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

2023-02-10 来源:本网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龙龛岩石室内,石室内有唐代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1处,有清代冯龙官题刻、仪克中题刻、何仁镜何祈惠父子题刻、湾溪菊主人题刻、金山陈士彬题刻以及民国周学仕题名石刻等6处。

  据传龙龛岩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呈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是明清罗定八景之一。

  据载,唐武德四年(621年),永宁县令陈普光在此建道场。唐圣历二年(699年),泷洲(今罗定市)开阳人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其主要内容为:佛教概说,与唐太宗《三藏圣教序》风格略同;描述龙龛岩周边环境和洞内的神奇,是一处建造道场(隋朝统一将佛寺称为道场)的神圣之地;讲述唐武德四年(621年)当地永宁县令陈普光建立道场,其家族数代,前后经历近80年扩建修葺的全过程;颂扬女皇武则天政治清明,推行佛教,恩泽黎民百姓;同时简述了佛教思想。

  《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在岩洞右壁靠洞顶处,距地面约2.5米,高76至80厘米,宽113至115厘米,碑文楷书竖排阴刻,共41行(正文40行,标题1行)1238字,每字约为方寸大小,笔法遒丽,为广东文字最多的古石刻,也是广东唯一一处唐武周年间石刻。石刻虽已历经1300多年,字体仍清晰可辨。石刻共使用了武则天新造的18个字中的14个,即臣、天、月、国、证、年、初、正、地、载、日、星、圣、人。如:“圀”为“国”字,方框内由“八方”两字组成,意“八方土地,统于一宇”;“埊”为“地”字,地由山、水、土组成;“臣”,由一和忠字组成,在武则天看来,臣对君当忠心如一;“人”,则取“一生”为“人”之意。

  《龙龛岩道场铭并序》文字被《全唐文》《广东文征》和道光《广东通志·金石略》、民国《罗定志》收录。

  龙龛岩摩崖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著称于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我国唐代政治和佛教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学、书法艺术源流以及地方特色的重要材料,也是历代文史人士、收藏家、金石家与学者寻访的胜地。叶恭绰称此石刻为“岭南诸碑之冠”。2013年3月,龙龛岩摩岩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