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诗派略论

2023-05-19 来源:本网

  岭南诗派,是中国诗坛上著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诗派,也称作“广东诗派”或“粤东诗派”。

  前人论述岭南诗派,每溯源于张九龄。汪辟疆云:“岭南诗派,肇自曲江。”曲江,指张九龄,亦有学者把岭南诗派径称“曲江诗派”。张九龄诗,格调高雅,有一种秀劲之致,给当时和后世的诗人以很大的影响。宋人魏庆之已称之为“张曲江体”,可举《感遇》诗为代表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以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是组诗十二首之一。以春兰、秋菊设喻,清操自守,不求人知,如明人高棅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张九龄这种体格的诗歌,开创了岭南百代诗风,但严格来说,张九龄时代,岭南诗坛尚未出现诗人群体,岭南诗派亦未真正形成。

  晚唐的邵谒和陈陶,是张九龄之后较著名的岭南诗人。邵谒诗内容充实,涉及社会面较广,不用任何彩绘的词语,不用过多的修辞手段,以朴实无华的真情来感动读者。如《岁丰》诗:

  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良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役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

  这是一种“洗剥到极净极真”的艺术风格。肆口而出,以表示强烈的愤激之情。

  张九龄诗的雅正与邵谒诗的真朴,成为岭南诗派的两条艺术主线,一直影响着各代岭南诗人。如宋代的余靖,明代的孙蕡、欧大任、区大相、屈大均、陈恭尹,清代的黎简、宋湘,近代的黄遵宪、康有为,不管是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大都沿着这两条主线进行艺术创作,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岭南诗歌“雄直”之气,在唐代已露端倪。

  北宋时期岭南诗坛的代表人物是余靖。其诗“亦坚炼有法。时欧阳(修)变体复古,靖与交厚,故亦弃华取质,为有本之学”。余靖诗继承了张九龄、邵谒的传统,体现出幽峭傲兀、苍劲朴老的风骨。如《双松》诗:

  自古咏连理,多为阳艳吟。谁知抱高节,生处亦同心。风至应交响,禽栖得并阴。岁寒当共宁,霜雪莫相侵。

  此诗托物言志,表现出一位“炳烺青史”的名臣刚正不阿的品质,诗格亦与张九龄《感遇》相似。

  南宋时较著名的诗人有崔与之与李昴英。崔诗风格高华壮亮,多忧念国事之作。如《送范漕赴召》诗:“棋于观局易,药到处方难。休戚君眉睫,安危我肺肝。别来年事晚,病起岁华残。东望强人意,天风送健翰。”在沉郁中有高华之致。李诗刚直激昂,奇崛遒健。如《题石室木》诗:“似屈才伸蛇解蛰,似断还连龙脱骨。天河失却古搓橛,落在人间撑突兀。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老死画工无此笔。”托物言志,峭劲有骨,表现出诗人胸中奇杰之气。

  崔与之和李昴英二家诗,健笔凌云,体现了岭南诗歌“雄直”的本色。宋末的爱国诗人区士衡、赵必王象、李春叟、陈纪等均遵循岭南诗歌的传统进行创作,并结成诗人群体,可以说,岭南诗派在南宋后期已初步形成。

  最早标举出“岭南诗派”一语的是明代诗学家胡应麟。他说:“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越诗派昉刘伯温,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踞一方,先驱当代。”又说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的诗坛,“自吴、楚、岭南之外,江右独为彬蔚。”胡氏认为明初中国诗坛有吴、越、闽、岭南、江右五大诗派,明中叶有吴、楚、岭南、江右四大诗派。

  孙蕡是元末明初的岭南诗人,南园诗社的发起者,“南园五先生”之一,故胡氏特举出他作为岭南诗派之始。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青年诗人孙蕡、王佐与十多位诗友,结社于广州南园抗风轩,号为南园诗社,诗人们以文会友,诗酒唱酬。南园诗社已成为岭南诗派的实体,对岭南诗坛影响极大,在中国诗史上也有重要的位置。南国诗社的核心人物为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并称“南园五先生”,后人亦称他们为“南园派”。五先生为诗,上追三唐,力矫元代诗歌创作上纤靡萎弱之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孙蕡之诗,既有“气象雄浑”的一面,又有“清圆流丽”的一面,直接继承张九龄、邵谒的传统,朱彝尊称其“五古远师汉魏,近体亦不失唐音”,故可以把孙蕡视为“岭南明诗之始”。

