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州这一考古成果有何看点?

2021-10-19 来源:本网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揭晓,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榜上有名。

  此次“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活动,共有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加评审,经过激烈角逐,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在众多考古遗址中脱颖而出。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广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丰硕成果,也反映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这一考古成果为何能够入选百年百大榜单?它有何代表性,又有何特点呢?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这是广州秦汉考古的重要成果

  回溯广州的考古发展历程,1953年起,为配合城市建设,广州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秦汉考古是广州考古的重点工作,6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区先后发现了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及大量汉代臣民墓葬。

  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是广州秦汉考古的重要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南越王墓俯瞰图。

南越王墓俯瞰图。

  广州,古称“蕃禺”,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越国建于公元前203年,都城蕃禺,建立者为秦将赵佗,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权。

  赵佗通过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使岭南地区快速从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当地的百越文化与汉、楚、秦乃至边疆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分支,此外,南越国的海外交往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让人们能够更了解那段历史。

南越王墓出土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南越王墓出土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多个“首见”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保护范围5.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5~6米,迄今发掘了约16000平方米。

  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明,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更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越国宫署遗址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被列入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1995和1997年是配合城市建设的抢救性发掘阶段,从2002年至2009年是有计划按步骤的主动发掘阶段。

  其中,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王家宫苑实例,二者分别被评为1995年、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古代广州城)、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艺史有极重要的价值。

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

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

  2000年至200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建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面积近12000平方米,取得重大收获。

  其中,清理出从秦汉至明清12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4800多处,出土各类文物小件42000多件,陶瓷片23000多筐,还有近数万件的砖、石建筑材料和构件。

  重要发现包括:

  在汉代地层清理出西汉南越国的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一号廊道和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宫城北墙基址以及出土南越木简的渗水井等重要遗迹。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木简。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木简。

  在晚唐五代地层清理出五代十国南汉国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基址、池苑、地下排水暗渠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器等。

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

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

  发现了自秦汉到民国2000多年间13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并结合文献确认该处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另外历年来发掘出土的各时期的水井多达500多口,可以说是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

  南越王墓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

  南越王墓是1983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发现于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

  这一墓葬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见证了两千多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体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兼容并包的地域特点,再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南越王墓凿山而藏,深埋在象岗山顶之下20米左右的山腹深处,共采用750块红砂岩建造而成。

  墓室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呈“甲”字形,分为功能不同的七个空间,其中主棺室放置墓主棺椁和丰厚的陪葬品,珠玉殓葬的葬制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贵族的丧葬观念,与中原地区的诸侯王墓形成了可供横向对比的例证。

  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木器、琉璃器、丝织品等诸多类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南越地区流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南越王墓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于一处,是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更是研究秦汉史的宝库。

  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丝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墓主身份,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

  墓中出土的银盒、金花泡、船纹铜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丝珍宝见证了两千多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印章、玉器、饮食器、乐器等类型的器物体现了秦汉岭南地区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会贯通形成多元文化的特点。

  南越王墓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万岁”瓦当。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万岁”瓦当。

  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双赢”

  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汉代遗存,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2006年、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等组成的“南越国史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之一。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指导下,广州地区对特别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并展示的模式,在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址上分别建成博物馆,二者也成为了广州田野考古发掘中保护和利用的范例。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

  在考古原址建博物馆的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广州的珍贵考古遗存,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考古遗存进行合理利用,较好地发挥了考古遗存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促成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双赢效果。

  2021年9月8日,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在博物院王墓展区举行揭牌仪式。

  南越王博物院的成立,对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扩大南越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海丝申遗”助力。

  两馆的融合与互补,也有助于提升辨识度和认知度,在未来构建多元化、特色化、品质化的“南越王”博物馆品牌,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的视角下,传播岭南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南越王博物院立足湾区,也为完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文湾区发挥积极作用。

  这一“强强联合”也为文化行业事业单位机制体制创新,稳步推进改革,调整部门机构、精简编制、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提供范例,是广州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举措。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