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伟,第十、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一名广东人以及一名在广东水运行业工作了40余年的老兵,我对广东的江河是极富个人感情的。翻阅历史画卷,无论是占据宋朝几乎半壁税收的广州市政司,还是明清时期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抑或是如今广州、深圳优良的枢纽大港,水运的力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塑造了辉煌的文化,也创造了精彩纷呈的历史。广大的南粤人民沿着江河两岸繁衍生息,铸成今日五彩斑斓的岭南风华。
一、探寻民情,深入了解广东水运的桎梏与困境
尽管广东水运有着辉煌历史和独特的发展潜力,但是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时期,水运存在的桎梏与困境更加凸显。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也忧虑已久。走访南粤大地,随处可见水运发展不完善造成的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
在北江流域的清远,每年的第四季度,按行业规律都是水泥企业销售最热的旺季,但是越到旺季,清远台泥集团负责水泥发运业务的工作人员却越是发愁。珠三角客户都催着要货,清远这边发货却又受到运输瓶颈的制约,无法尽快尽多地发出去,无可奈何。
通过从事水运行业多年来的经验,以及身为政协委员时多次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广东水运或者说广东交通领域最为突出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交通运输结构的不均衡发展,特别是水路和公路之间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大量的航道水运资源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大概是20年进行一次大修,而广东的高速公路则多在7-8年进行一次大修,其中的原因既有道路本身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广东大宗货物运输方式过于依赖陆路运输,大量超重超载卡车在公路上行驶,使公路不堪重负,这与长期忽视水路运输建设有关。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等独特优势,这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的要求,也有利于广东交通结构调整的优化。实事求是地讲,广东特别是靠近珠江河网的发达地区大多数高速公路,基本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堵车是常态,必须下大力气引导大运量的超重超载的大宗货物走水路,广东具备这种条件。
2004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考察过珠江水运,给当时的广东水运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之后,广东加大了水运的投入,水运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来说,水运欠账多,广东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水运是最大短板。这里有一组数据,“十二五”时期前三年,整个珠江水系(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航道建设投入大约89.59亿元,广东投入3.6亿元,年均投资1.2亿元,交通部补给广东1.59亿元。而同期广西投入53.3亿元,交通部给广西每年补25.7亿元,我们才拿了1.59亿元。广西每年投入在17.7亿元左右,广东才1.2亿元,从投入看,广东是有较大差距的。尽管广东在内河水运建设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广东的资源禀赋非常好。要深刻认识珠江水运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广东内河水运的资源禀赋。故此,在2013年1月,我向广东省政协提交了《尽快提升西江航运干线广东段航道等级 促进广东与西南地区经济互补》的提案,以西江广东段这一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航道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广东省航道网络的扩能升级工程。这份提案得到省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也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与关注。2014年,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悄然而至。
二、对症下药,为推进广东水运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2014年8月18日,前几日磅礴的大雨在这一天骤然停歇,奔腾的江河在这一天似乎更加欢愉,一切都预示着广东水路建设将迎来一次极具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件,广东水运也将产生质变。
这天上午,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来到肇庆封开,这里是西江广东段的起点,他从这里开始,对西江广东段以及北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调研。这一次改变广东水运发展的调研工作在多方合力促进下终于得以实现,广东水运突破式发展迎来了曙光。利用这次极为难得的机会,针对广东水运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在水运行业工作了40多年的政协委员,我向朱小丹省长以及参与调研的诸位领导提出了我的意见。
首先,将西江肇庆、云浮段的航道整治,作为我省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第一期项目,后续的项目应该延伸至珠江口,使几个出海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高等级的珠江水运网。鉴于西江航运地位的重要性,建议将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我省航运振兴与发展的头号工程,由此拉开新时期广东航运振兴发展的序幕。