  明中叶岭南诗派的代表人物,当指黄佐及“南园后五先生”。朱彝尊说:“岭南自‘南园五先生’后,风雅中坠,文裕(黄佐谥号)力为起衰,如黎惟敬、梁公实辈,皆其弟子。嘉靖中,‘南园后五先生’,二子与焉。盖岭南诗派,文裕实为领袖,不可泯也。”朱氏把黄佐及黎民表、梁有誉、欧大任、李时行、吴旦等看成是南园五先生的继承者,岭南诗派也因而得到延续。

  降及明代后期,岭南诗派又有新的传人。清初诗评家王士祯说:“粤东诗派,皆宗区海目(大相),而开其先路者,邝露湛若也。”把区大相、邝露作为明末清初岭南诗派的先驱人物,而王氏心目中的“粤东诗派”,当指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及其周围的一大批诗人,而屈、陈、梁这“岭南三大家”,则为其最杰出的代表。三家力扫明代复古之风,其诗“自成面目,不在天下风气之内”,充满激情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发展了岭南诗歌的“雄直”的诗风。岭南诗派也以其崭新的面目崛起于中国诗坛。闽人林枫《论诗仿元遗山体》诗云:“岭南诗派屈、梁、陈,一代风骚鼎足身。”可作定评。

  清代岭南诗坛中诗人群体不断涌现。清顺治年间,遗民诗人何绛、何衡、陶璜、梁琏、陈恭尹,隐迹于顺德北田乡中,合称“北田五子”;顺治、康熙年间,广东一代高僧天然大师函昰,尝主持番禺雷峰山隆兴寺(后改名海云寺),其门下弟子众多,皆以“今”字排列,其最著者十人,皆能诗,称为“海云十今”,世又称函昰及其师弟函可与众法嗣之能诗者为“海云诗派”。康、雍年间,惠士奇曾主持广东乡试,居粤多年,时青年诗人何梦瑶、苏珥、劳孝舆、罗天尺四人,同学其门下,大受赏识,人称为“惠门四子”,又与陈世和、陈海六、吴世忠、吴秋时合称“惠门八子”。雍正年间,佘锡纯、罗天尺、梁麟生、陈份、严大昌五人在顺德结社联吟,称为“凤城五子”。乾隆年间,黎简、吕坚、张锦芳、黄丹书四人,合称“岭南四家”,四家是广东诗坛中兴的杰出人物。特别是黎简,其诗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而独树一帜。张锦芳又与胡亦常、冯敏昌合称“岭南三子”,冯敏昌诗格调高华,为中原人士所倾赏。嘉庆年间,谭敬昭、黄培芳、张维屏三人有诗名于时,番禺黄玉阶编成《粤东三子诗钞》,丘炜萲谓“三子与陈、屈、梁后先辉映”。道光初年,张维屏、黄培芳、谭敬昭又与林联桂、吴梯、黄玉衡、黄钊为文字交,唱酬甚密,一时有“粤东七才子”之称。诗人群体一个接一个出现,说明岭南诗派一脉正绵延不断。

  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一文中,以黎简、冯敏昌、张维屏、宋湘、李黼平五人为乾嘉年间岭南派的代表,又谓:“近代岭南派诗家,以南海朱次琦、康有为,嘉应黄遵宪,蕉岭丘逢甲为领袖,而谭宗浚、潘飞声、丁惠康、梁启超、麦孟华、何藻翔、邓方羽翼之。”又谓此派诗家,“其体以雄浑为归”。汪辟疆在文中指出:“近代诗家可以地域系者,约可分为六派:一、湖湘派;二、闽赣派;三、河北派;四、江左派;五、岭南派;六、西蜀派。此六派者,在近代诗中皆确能卓然自立蔚成风气者也。”

  自元末明初至近代,岭南诗派已成为中国诗坛上公认的重要流派,六百年来,不绝于书,直至当代,仍有学者提出要振兴当代岭南诗派的问题,可见岭南诗歌的传统一脉相承,芳菲未沫。

