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杰:艺海忆同舟——我在广东省政协兼职书画会工作的回顾

2021-02-23 来源:本网原创稿

  林亚杰,第七、八、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八、九届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责人,广东省政协书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广东省政协书画院顾问,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


  一、以书画活动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1989年4月,我从中山大学调到广东省政协担任文史办主任。后来又当选省政协常委并被任命为副秘书长和文史委负责人,主要从事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同时兼职于书画会,先后担任过省政协书画室办公室主任和省政协书画会的秘书长和副会长。
  记得1994年初,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同志找我商量说,全国政协书画室正酝酿更名为“中国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后因故未改),我们书画室也相应改一下。根据南生同志的意见,我随即起草了一份《章程》,提出书画会宗旨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广东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加强书画艺术团体之间和书画艺术界人士的团结与合作,开展书画艺术交流、学术研讨以及文物保护和艺术品市场咨询等活动,共同为振兴中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经第七届省政协第十六次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简称“省政协书画会”)。聘请吴南生任会长,庄世平、崔德祺、许世元为名誉会长,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为顾问。副会长有廖冰兄、苏庚春、迟轲、潘鹤、陈景舒、郭绍纲、王玉钰、汤小铭和林墉,我担任秘书长。与此同时,发函邀请著名书法家、学者启功教授题写了会名。
  6月28日,“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在广东大厦隆重举行成立庆典,时任省长朱森林到会祝贺,省、市书画界人士200多人出席。当时华南地区正遭逢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吴南生会长当即建议把庆典会场改作赈灾义卖的挥毫现场。我随即写了一幅“赈灾义卖显爱心”的横标挂在会场当眼处。书画家们积极响应,立即行动,认真挥毫泼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近百幅书画精品。我们又联合香港《大公报》、广东画院、广东省美协、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得到京、沪和全国其他各地许多书画大师、名家的支持,短期内征集到刘海粟、董寿平、饶宗颐、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韩美林、钱君匋、郑乃珖、胡一川、廖冰兄、沈柔坚、林墉等名家的力作218件,其水平之高,数量之大,均为历年所罕见。7月14日,“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在香港力宝中心举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香港新华社社长周南和省长朱森林,港澳中银集团、恒通资源集团、南顺集团,以及众多社会名流和嘉宾出席,场面热烈动人,显示了香港同胞乐善好施、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义卖结束后,省政协书画会将筹得的善款全数交由广东省政府转给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吴南生会长后来总结说:“为什么要在政协成立这么一个书画会呢? 我想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在创会时想到的——为了团结各界人士。省政协与全国各地政协一样,都是由各界人士所组成,其任务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不是搞书画活动。但是要政治协商,就一定要有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才能团结各方面的人。而能够形成那种气氛,最好的方式就是艺术活动。在中国来说,书画是能够造成这种气氛而经久不衰的一种艺术,一种活动方式。以政协委员中有书画造诣的委员为主体,把广大艺术界人士团结起来,形成一种民主协商的团结的基础。”书画会先后举办过许多重要展览,多次组织书画艺术研讨会和大型书画雅集活动,编印出版了20多种图册和学术专著,大力推动了书画艺术交流,成效卓著。
  二、为促进文字改革工作建言献策
