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日活动暨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潮州举行。会议通报全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和调整情况,而潮州饶宗颐学术馆获全省唯一年度考核评估先进示范基地,令许多潮人深感振奋。
当下,文化潮州的招牌日渐打响,潮州不仅积极整合研究力量,助推潮州千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不少新文化地标也陆续落地,成为新时代“潮”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载体。创建于1995年,并在2006年扩建的饶宗颐学术馆正是其中之一。
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到饶宗颐学术馆探馆,看到多批访客陆续前来学习饶宗颐先生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家国情怀,感受国学大师和家乡潮州的深厚渊源,该馆已变身众多游客市民感受潮州魅力、倾听潮州故事的“文化讲堂”。
文旅融合流连忘返让游客沉醉在古城
行过广济桥,穿过广济楼,映入眼帘的一幢典雅建筑,门上题着“颐园”二字,此处正是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
走进馆内,一幅潮州传统民居特色的园林建筑画卷徐徐展开,青瓦白墙、绿柳闲亭、自在游鱼、翰墨书香,置身其中令人陶醉。
饶宗颐学术馆工作人员王奋向记者介绍,该馆占地面积超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3100平方米,是潮州市政府为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建造的学术馆,也是海内外第一家饶学研究机构。
饶宗颐学术馆的典雅建筑风格(蚁璐雅摄)
记者走访看到,馆内现有3个常设展厅,分别介绍饶宗颐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荣誉、学术研究成就,以及其各个时期的书画艺术作品。其中,吸睛的展品不少,如饶宗颐先生秀雅工整的论文手书、令人惊艳赞叹的潮州八景小画、饶宗颐先生为广济桥的题字作品等等,不少访客驻足展前认真欣赏,既有白发学者、也不乏稚气孩童。
祖籍湖南的姚女士就带着女儿从汕头驱车前来“追星”,她告诉记者,女儿是书法爱好者,听说潮州古城内有个饶宗颐学术馆,所以特地带她来熏陶学习。“一圈参观下来让我深受震撼,一个人怎么能有这么多学问?饶老先生非常值得尊敬,无论是治学精神还是学术成就,我都需向他学习,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姚女士说。
饶宗颐学术馆展厅(饶宗颐学术馆供图)
当下,饶宗颐学术馆不仅是潮州新文化地标,也是饶学展览和宣传的重要窗口,更是海内外学人到潮州讲学治学、考察交流的必到之地。“近年来,随着饶宗颐学术馆的不断丰富升级,慕名前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游客等人数逐日递增,这里成为一个‘人气馆’”。据王奋介绍,该馆平均每年接待3万人次、近200个团体,同时,该馆也与多个单位合作推进青少年教育、红色教育、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如潮州市人文社科大观园、潮汕三市青年诗人诗词大赛等,受到市民的好评和肯定。
羊城晚报小记者在饶宗颐学术馆参观学习(饶宗颐学术馆供图)
名人名贤研究讲好潮州故事延续城市文脉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饶宗颐先生是当代学术大家,他的成长与潮州文化的滋养、潮人的文化基因以及家学影响密不可分。而如何加强饶学研究、扩大潮州名人名贤影响力,正是摆在潮州文化品牌打造之路上的重要课题。
“潮州为什么能养育出饶宗颐教授这样的国学大师?如何认识饶宗颐教授对潮州故土深挚的乡邦情怀?饶学研究对于潮州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就在今年2月以“饶宗颐与潮州文化”为主题的第三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上响起。
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所长、《饶学研究》主编赵松元在文化沙龙中提出,潮州地灵人杰,可以说,近现代名人名贤出现的数量之多,在全国地级市中,是少有的,“希望潮州能够高度重视名人名贤研究,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宣传,这是‘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于深度挖掘和展现潮州文化的人文底蕴,有效推进潮州的文化建设,从而讲好‘潮州故事’,延续城市文脉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潮州市人文社科大观园活动在学术馆内举行(饶宗颐学术馆供图)
事实上,近年来,饶学研究一直在持续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赵松元告诉记者,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的《饶宗颐研究》自2014年获得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以来,课题组已出版《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饶宗颐七绝笺注》等系列著述,成为近年来饶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并屡获殊荣。“这些饶宗颐文献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本书研究团队深入阐析饶宗颐的精神人格及诗学、文章学、艺术学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赵松元说。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饶学联汇”在香港会展中心成立,由当时海内外24家研究饶学的学术机构组成,如今,“饶学联汇”逐步扩展,截至目前已扩至约30家相关机构,饶宗颐先生在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文脉故事】
饶宗颐:21岁首执教鞭与教育一生结缘
饶宗颐(饶宗颐学术馆供图)
日前,记者走访饶宗颐学术馆时,该馆工作人员王奋向记者介绍了饶宗颐先生的许多事迹,其中,就有一个饶宗颐先生首执教鞭时的趣事,令人印象深刻。
王奋翻阅起由陈韩曦所著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一书,向记者展示内文并娓娓道来:1938年,侵华日军攻打广州城,广东通志馆被迫关门,饶宗颐回到家乡潮州。那个时候,在韩山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已有10年的詹安泰先生因生病而无法授课,急需找一位替课老师,所以向校长李育藩举荐饶宗颐代课。
但是,这件事情却出了一点小插曲——二十出头的饶宗颐,个子瘦小,年纪与韩师的学生相仿,有的学生甚比老师还大,大家感到无法接受,他们集体找到李校长,要求换人。但李校长碍于饶宗颐是“岭南词宗”詹安泰所推荐,决定让饶宗颐试讲,再由学生自主定夺他的去留。
试讲内容是神韵训诂文学和诸子百家方面的知识。饶宗颐家学知识和广东通志馆纂修经验,一经运用到课堂上,立刻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风格。他一上讲台声音洪亮、充满激情,讲课重点突出,与学生多有互动,渊博的专业知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心给拴住了。第一堂课上完,大家口服心服,一致要求这位新老师留下来给他们上课。于是,饶宗颐终于被学生留在了韩师。
这是饶宗颐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他教导学生:读书要破万卷,研究中国古代的词义,首先要阅读古代史上的原始资料,要加以分析,另外搜求扎实的证据,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令人敬佩万分。
