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围”——满堂客家大围

2022-08-25 来源:本网

  全国生态文化村、广东省最美的乡村——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坐落在美丽的隘子小盆地,石井水、坪丰水两条小河,一左一右地从满堂村两旁悠悠流过,汇合成满堂水,往北流去。人们走进满堂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满堂客家大围。

  始兴县是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之说法。据不完全统计,在始兴的历史上至少建有500座各式各样的围楼围屋。

  满堂客家大围是岭南客家中民居风格最典型、建筑规模最宏大的围楼建筑,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大围自1983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被文化部门发现后而闻名于世,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满堂大围开发为旅游景区,2020年满堂大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满堂客家大围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成于咸丰十年(1860年),历经28年。围主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豪绅官乾荣,在他53岁时,决定动工建造大围,请来专人踩点择址和设计、施工。大围的整体结构是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为布局,祠堂设置、住房格局,融入了方位观念、次序观念、等级观念和宗族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家族结构形态的特征。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即由上新围、中心围和下新围组成,里外三层。占地总面积约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4平方米,围内有9厅、12院、28天井、777房间,简单来说,就是“三围九厅十二院,七百七十七间屋”,分设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祠堂、议事厅等。

  大围前面是一处广场,绿树环绕,青草茵茵。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荷塘,每年春夏时节,荷花悠然生长绽放,蜻蜓蝴蝶轻歌曼舞,游鱼小虾奔走相戏,颇有一番“鱼戏莲叶间”的雅趣。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荷塘已不复存在,成了一大片菜地。在2018年,隘子镇政府积极申请项目资金,根据村民要求,将这块地建设成仿古广场,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了村民进行生产生活,也利于举办节庆活动。

  大围大门高大雄伟,颇为气派。门两旁砌的是水磨方砖,顶是青石拱门,门扇铁皮红面,铜钉如珠,楣上悬挂“满堂客家大围”额匾。人们站在门前看着这道大门,只觉开合之间,威严与神秘瞬间转换。

  穿过大门,就会看到用卵石铺就的石坪。石坪团团转,围着又一座围,正是中心围。中心围的大门,无论门楼、门洞及地面,全是用优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

  大围的兴建旨在保民蓄财,防范山贼土匪,这一点从大门正上方镶嵌着的花岗岩石匾上就透露出来。这块石匾是当年兴建大围的奠基石,上面刻的文字由官乾荣撰写,寄托了他期望后代子孙铭记创业艰辛,能够慎守家业、光大门楣的愿望。正所谓坚墙当关、万夫莫开。几个世纪以来,不管是外敌侵犯,还是兵乱迭起,或是匪徒猖獗,都从未有过一起攻破大围的事件。大围吓退了敌寇,留住了时光,书写了历史,坚定地矗立在族人心中。 

  中心围的大门充分体现出大围的防御功能,整座围楼只有一个出入口,共设有五道门。第一道是铁皮厚板两页门扇,第二道是11根竖木横栅,第三道是7块竖木厚板,前三道都是木质制品,为防火起见,厚板门的楣上有三个直通二楼的两寸口径的圆洞,如遇贼人用火攻门,可以往这三个圆洞灌水灭火;第四道是11条寸八直径的铸铁棍横栅,每条铁棍还可以套上备好的铁板,这道门如果关上,整个围门就成了铁板一块,固若金汤;第五道称作平安逍遥门,实际上是两个木框架装上纱布,用来挡住蚊虫之类飞入围楼内。

  大围的中心围是整座大围的中轴建筑群,也分外、中、里三层,外层大门向南,南墙与东西墙成直线直角,北面向外突出,呈弧线状,外层与中层之间有河卵石铺砌地面的空院;中层是整座大围的重点,属碉堡式的建筑,单体平面呈“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布局,高四层,首层墙用河卵石砌,居中的是花岗岩条石卷顶正门,二层以上用水磨青砖,四角为花岗岩条麻石包砌,顶层四角为炮楼,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回廊过道,四通八达,外墙没有窗户,只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均用花岗岩石制成,内宽外窄,以便观察防守。

  中心围整座围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据说在建造围楼之时,为了保证质量,建中心围的每块青砖都要经过手工打磨,得每块砖的大小厚薄统一,且不管磨砖者是否为能工巧匠,每人每天磨砖只许3块,多磨有粗心之嫌,少磨有怠工之误。因此为建造中心围,在大围西边约1千米的地方,有12座专门为筑造大围烧制砖瓦的砖瓦窑,现残迹犹存。

  而砌墙用的灰浆是成本昂贵的蛋清糯米石灰浆,是由鸡蛋清、糯米浆、纸筋、黄糖和石灰浆等多种粘性很好的材料混合而成,还添加并搅拌了些许由砒霜和催干剂熬成的毒液。这种灰浆除粘性很好以外,还具有防潮防湿、防虫防蚁的功能。并且围楼所用的全部木料,一律要经过浸泡或涂抹后方可使用,所以中心围楼历经180多年时间,没有虫蚁之害。