同时,在北江方面,我向朱小丹省长提出,要确立北江黄金水道千吨级航道建设的发展定位。其重点在于北江清远段到韶关段航道的建设,目前清远以上有三个电站,通航能力分别是100吨和300吨,这是北江航道的瓶颈。经过粗略计算,按千吨级航道打通,大概要花100亿元,但可以增加运量4000多万吨;这相当于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运量,而修一条400 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差不多要花费1000亿元,沿途还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相比之下,北江建设千吨级航道具有巨大优势。在海巡船上,朱小丹省长一边看着窗外的潺潺江水,一边听着我的汇报和意见,仔细地听,详细地问,不时地作记录。最后,我还对朱小丹省长说,广东水运的发展还要理顺航道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不顺制约了广东内河水运的发展。长江干线的事权属中央,而珠江事权分属珠江沿线省区,长江得到国家足够财政支持,而珠江多依靠各省区财力,经测算,珠江货运量约为长江货运量的1/3,但总体投入方面珠江仅为长江的1/15,国家投入方面珠江约为长江的1/9。我话音刚落,陪同朱省长调研的分管省领导转过头来对朱小丹省长说:“省长,老梁讲得很有道理,他对水运事业很投入也很专业,他去年也提了要理顺航道管理体制的提案,我跟研究室商量,并与他们一起对全省的港口,包括内河、珠江口进行调研,对体制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朱小丹高兴地说:“很好,老梁讲得很好!接下来可以考虑请交通运输部带一个专题小组到广东调研,体制机制改革应该怎么推进这是个国家战略,珠江这么重要的出海口,大的港口枢纽建设是国家战略。”
三、一呼百应,广东水运扩能升级终迎曙光
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充分听取职能部门的汇报以及包括我在内的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于8月19日下午召集佛山、韶关、肇庆、清远、云浮等市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朱小丹省长通过调研和视察,看得真切,听得真实,也感受颇深。他在会上作出了重要指示:全省必须把握机遇,下定决心,尽快把西江、北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运力大、运距远、成本低、排放少、耗能小、不占地”的优势,把珠江水系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朱小丹省长强调,加快推进西江、北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一要抓紧完善规划,全面推动西江3000吨、北江1000 吨级航道建设。二要明确工期安排,北江(乌石至三水河口)航道扩能升级工程于当年底前启动建设,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扩能升级工程于次年1月前启动建设,北江(韶关至乌石)航道扩能升级工程于次年10月启动建设,到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扩容升级工程。三要加快审批流程,按照时间表全力推进各项审批工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沟通,确保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四要做细资金概算,确保省财政资金到位,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五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探索引入省属国企参与建设运营。六要实现全流域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联网。七要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设计开发出符合安全、节能、环保要求,适应多种运输需求的新船型。八要加强港口规划建设, 统筹推进航道与港口改造,科学布局修造船产业,为江海联运打下坚实基础。九要改革西江航道和珠江口航道、港口群管理体制,同时完善部省、省区、省内三级协调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内河航运生产力。
四、西江、北江扩能升级助力新时代广东跨越式发展
就在朱小丹省长视察广东水运发展情况的同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北江等重要干支流航道和支撑保障系统,正式启动了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北江示范项目,同年8月启动北江千吨级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建设黄金水道的序幕。北江航道扩能升级项目二线船闸的建成将实现清远水域全年通航,同时将清远枢纽年运货量从2300万吨迅速提升至7000万吨,为北江流域乃至广东省经济发展提供大运量、低成本、节能环保的水运大通道。
2017年,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先后到珠江一线开展调研,明确提出要把珠江建设成为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不仅为珠江水运的发展打了强心剂,更为广东水运人指明了发展方向,对突破当前水运困境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2017年4月12日,这本是极为平凡的一天,我一如既往地打开报纸, 然而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让我不由得惊座而起,称赞连连:随着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礁石清挖完毕,西江广东段扩能升级工程重点施工节点提前11个月完工,西江航道通航能力成功提升至3000吨级。
一连串的捷报与喜讯让我笑逐颜开,那些令人惋惜的发展现象,那些曾经满目愁容的船主,那些曾经寂静的江河,在这一刻皆如烟消云散。数年来作为政协委员的奔波呼吁和走访调查,终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回应。这一段艰辛历程也算是有了丰厚的回报。回头再看看那些年自己为水运发展不断求索的身影,亦倍觉值得与欣慰!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