  岭南诗派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诗歌流派。按照现在流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的形成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2.审美观点比较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3.有一定数量的作家群体;4.有公认的一个或几个代表人物。文学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到了一定时期它又会自然消亡。如果都按这些标准去衡量的话,岭南诗派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正规”的文学流派。但岭南诗派这一名目,从明代到当代五六百年间,一直被诗人、诗评家沿用着,可见它一直是存在着的,并且为人们所承认。

  岭南诗派是在岭南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唐、宋数百年的酝酿,直到元末明初才比较明确地形成,以后一直延绵不断,直至当代,其流风余韵依然未绝。

  岭南诗派是一个整体的名称,它包含了不同时期的各个诗人群体及其代表人物。每个时期都有着当时公认的领袖。

  岭南诗派只局限于岭南地区,诗派中的人物都是岭南人或落籍岭南的人。由于地处僻远,诗派人物较少与中原相接,不随时代风气转移,所以岭南诗歌能长期保持较一致的风格。

  岭南诗派这个词儿是由外省的文学理论家首先提出的,也为外省诗人所习用。直到清代,广东诗人才接受岭南诗派一词,或自称“吾粤诗派”“曲江诗派”。

  岭南诗派,发轫于唐宋,形成于明,大盛于清,至近代而更新变化,历时六百余年而不衰。可以这样说,一部岭南诗史,基本上是岭南诗派的发展。

  岭南诗派有以下几点特色:

  1.标举唐音

  历代的岭南诗人,多以唐诗为宗,不随风气转移。屈大均明确指出:“吾粤诗始曲江,以正始元音先开风气,千余年以来,作者彬彬,家三唐而户汉魏,皆谨守曲江规矩,无敢以新声野体而伤大雅,与天下之为袁、徐,为钟、谭,为宋、元者俱变。故推诗风之正者,吾粤为先。”薛始亨也说:“洪、永、成、弘迄今,天下之诗数变,独粤中犹奉先正典型。自孙典籍以降,代有哲匠,未改曲江流风。”所谓的“曲江规矩”“曲江流风”,是指张九龄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继承汉魏的传统,而又参以楚辞的表现手法,崇尚高古的格调,这就是千余年来岭南诗人所尊奉的“唐音”,南园五先生是公认的岭南诗派代表人物,他们为诗,也“不失唐音”,而南园后五先生,更是“羽翼盛唐”“入唐人之室”。岭南三家尊崇李白、杜甫,影响有清一代。

  2.诗风雄直

  诗人洪亮吉以“古贤雄直气”评价岭南诗,早成定论。古贤,当指汉魏三唐的杰出诗人。雄直气,指诗歌的境界雄伟,气势劲厉,音调高亢,直抒胸臆,得“阳刚”之美。

  3.地方色彩鲜明

  岭南,由于它地域的特殊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都与中原有较大差异。岭南诗人诗作,讴歌山川名胜、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自然带有鲜明的乡土气息。

  4.富于革新精神

  岭南诗人标举唐音,但不盲目复古。历代优秀诗人,每能一空依傍,自立门户。唐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宋余靖以其朴老之作,一洗西昆的铅华;南园五子一反元诗的浅薄靡弱,上追三唐;岭南三家力扫明代复古之风;清黎简、宋湘锐意创新,拔戟自成一队;近代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更成为“诗界革命”的主要人物,给传统诗歌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5.善于向民歌学习

  岭南地区从古就是歌谣的国度。诗人从小沉浸于民间歌谣之中。如客家地区的山歌,白话地区的粤讴,潮州地区的歌册以及疍民的摸鱼歌、咸水歌等,“皆以比兴为工,辞纤艳而情深”,不少诗人都受到民歌的影响,在创作实践中吸取民歌的语言及表现手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世南总结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时说:“岭南诗派的名称,由来已久。即以明末清初而论,它除了反映一种地方色彩……更主要的却因为它风格遒上。”的确点出了岭南诗派最主要的特色。而杨际昌则认为:“岭南诗追逐唐音,体尚苍凉,情多感慨,音节最擅长。”岭南诗歌风格苍凉雄直,感情直辞咏寄,吟诵时别具嘹亮的音乐美,即陈恭尹所说的“感人以情者深”“感人以声者无方”,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作者:陈永正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