【文脉潮人】
饶宗颐教授(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号选堂。饶宗颐教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学术成就驰誉寰宇,艺术造诣独步东西。他一生笔耕不辍,治学领域遍及十多个门类:敦煌学、甲骨学、考古学、金石学、史学、目录学、词学、楚辞学、宗教学、方志学、文献学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二十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凡14卷20册1200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饶宗颐教授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曾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其间曾任教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曾任西泠印社社长。曾于1962年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文脉解读】
饶宗颐教授与“潮学”
学界有“北季南饶”之誉。“北季”指的是北方(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季羡林教授对饶宗颐先生尊敬有加,他盛赞饶宗颐教授:“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饶宗颐教授的学问来自于家学渊源,他说:“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他18岁时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弱冠之年即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兼任纂修。
饶宗颐教授在治学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通”,即打通所谓的专业学科隔阂。在他眼里,没有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等学科的界限,需要什么材料做佐证就去哪里找材料,季羡林先生论饶宗颐说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他都运用得非常棒。
饶宗颐教授做学问的宗旨是“求真求是求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创新是他一生治学的追求,套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创新永远在路上”。季羡林《<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从世界各国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进行学术探讨,决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阙,而是必须随时应用新观点,使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摸索新方法。只有这样,学术研究这一条长河才能流动不息,永远奔流向前。讨论饶先生的学术论著,我就想从这个观点出发。”
讨论饶宗颐教授的成就,我们不能不谈他对“潮学”研究的巨大贡献。他是潮学的领袖。1991年,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潮团联谊会上,饶公作了“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的演讲,指出潮州文化历史渊源深远,研究者眼界要放宽,因为“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历史,梅州、大埔都应该包括在内,这说明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潮州学,或曰岭东文化则是岭南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中国文化史上,内地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潮人在这二方面的活动的记录一向占极重要的篇幅,久已引起专家们的重视而且成为近代史家崭新的研究对象”。再其次,粤东本土历史、粤东考古、潮汕文献、方言、潮剧和潮州音乐等,“具见潮州文化若干特殊现象,已不仅是地方性那样简单,事实上已是吾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与项目。潮州学之内涵,除潮人在经济活动之成就与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其与国史有关涉,需要突出作专题讨论,如潮瓷之出产及外销售、海疆之史事、潮州之南明史等等论题”。
饶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立即着手编辑出版《潮学研究》,并于1993年年底正式出版了《潮学研究》创刊号,饶公亲任主编,并为刊物题签。同年,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并于1994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会议论文集。1997年底,在汕头大学召开了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至今,《潮学研究》已经出版了22辑/期,发表论文200多篇。潮学国际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三届,不但在潮汕本土举办,还在香港、北京、广州等地和马来西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举办,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这都有赖于饶宗颐教授揭旗引导之功,功莫大焉!
30年后再回首,当我们看着潮学研究数百本著作和数千篇论文的丰硕成果的时候,饶公当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办《潮学研究》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之重要学术园地,发表老一辈资深学者的宏文,培育新一代学者对潮学的爱好和坚持,不得不佩服饶公之高瞻远瞩也。饶公当年所“拭目以俟之”的建设潮州学之预言:“十年以后,研究成果,必大有可观,钩沉致远,深造自得,蔚为国史之要刪。”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向饶公汇报:“您老的预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
总之,饶宗颐教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历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汉学昆仑,是潮学领袖。在今天,我们研究岭南文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学习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终生治学不辍,创新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诚如季羡林教授所云:
“学术的长河奔流不息。再加上新的科技成果也风起云涌。如今电子计算机已经不仅仅限于科技领域,而是已经闯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范畴。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只抓住旧典籍、旧材料不放。我们必须(像饶宗颐教授那样)扫除积习,开阔视野,随时掌握新材料,随时吸收新观点,放眼世界,胸怀全球;前进,前进,再前进;创新,创新,再创新。”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