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浪炮台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遮浪炮台,位于粤东遮浪半岛南端,据清代乾隆年间海陆丰两县县志分述:系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满洲人)勘明题建的。遮浪炮台是南中国要塞碣石卫(镇)所的沿海重要防御工事之一。炮台构成后,在防洋御匪、卫国安民的史册上,有过光辉与壮烈的一页。

 

  一

  遮浪炮台是遮浪戍堡的主体军事设施,地处碣石湾与红海湾交界的遮浪半岛,解放前,此地常年海寇为奸。海丰县志曾记其险要曰:夫东南隅金锡一都,地广人众,其间田墘、大德、品涌、遮浪、东洲坑,港汊纷歧,盗贼出没难测,海面巡哨,最为吃紧。特别是戍堡东侧的南澳,往昔素有“贼澳”之称。《广东通志》在海防略的海防图中,便明显标示此地的俗名为“贼澳”。

  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孟夏)两广总督杨琳奉旨视察惠潮沿海防务时,就觉得粤东沿海盗贼猖獗,未能防犯。遂入朝上疏曰:今睹粤东沿海村落,户足人稠,商船络绎,俗鲜廉耻,不畏盗贼之罪名,而以盗贼期富贵,与闽中沿海恶俗无异焉。虽营制罗布而出没如常,且其奸宄百出,将欲上盗而预报,被掳亲册而赠钱曾不为耻,加之水陆营汛,既得渔船陋规,则稽察懈弛,以致奸徒通贼接济盗粮,实乃营汛纵贼,殃及商民。他继而论述到考察海丰防区时,着重提到:海丰县属之遮浪澳、浅澳、东西甘澳、牛脚川、石狮头,悉系一望渺茫,并无山岛遮隔,然贼船不能久停外洋,势必驶近内海,劫掠商船,湾泊取水。其时杨特别注重到,遮浪澳北与碣石镇所隔海相离百三十里,西与西北距右营捷胜所城及中营大德东台水汛也有二、三十里,此间若发现敌情,真乃鞭长莫及,遗祸非浅。

  杨督上奏获准后,并遵皇上指授,始于遮浪南端岬角之临海山梁,据三面之险,相度形势,建筑了遮浪戍堡,以资守御。

  二

  遮浪炮台雄踞于遮浪墟西南一公里处的小山岗(后称“城仔山”),故取名遮浪炮台。东、西、南三面临海,视野广阔。

  炮台及兵营墙宽2.2米,原周围四十一丈(123米),高一丈五(4.5米),现残高2.5米。四周设有垛口三十六个,墙体均用花岗岩石砌筑。面积约九百多平方米。正面有十级台阶,台阶上面铳墩炮架坚垣。炮位设东、西、南三个方向,各炮位长3.5米,宽1.3米,均用灰沙夯筑,各炮位之间有跑道。

  炮台北侧与兵营相连,兵营平面成梯形状。北面设大门宽1.74米、高2.4米,内面分别设营房八间,配置海防火炮八门。防炮八位的重量,分别为:2500斤二位、1000斤二位,500斤二位,600斤一位,470斤一位。

  遮浪戍堡清代隶属碣石镇右营管辖。由碣石镇拨把总一名、士兵24名把守。定例每年正、九两月,南风北风渐起之时,备战火药炮子,就近会同文武,亲到炮台,演放具报。如遇将备驻扎隔远,或州县公出,方准委杂职千把会放。

  三

  遮浪角构筑炮台以后,在粤东的海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炮台序》所述:“果能将备稽查、弁兵效力,昼夜瞭探,以高临下,遇有贼船开炮攻打,立成齑粉,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当劲卒千余,尚何奸徒不望风生畏,敢于海面游奕哉“。由于防区相对安静,“穷民既免需索,洋盗无人接济,加以炮台之防范,则奸宄消弭,俗易风移,惠潮之洋盗绝,而全省之海面宁”。据清代《海丰县同治续志、(邑事)》载:嘉庆六年(1801)漳州蔡牵领洋匪骚扰粤东海沿,因遮浪戍堡一带防区,固若金汤,贼船不敢冒犯,当贼船流窜至汕尾港时,坎白场盐大使德瑛购勇破之,同时号召坎白盐区的遮浪、田墘等子民,以炮台为依托,“沿海百步立营房,明灯金鼓必具房,十人轮夜,支更乡勇百人为一旗,蜡炬器械,严阵以待,居数日,贼不敢登岸。乡民自告奋勇请战,夜却贼水寨,是夜火焚贼船,获其酋及党,贼被破,相卒遁逃。”