  书画会成立以来,在南生会长的领导下,做了许多为书画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实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对文字改革工作的建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怀下,汉字规范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过去,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汉字简化工作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和失误,如已被废止的第二批简化汉字和某些违背规律的方针步骤的施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强制拆除繁体字招牌之风,对有繁体字牌匾的商店和企业,以每日每字计,课以高额罚款。“广州百货大厦”就因店名有“廣”“貨”两个繁体字,要从物价卡、包装纸到招牌、广告牌等都要重新更换,花钱近百万元。对此,书画界也有许多反映,书画家们为自己精心书写的字被改被拆感到彷徨。南生会长和我到珠海出差,从电视上获悉有人说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来禁止使用繁体字的消息,立即赶回来。大家商量要赶快动手起草一份“情况反映”,给中央领导同志反映社情民意。欧初同志那边起了个初稿,南生会长让我负责调查核实,增加数据材料,并进行修改,最后由他亲自把关定稿。当晚他一直修改到深夜两点多钟。《情况反映》写出来后,任老(仲夷)、杨老(应彬)和祁老(烽)三位都极为赞同;关老(山月)原来不知道这件事,听说后立即就签了名。此件经省委机要室发出。刚好江泽民总书记要来珠海,谢非同志准备去汇报工作,南生会长又当面交给他一份。谢书记回来说,总书记和总理都在信上作了批示,把这件事办成了。总理办公室还专门来电话,向五位老同志作了转达。后来,全国人大为此专门立法,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规定,在“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仍可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至此,争议已久的关于手书牌匾使用繁体字的问题终于在法律中明确下来。全国许多书画界人士纷纷表示,广东省政协书画会为我们办了一件实事,这是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调整和完善中国文字规范政策的大事。南生会长等五位老人又以“伍仁言”的笔名在《南方日报》发表了《约定俗成  稳步前进——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的文章。我也写了《关于手书牌匾使用繁体字问题》一文在《书艺》杂志第三卷发表,《羊城晚报》《书法》杂志等全国许多报刊均给予转载。
  三、为广东文化正名
  2003年,为响应广东省委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省政协书画会筹办了一次“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及其系列学术活动。这次活动由吴南生会长亲自主持;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书画文物鉴藏家欧初同志负责组织书画文物鉴定专家开展对征集来的展品进行鉴定工作;由我负责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实施。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及广州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和香港翰墨轩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一起参加筹备工作。最早的方案只准备办一次书法藏品的陈列,仅有两三个月的筹备时间。在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上,我提出:展览应突出高品位和学术性,全面而深入地发掘岭南书法的文化内涵。因此,除了陈列历代的书法作品之外,还应增加秦汉以来的青铜铭文、陶文、玺印文、碑刻拓本和墨书实物以及岭南丛帖、摩崖石刻、书学论著等。这些提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长达一年多的艰辛筹备工作拉开了序幕。
  2003年春夏之交,正是“非典”肆虐之时。吴南生、欧初不顾高龄, 亲自出马,到各博物馆、美术馆挑选展品。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只能用密封的点心和矿泉水来充饥。由我率领几位年轻的专家分别到珠三角和粤东的市县去征集。港、澳、台的公私藏家则由香港翰墨轩许礼平先生负责联络。据不完全统计,4月至10月的半年中,组委会的专家们在各地调看、鉴定藏品2000多件(套),挑选出展品800多件。又经数月的紧张工作,《广东历代书法展览总目》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六易其稿之后,《总目》的定稿本才正式确定下来。展览的内容分六大部分:(一) 秦汉——宋元广东书法;(二)明清广东书法;(三)近现代广东书法;(四)入粤名人书法;(五)岭南丛帖与碑刻;(六)广东书法研究。同时着手编辑《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为了扩大展览的影响,省委领导召开筹备工作会议,决定重新确定展览的组织机构,展览由省政协书画会主办,升格为由广东省政协主办,增加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化局作为协办单位,并决定展览在广州展出之后移师北京。
  “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如期于2004年1月17日和3月1日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陈列的800余件展品中,不少是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在众多展品中,一件5米多长的长卷特别引人注目, 这件《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是抗清名将袁崇焕于明崇祯元年(1628 年)被再次起用为辽蓟总督时,粤东名士赵焞夫为饯别而绘,陈子壮、邝露等19人赋送别诗题于图后。作品体现了明清之际的岭南书风,极具艺术和文献价值。长卷的收藏者为香港著名报人罗孚先生,当他得知要举办“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消息时,主动通过许礼平先生联系主办单位,提出要送这件岭南书法剧迹参展,并决定在展览结束后无偿捐献给国家。该长卷现归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展览展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被誉为“广东史无前例的文化盛事”。