  中心围的瓦梁也暗藏玄机,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全都是密密麻麻、一根挨一根紧紧排放的。其原因有二,一是这种盖瓦的规格是“分瓦”,即每隔五分盖一块,有利于分散瓦的重量,从而减轻楼梁所要承受的负荷;二是担心贼人在底层打墙洞、挖地道进不了围楼时,要从天上来,而瓦梁这样建造的话,纵然贼人掀起瓦面,也无法进入室内。

  说到大围的围墙,有两点堪称绝妙。第一绝就是大围的地基。这座庞大的建筑是建在两条河流汇合处冲积而成的沙坝地上的,地底是沙、石、泥、水的混合物,极不结实。为了能够建造大围,极为罕见地使用了松木作为大围基础,共使用了9层松木。松木素有“水浸千年松”之称,生松木深埋地下水浸不但不会腐烂,反而是时间越长越坚硬,可以起到固定地基防止塌陷的重要作用。现在,也可以看得到,大围经历近两百年的风吹雨打,霜冻冰摧,仍无一处出现裂缝或下陷迹象。

  第二绝就是大围的围墙,一般的都有60厘米以上的厚度,有些厚数米以上,最典型的是中心围四角炮楼底层的墙基最厚达8.2米。为了有效防御盗贼兵匪,墙体采用“金包银”砌成,即用砖和石条外砌墙壁,并用各种铁皮包裹,铁扛横顶,里面夹杂着沙和碎石,万一遇敌墙壁被挖开洞口,里面的沙石就会流泻出来堵住洞口。任你匪徒再猖狂,我自逍遥不慌张,在冷兵器时代,面对如此坚固的围墙,贼人只能无计可施,望墙兴叹。

  中心围的里面,又是一个围楼,就是祖厅、太子楼。里围的首层正中为祖厅,一层以上称“太子楼”,为有功名成就的子孙所居,顶层楼上安放作为围胆的“子孙梁”,大梁上雕刻有“万代兴隆”四个大字。从外面远处看,围楼顶层呈五点突出,寓意为“五子登科”。中、里层间有“回”形檐廊,廊宽4米,檐廊上用河卵石铺设着牡丹、莲花、桂花、梅花、兰花、菊花和谷穗七种图案。围楼左侧为条磨石精砌的水井,井台架用一整块大麻石镂空雕凿而成,这是“一统天下”井。除此之外,大围别处还有“四季平安”井、“五子登科”井、“百子千孙”井和“天圆地方”井。

  如今的太子楼,静谧而冷清,只有旁边的“一统天下”井沿,被岁月抚摸得光滑明亮,记下了这里的神秘与繁忙。

  中心围南边的是上新围,北面为下新围,为中心围建成之后逐年所建,质量远差于中心围,部分地方出现虫蚁之害。两个建筑群的格局基本一致,各类房屋一应俱全,回廊过道四通八达,既自成一统,又相互连通。各有大门一道,大厅一个,水井一个,“功名院”上六下四共10套,横向三至四排住房和过厅,每排住两户,每户四房,错落有致。

  官乾荣缔造的大围雄伟非凡,其实也是有所考量,整个大围三个部分,三头大门,本来当时是打算分给他的三个儿子,然而他们各有成就、另起炉灶:官达道在湖湾村建造了绍芬围,官达材在垇下村建造了屋场,官达尊在上湖湾建造了座围楼,只有官乾荣夫妇、官达道的6个儿子和官达材的4个儿子在大围居住。

  整个大围坐西北面向东南,背靠马尾狮山,面向七道山峦,左抚坪丰水,右收石井水,真可谓龙盘虎踞,气派非凡。整个大围整体呈长方形,中间高两头低,立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恰似一艘正在扬帆启航的船。

  大围旁边,木亭长廊,小径修竹,与大围的青砖墨瓦一起映衬着两边的小河。大围上边,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围楼,五头门围、坎下围、马口圳围、尾围,各有特色,各有风姿,如众星拱月,聚在满堂客家大围周边,将大围衬托得熠熠生辉。

  一花一世界,一围一乾坤。面对这规模庞大的建筑,一位日本的建筑学教授不禁感叹:“这迷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座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

  这座坚固的大围,就是族人的生命共同体。他们在大围里聚族而居,互助互爱,和睦相处。大围则义不容辞地挑起重担,成为守护家族、守护亲情的保护神,一守就是几个世纪。

  近年来,始兴县积极推动大围的活化利用,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08年9月,始兴在大围举办福满堂旅游文化节,赋予了大围五福传统文化内涵,正式开发为景区。次年,又在大围门坪前利用油菜花打造天下第一“福”字,一时闻名遐迩,世人惊叹。同时,结合满堂村的舞阿妹、宰相粉两个非遗项目和粤北的香菇、灵芝特产,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级非遗项目宰相粉生产性示范基地以及香菇、灵芝生产基地。目前,满堂村香菇种植产业基地已成为省内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2020年9月,满堂围景区晋升为AAAA级景区。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