  迨于清道光十九(1839)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督办禁烟事宜(翌年林接任两广总督)。为加强海防,他带领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巡视广东海防。期间林则徐还亲临南中国的军事要塞——碣石(卫)镇所防区,视察防务。曾到遮浪炮台筹划激励,整修工事,严密设防,使整个碣石(卫)镇防区的官兵,均深受鼓舞。当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政府为了保护鸦片贸易,挑起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侵入南中国海面,对广州进行了封锁。林则徐在紧急关头,指挥若定,对广东沿海的要塞(含炮台)进行了一级战备动员。当时地处祖国南大门口的遮浪炮台,按照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犯中国南海疆战略部署,成为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则徐号召这些防区的军民要加快训练与防犯,团练自卫,准备迎敌。还招募了数百名渔民与疍户编为水勇,进行临战训练,举行水陆联合演习。同时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于是广东各军事要塞军民,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早有准备,战火一开始,就使用英国侵略者无隙可乘,不得不披靡北窜。

  遮浪炮台在此役中,积极与珠江口虎门等要塞互相策应,互相声援。使战争初期英军在我省强烈的军事威力震摄下,不敢在南粤的海岸登陆寻衅。遮浪炮台在这次保卫战中功不可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乌烟瘴气笼罩了南海边陲。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国遂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枪炮洞开了中国的门户,帝国的商船舰队可以在我国的领海肆意作虐,遮浪炮台前的航线,常见有外舰耀武扬威。于是遮浪炮台便沦落成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和经济侵略的附属防地。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式军事装备的不断面世,遮浪戍堡这座永备炮阵地已失去了原来的防御功能。期间,有几股海匪曾窃踞于戍堡防区为非作歹,最终毕竟为正义之师所歼灭。其中比较重大的歼匪战役是:

  抗日战争时期,侵入海丰地区的日军,豢养了陈铁海匪帮作其鹰犬,以遮浪炮台为依托,配合日舰进行封锁港口的任务。1941年9月,驻粤东的黄植虞(爱国将领)部的抗日合作军,赴陆城与中共海丰地下党决策后,派出营长朱金铭率队到遮浪半岛进剿之。此役,企图以遮浪炮台天险负隅反抗的汉奸匪帮,自匪首陈铁以下二十多名,被我抗日军队追歼之。余党夺渔船向海逃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铁余党凌炳权、吴炯络等继续招兵买马,在日寇的武装下,以“独立海军”,“先遣军”等亦匪、亦奸、亦兵的不同面目出现,长期啸聚遮浪半岛,以遮浪炮台为其瞭望哨,窥测过往的渔船商旅,试探港口军情,随时向敌寇发布信号,残害百姓。这股匪帮的主力约700人。终于在1949年秋,由边纵东一支队蓝造司令亲自指挥的独立营,在五团查缉队的配合下,对其展开大规模的围剿。结果自匪首吴炯络以下被完全歼灭。

  二十多年前,当年曾配合抗日合作军赴遮浪剿匪的战工队员李寅(时系广西文联顾问)至此时,感慨万端地吟唱了“遗城本为御倭寇,荒岛屡曾歼敌酋”。的壮丽诗句。

  四

  解放后遮浪半岛贼氛尽扫,但海防线上的军民仍然提高警惕,团结一致,把炮台附近的沿岸筑成防止敌特偷登的钢铁长城。1962年10月1日凌晨4时,执行“海威”计划的武装特务第五分队全队14人偷潜入遮浪炮台山青鸟岛,伪装成解放军隐蔽洞内,于黎明前从遮浪屿偷渡登陆。结果被岸上严阵以待的军民一网打尽。司令陈正光、副司令刘幕贤、阮嘉贤,电台台长刘新民以下全部被歼。

  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苍老的遮浪戍堡不但不减当年的威仪,还迸发出新的历史价值。遮浪炮台的魅力,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到此采风、拍摄。《南海长城》、《钢枪在手》、《东江纵队》、《怒潮澎湃》与《和平年代》等二十多部影视都曾把炮台威武的形象搬上银屏,装进画卷。

  红海湾开发区成立以后,凝聚着专家们心血的“海上汕尾”蓝图于此展开。有着旖旎风光的遮浪炮台周边,已先后建起了一批批融古今风采与中外风格于一体的宗教庙宇、海上运动和旅游配套设施,一个滨海旅游度假新区已初具雏形。戍堡已不是一般旅游区的古董,而是旅游区仿古村不用仿造的珍品,是旅游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风情。

 

  来源: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征编出版的《广东近代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