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华侨史略

2023-04-27 来源:本网

  惠州人出国的原因

  惠州人移居海外时间较早,分布较广,人数较多,据惠城区侨务办公室1987年12月统计,仅惠城区就有20376人旅居国外。近代史上,惠州人大量出国的原因,一方面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赔款增捐派饷,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封建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致使惠州大批受灾群众失去土地。租种地主田地的农民,受沉重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的盘剥,生活已陷入绝境。加上自1840年起十年间,惠州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粮食失收,出现了大批破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劳动人民为求生存,只得流落异邦。另一方面惠州人民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清政府的捕杀,只好渡海流亡到国外。1857年翟火姑起义遭清朝镇压而瓦解后,成千上万的起义人员逃到南洋群岛。这是惠州人出国的高潮。1900年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失败后,几千名义军不愿屈服于清朝的统治,纷纷由沿海乘帆船漂流到南洋群岛谋生。1907年惠州七汝湖起义失败后,数百个惠州起义人员逃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另觅生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以后,其爪牙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在惠州制造了“四·一六”惨案,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东江各县(包括惠州郊区)举行了“五·一”农军武装暴动。后因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又有一批惠州人为躲避捕杀而流亡到南洋、越南、泰国、香港。

  惠州华侨的血泪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大举进攻中国,而且对中国进行经济和劳动力的掠夺。南洋、拉丁美洲的开发,美国横贯东西岸的铁路的兴建,巴拿马运河工程的动工,都在招“契约劳工”(又称“猪仔”)。英国、美国、秘鲁、西班牙等国各处都设有招工局(又称“猪仔馆”)共300多所。1855年,澳门有“猪仔馆”5家,香港有“猪仔馆”10家。西方殖民主义者到华南沿海一带掳劫或诱骗华工上船,运往世界各地。当时数以万计的惠州人就是这样被拐骗或捆绑上船,当作“猪仔”卖到美洲大陆、南洋群岛等地当“契约劳工”的。他们被关押在黑暗、潮湿、空气污浊的舱底,有武装人员日夜监守,饥不得食,渴不得饮,病无药医。如敢反抗,则被打死,或被沉海溺死,或捆在浮板上暴晒而死。当时载运契约华工的船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1900年,参加惠州三洲田起义的三栋人何发,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澳门,被美国人诱骗到“猪仔馆”,然后被绑架上船运到美洲当“契约劳工”。在海运途中,他受尽摧残,亲眼看到共患难的华工被折磨至死,尸体被抛入大海中。三栋人何存波流亡到香港,被英国人拐骗到马来西亚双月埠、加影埠锡矿场当契约矿工。当时,英属西印度群岛“契约华工”的契约内容是:劳动契约期为5年,每年劳动所得为80元;每天劳动时间:早上4时30分至晚上9时;要顺从,勤快完成任务……契约华工的劳动所得比非洲的“黑人奴隶”还要低;惠州惠新东街人吕亚根(人称老番客),1900年被拐骗到古巴当矿工,1903年到美国旧金山当“契约华工”,被殖民主义者打崩了牙齿,1908年又转到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国做苦工,受尽压迫和剥削。1946年归国时衣衫褴褛、家境贫寒;1927年6、7月间,惠州的黄青田、田求、张社元、丘班、黄瑞宽等100多人,到马来西亚的锡矿当苦工,生活条件极差,伙食粗劣,住的是草棚、泥地,空气秽浊。劳动环境非常艰苦,还经常发生矿井崩塌,矿工被活埋的惨剧。当时恶性疟疾、霍乱、痢疾流行,病死者很多。惠州华侨的悲惨遭遇数不胜数。

  惠州华侨的社团组织

  流落异邦的惠州华侨,为维护自己生命财产合法权益,争取与侨居国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遂建立“惠州会馆”“惠州同乡会”或“惠州商会”等社团组织,旨在团结互助,以求生存、发展。1805年,惠州人在马六甲首创了第一个会馆——惠州会馆。以后,在新加坡、槟城及马来亚各邦也相继建立了惠州会馆。1862年,惠州府客家籍华侨组织了“旧金山惠州会馆”,1880年,在吉隆坡首任行政长官叶德来(惠阳淡水人)创办了吉隆坡惠州会馆。由惠阳(惠州)、博罗、紫金、河源、龙川、海丰、陆丰、新丰、和平、连平等10县属同乡所组成,拥有50万会员。由黄伯才、张郁才、叶大池、朱荣芦、李南燕等人先后任主席或副主席。会馆的章程明文规定以联络同乡感情及扶助贫苦无依同乡,救济贫病失依之同乡,促进同乡福利;共同发展马来西亚经济,使之繁荣;用各种实际行动支持和援助祖国强大为宗旨。每逢节日或有嘉庆之事,华侨多群集会馆。每逢中国传统的春节,会馆还组织舞狮舞龙队,到唐人街向每家每户贺新年,每家华侨都敞开大门,燃放爆竹欢迎,向龙狮队赠送礼物。1880年,蒋文瑞、温观顺等华侨创办了新加坡惠州会馆。此会馆也是由惠州府10县的侨胞组成(其中惠城区籍会员7430人)。创办以来,与外属团体共同创办的慈善机构计有广、惠、肇、嘉、丰、永、大7属绿野亭福德祠、广惠肇方便留医院、广惠肇碧山亭。在教育事业方面,办有养正中学、碧山亭中学,碧山亭小学等。

