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陈永正:陈献章是“诗教”最有力的推行者,在泛舟、赏花中教书育人

2022-07-14 来源:本网原创稿

  近日,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陈永正先生莅临楠枫书院,带来“岭南文化新讲”第十二场讲座,以岭南历史上两位大诗人陈献章、梁鼎芬为例,探析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罗韬担任讲座主持嘉宾。

陈永正教授讲座现场。

陈永正教授讲座现场。

  明代的陈献章与清代的梁鼎芬,是岭南诗坛上的两面旗帜。他们的诗作享誉大江南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两位大诗人的作品,都经陈永正整理出版或即将出版。

  罗韬介绍,陈永正教授作为诗人,身居岭南,诗名满天下;作为学者,是中国诠释学的奠基人,此外《全粤诗》《岭南文学史》等著作对岭南文学的研究整理贡献巨大;作为书法家,曾担任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广东省书协主席。

  “可以说,陈永正教授对于古典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杰出的贡献,是讲述岭南文脉与诗道传统的不二人选。”罗韬说。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陈永正笺校。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陈永正笺校。

  谈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

  “现在讨论岭南文化,常常强调其创新的一面,其实岭南文化守正的一面同样熠熠生辉。”讲座中,陈永正从岭南文化的守正与开新谈起。他谈到,文化要发展,但也要有根,守正守的就是文化的根基。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陈永正说,诗、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代表性门类,岭南文化的这一精神,亦可见于岭南的诗、书、画当中。

  岭南诗歌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坚持使用唐音。从唐代的张九龄到明末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直到清代黎简、梁鼎芬,始终一脉相承。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岭南诗一直保存了一份盛唐的气息。

  清代洪亮吉评价岭南三大家有“雄直之气”,这也正是岭南诗歌最鲜明的特色。清代黎简融合了李贺、韩愈和杜甫的诗风,同时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再看岭南书法与岭南绘画,从岭南第一位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家陈白沙,到清代的李文田、康有为等,从苏六朋、苏仁山到居廉、居巢,再到民国年间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始终是立足传统而求新变。

  陈永正谈到,无论诗歌、书法,还是绘画,创新都是必然的追求,但是所有新变都应该立足于传统。如书法,日本称作“书道”,韩国称作“书艺”,其实“法”才是“艺”与“道”的基础,如果没有守正的“法”,那“艺”与“道”便是无源之水。

陈永正教授为楠枫书院题字。

陈永正教授为楠枫书院题字。

  “所以书法一定要从临帖开始,从一点一横一竖学起,把基础打好,再来追求新变。”他举例谈道,康有为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创造出“康体”,这种才是真正的创新。没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强求变革就是一种伪变革。坚持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国的文脉就永远都不会断。

  “当然,传统文化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是由几个人说了算的。只有把传统保存下来,交由时间来检验、社会来检验,我们才能得到答案。”陈永正说。

  谈陈白沙:“诗以载道”的践行者

  对于陈献章(陈白沙)的历史地位,普遍观点认为,他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开阳明心学之先河。陈永正说,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不足以评价白沙先生的成就。

  “在我心目当中,陈白沙是一个诗人,是诗歌教育者,是‘诗教’最有力的推行者。”陈永正说,陈献章的贡献更多在于“以诗立教”。中国古代强调“诗教”,孔子讲“诗以载道”“不学诗,无以言”。陈白沙把“诗教”继承了下来,成为岭南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学者。

  与朱熹、王阳明等人不同,陈白沙教书育人,不是坐在课堂里一本正经地讲学。他家在广东新会,四方学子前来求学,他就带着学生聊天、喝酒、赏花、泛舟海上,在吟诗唱和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陈白沙以自己为教,以诗歌为教,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榜样,真正是“为人师表”。他最得意的几位学生,如湛若水、梁储、林光、张诩等人,都成为了名重一时的诗人。

  正如岭南文化守正开新相统一的特点,陈白沙的诗很传统,但是也很新。

  在讲座现场,陈永正展示了古老的粤语吟诵艺术,为观众吟诵陈白沙的诗作。

  陈永正说,一首好诗应有三重意。一是言内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言外意,也就是所谓的“诗教”。第三还有一个“象外意”,诗歌都有意象,意象就会引起联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

  《和林子逢至白沙》《偶得示诸生》等诗,有丰富的象外之意,是真正的好诗,是第一流的诗。特别是《偶得示诸生》“凉夜一蓑摇艇去,满身明月大江流”两句,阐发“以静应变”“万化自然”的哲学观念,但又撇开说理,用意象传达出内心旷远豁达的意境。

  陈永正评价称,陈白沙的心学诗,对于宋代理学家的诗歌是一种革新,这种革新是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