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吊灯习俗是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忠信、油溪、高莞等6个乡镇的客家人元宵期间以祭祖、添丁为内容的传统赏灯习俗,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地上寮屋赖明甫家仍珍藏着祖传的清代花灯纹样印板。
忠信吊灯习俗将当地客家人元宵挂灯习俗与祭祀祖先的仪式相结合,借客家话中“灯”与“丁”之谐音,祈求家族人丁兴旺、香火延续。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个环节组成,又有锣鼓、八音、舞龙狮等表演和祭祖、饮灯酒等仪式。
放灯绳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五“入年界”至除夕之间进行,新添丁人家要在祖祠梁树上挂一条灯绳,末端以红纸写新丁名字,并系于祠堂柱子上。
年初九新年首个墟市称为“开年街”,均以卖忠信花灯为主,当天添丁人家要根据对子嗣的期望,选择适合的花灯,如“伯公灯”寓意神灵保佑,“龙凤灯”祈盼大富大贵,“五福灯”象征福星高照,“状元灯”则代表金榜题名等等。
迎灯仪式一般于正月初九至十二举行,具体时间视新丁生辰八字而定,花灯需由外家送至宗祠门口,由一多子多福老翁为迎灯人,将灯迎入祠堂,交由添丁人家悬挂梁上。上灯为忠信吊灯习俗中最重要的仪式环节,由族长主持祭祖之后,添丁人家将花灯拉升至祠堂梁下,称为“升灯”,升灯之时,鞭炮声连绵不绝,与锣鼓八音演奏交相辉映,气氛十分热烈。花灯中要系柏叶、百眼竽头、葱和蒜、手巾等物,以求新丁聪明健康、多子多福,经过上灯的新丁,便可将其录入家族族谱,谓之“上丁”。
添丁人家在上灯仪式之后,每晚还要为花灯添灯油“暖灯”,直到正月二十或二月初二举行化灯仪式为止。化灯即是将花灯与吉祥草一同焚化,并以竹把将火苗带回家中,谓之“传灯火”,化灯仪式意味着一年挂灯的结束。
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人们对于香火传承的祈盼,并且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和民间传统祭祀礼仪规范等,深具人类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目前忠信吊灯习俗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