  惠州华侨会馆举办公益事业,受益人数最多的则是华文学校。华侨华人子弟进华文学校,一方面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外语,以适应侨居国的社会环境。泰国惠州同乡会与外属团体共同建成的泰国华侨孤儿院,为华侨和泰国社会作出了贡献。美国三藩市客属联谊会、旧金山惠州会馆与外属团体共同集资创办了中文学校,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

  惠州华侨的奋斗史

  惠州华侨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漂流海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劳动、奋斗、创业。他们到马六甲、新加坡等地种植橡胶;到霹雳、雪兰莪、森美兰等地开辟锡矿;到澳大利亚采金矿;到南洋群岛开辟农场;到爪哇岛种植甘蔗;到美国筑铁路。不少国家都留下惠州籍华工的足迹和血汗。

  惠州府籍华工到了槟榔屿,开山辟荒,艰苦创业,开辟了橡胶种植园,使槟榔屿“荒丘变城郭”。19世纪中叶,惠州府3000多名客家籍华工到沙捞越,开辟大荒原,用辛勤的劳动变荒土为良田,辟穷乡为闹市。同时开办华文学校,传播中国文化,为沙捞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847年至1870年间,惠州府有几万人被拐骗到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开采金矿,到美国修筑横穿美国大陆的中太平洋铁路,付出了血的代价,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华工在开发西部中,立下了世人所瞩目的功劳”、“华工推进了美国地区繁荣”“华工是美国的真正开路先锋”。

  进入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旅居国外的惠州人职业很不稳定,创业更加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居马来半岛的惠州人连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马来半岛。惠州华侨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组织了华侨义勇军(简称“星华义勇军”),参加战士全是华侨。惠州府10属同乡黄石堪、黄玉廷、萧炳章、孙荣光、戴子良、黄适安等1000多名华侨参加了义勇军。1942年2月15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全部沦陷,大批华侨被日本法西斯杀害,村庄被烧毁,田园受破坏。为保卫华侨和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惠州三栋人邱林、何发、李新、林珍友,忠东人黄田等100多名惠州华侨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即“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同当地人民一道反击日本侵略军,直到日军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马来西亚为恢复战争创伤,急需发展经济,这是惠州华侨创业的大好时机,从此时起,新、马惠州华侨从事工、农、商、学各行业的均有。惠州冷水坑人刘文化(即刘玉华),起初到吉隆坡当割橡胶工,通过勤劳、节俭积累些资金,开办一间杂货商店。因经营有方,赚了钱又经营橡胶生意,在吉隆坡建有一座洋楼。他热心公益事业,是吉隆坡惠州会馆执事、彭享惠州会馆董事、劳勿埠中华中学董事兼管财政。1957年5月任劳勿埠太平局议员(政府议员)。惠阳人朱荣先生在吉隆坡开办了中国式的商店“富兴行”,经营中国土特产,生意极为兴隆。他热心公益事业,历任雪兰莪惠州会馆主席、惠侨互相会会长、吉隆坡循人学校(惠州会馆所办)董事长。曾募捐钱支援东江人民抗日,是一位衷心爱国的华侨。

  惠州华侨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当代惠州华侨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加入当地国籍;经济活动转入电子工业、交通业、金融业、中国式的茶楼酒馆;职业从劳工型转化为知识型。惠州华侨的资本开始投入新兴的科学技术经营领域,产生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如美商“唐德雷意石有限公司”和“唐德雷意石(香港)有限公司”(惠州人陈灵超任董事总经理)。“美国休斯敦张亚贵开发有限公司”和“南美苏利南张亚贵百货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计算机、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等电子、电器生产和销售,其董事长亦是惠州人张树香。惠州华侨任董事长的吉隆坡“惠群银行”,现已发展成南洋群岛最大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纽约华埠唐人街,惠州华侨经营中国式茶楼酒馆中,有“金丰酒楼”“泉香酒家”(副董事长钟富),以广东茶市闻名纽约市。

  旅居世界各地的惠州华侨,为侨居国和祖国民族经济的振兴,为增强世界和平力量做出了贡献。

  作者:林石信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