,共有来自五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名海外侨胞参会。看到委员们在关注民生问题上不忘为海外侨胞的权利而疾呼,我深有体会,更愿助力,从记者的角度写成一篇《“参会记”——民生福祉系侨情》,在《南方日报》、南方网上见报后,立刻受到海内外侨胞以及参会委员们的关注,也更激发了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热情。
  连续几年的政协大会,我身兼双重身份,一边参政议政,一边采访写稿。每天会议结束后,报道也迅速完成并发回报社后方编辑,会议期间每天一篇的“参会记”也由此诞生,如《黄扬华:委员提交提案也抢“时间窗口”》《黄扬华:民生福祉系侨情》《黄扬华:基层委员呼吁关注贫困劳模》《黄扬华:委员代表建微信群“逮”好友 线上线下互动也是拼了》等。这些身临其境的报道,让广大市民从另一角度感受到政协委员是如何参政议政的。报道次日随《南方日报》送到参会委员的房间,也成为大会期间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真实记录。
  二、深挖香港回归史料,重大事件不缺席
  历史镜鉴未来。香港的回归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回归历程背后有许多故事值得回味。
  为抢救留住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香港回归即将迎来20周年之际,省政协文史委与南方日报携手启动了“见证·亲历香港回归”史料征集活动。
  在史料征集活动中,我积极发挥在新闻媒体领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亲自或派出记者,采访了一批香港回归历程的亲历者和坚定支持者,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原全国政协委员刘宇新,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裕华集团主席、香港“太平绅士”余国春,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国雄,巴西侨领刘树德等,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向人们展现了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艰辛历程和光辉瞬间。这些采访报道,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原全国政协委员刘宇新:一马当先“论战”末代港督》《全国政协常委余国春讲述成立社团总会齐心建设香港经历:“国货大王”弘扬父志情系桑梓》《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主席李文斌:“香港青年是叶 祖国是我们的根”》等,形成系列专题分别在《南方日报》要闻版、《南方日报》海外合作媒体如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印尼商报、泰国星暹日报等陆续推出,引起广泛关注,更加激发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爱国爱港情怀。
  三、提案推动杨家祠保护工程,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杨匏安是中共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地区最早的传播者,与李大钊并列享有“北李南杨”之称。杨匏安旧居的保护历程,充分体现了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历届委员们接力呼吁、使命担当。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杨家祠,
  杨匏安曾撰写过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广东早期党团组织领导人谭平山、阮啸仙、刘尔崧等经常在此研究工作。1923年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来广州后,这里成为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联络和活动场所。大革命时期,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苏兆征等领导人曾经在这里研究开展革命活动。
  自20世纪50年代起,杨家祠湮没于历史尘埃中。2003年,一家地产商拟征用越华路114——116号用地建设绿化广场,要求拆除杨家祠,文物部门未同意申请,并提出原址保护。但由于长期缺乏保养维护和修缮管理,原址内部加建、改建现象突出。杨家祠的困境引起了我们10位政协委员的关注。2014年8月,包括孟浩、张弘、袁东艳、陈忠烈在内,我们一行10多人到杨家祠所在地——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走访,实地考察后联合10位专家学者,撰写了《广东政协信息》之“关于尽快保护和修复杨家祠的呼吁和建议”。当年底,广州市越秀区文物部门便向市申请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补助,并于次年获批10万元经费用于编制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针对杨家祠文物保护的权属划拨和有关住户迁移问题,2016年7月,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召集了省、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省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协调推进杨家祠保护和落实工作。2017年广东省“两会”上,我们一共9名委员又联名提交《关于落实杨家祠文物保护工作的提案》,再为杨家祠保护发出呼吁。
  2018年1月,省政协换届,但对杨家祠的关注并未停止。其间,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多次以组织委员调研、给相关部门发函等形式,关注跟进委员意见建议的办理。委员们坚持不懈的呼吁,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同年12月,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赴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现场会。根据会议精神,由省财政拿出915万元,用于住户安置、周边环境微改造、本体保护修缮和展示。杨家祠产权划归广州市,具体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接收和后续管理。
  2019年4月30日,杨匏安旧居修缮竣工暨展览开幕仪式在越秀区越华路116号杨家祠举行。杨匏安之子杨文伟开启旧居陈列馆大门,宣告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同时挂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至此,这座具有200年历史的红色文化遗址重获“新生”。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也及时跟进做好有关专题报道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以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力量。相关宣传在《南方日报》、《人民政协报》、南方网上陆续推出;《委员接力呼吁:保护修缮杨家祠,弘扬红色文化》视频节目也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并入选“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播放。
  从杨家祠的保护历程,更加凸显出政协文史委在文史资料工作在服务社会、激励后人方面的独特作用。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