出席展览和系列学术活动的专家一致认为,“‘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在当代书法活动、地域书法研究及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具有示范作用和深远意义”。《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亦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这种深入的学术研究有力地宣传了广东的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大省建设意义重大。晋京展开幕当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时任文化部长孙家正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他一边听策展专家的介绍,一边仔细观看展品,还不时询问一些名人书法在广东的流传和收藏情况。对一些展品的历史背景,他还饶有兴致地向在场的专家求证并交换意见。他表示:“这次书法展览办得好,很有艺术价值,对推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大有裨益。”时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书法史论家叶培贵教授撰文称:“展览之策划及学术内涵,不仅对区域书法研究和活动的开展具有示范作用,而且必然促进整个书法学科研究,尤其是书法史研究的深化。”他把展览誉为“当代书法活动和文化建设的示范”。首都新闻媒体纷纷发布新闻评论,其中《中国文化报》的长篇专题评论的通栏标题是:《为广东文化正名》。
  四、一部石刻的中国书法史
  1994年底,应泰国侨领谢慧如先生和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的邀请,我陪同吴南生会长出访泰国。访泰期间,我们在芭提雅拜访了泰国国王的高级顾问、祖籍潮州的第四代华人郭丰源先生。郭先生获泰王赐地二公顷,花了五年时间在芭提雅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泰王钦赐淡浮院”, 用来收藏和展示中华民族珍贵文物,借以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两岸关系, 促进中泰友好。我国文化部门从全国征集的328件珍贵文物和18幅中国著名书画家的力作以及台湾友人赠送的一大批文物和艺术品在院里陈列,十分壮观。郭先生表示,希望淡浮院能收藏到祖籍广东的名家书画作品。访泰归来后,吴会长立即邀请了23位广东书画名家进行创作。1995年11月25 日,郭丰源先生亲自来广州,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隆重捐赠仪式,代表泰国钦赐淡浮院接受我会赠送的书画作品。郭先生由此兴起为增强中泰友谊,弘扬中华文化,在祖居地潮州也建造一家淡浮院(潮州淡浮院)的意念。吴会长当即表示支持。双方一致赞同在新建的淡浮院内兴建一座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并商定由广东省政协书画会与泰国钦赐淡浮院合作筹建。
  碑林由吴南生任总策划,聘请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饶宗颐为顾问,我和许礼平任编审。碑林的刻石两年内全部完成,1999年,潮州淡浮院碑廊一期工程建成并局部对外开放。在二期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后山山体出现严重滑坡,又遇上郭丰源先生在泰国不幸去世,工程陷入财政困难。吴会长奔走呼吁,欲觅民间赞助,但举步维艰。后得省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得以继续进行。2009年11月,“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终于全部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碑林序言称:“书法乃最具特色之中华传统艺术,历史绵远,并与文字发展同步。汉字形体演变,肇始刻陶、占卜,由籀而篆,而隶,而草,而行楷。纵观书法史,殷契稚绝,周金朴茂,秦篆圆畅,汉隶方峻; 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元尚意、尚态,明清尚趣、尚朴,至近代则尚势求变。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渊源相继,代有师承。中华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光华辉耀,历数千年而越益璀璨。”序文有如高山深瀑,回肠荡气, 一泻作者胸中对中华文化艺术的深情厚爱。碑林共精选出历代碑刻及名家法书真迹330余品,上起商周,下迄当代,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简牍书、隶书、章草及楷、行、草诸体,涵盖了中国书法史上各种风格流派和主要代表书家。其中明清以后大多数是未经发表过的名家法书珍品,由海内外知名藏家和收藏机构提供藏品原件刻石。碑林中, “契金石鼓”“钟张二王”“欧褚颜柳”“苏黄米蔡”“赵董王傅”“翁刘成铁”,以至近代名家一一上石,其上限和下限都远远超出清代乾隆所刻的《三希堂法帖》的范围。置身碑林,有如漫步于中国书法历史长廊, 令人惊叹其历史之绵远,持久延续而又风格流派多姿多彩,从而使人流连忘返。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碑林《后记》中说:吴老“盖思嘉惠后学, 造福后世,躬亲擘画,劳怨不避,岁愈廿稔,卒抵于成”。香港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杨锦麟先生来碑林采访后在电视上说:这是最能证明中华文化流传久远,从最古老的西安碑林到最新的广东省政协建的碑林,最新的也就是传播最古老的。许多专家参观完碑林后不约而同地称赞:这是一部用石刻成的中国书法史!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