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橡胶史话

2022-05-09 来源:本网

  《海南热带作物介绍》一书的资料说明:海南栽培三叶橡胶开始于1904年,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当时由华侨曾金城从马来西亚运回第一批橡胶苗在儋县洛基乡五岭村培植。1910年乐会县人何麟书从马来西亚带回4000株橡胶苗在定安(现属琼中)落河沟种植。上述资料与民国十九年由陈铭枢任总编的《海南岛志》记载的基本相同。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华侨曾金城1904年在原洛基乡(观在的洛南乡)五岭村附近种植的第一批橡胶,现仍留存的有几十株,最大的一株,围4.2米,高10余米。

  儋县是海南岛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那大镇在辛亥革命前,已成为海南岛西部重镇交通枢纽,有官路直通海口、琼州府城,西北隅连接海运,常有北海市、赤坎、湛江市、江门、广州和各地客商在此驻足,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常有大米、鱼、糖、盐、家禽家畜、豆类、水果、木材、木炭、沉香、红白藤等产品供应市场。

  那大附近的大宝山一带有多种矿脉,锡矿苗外露,加上有牙拉河、西分河之水源,为开采矿业具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那大周围有牙拉河谷地、洛南、洛基、石屋、大石、大星、南丰、南辰等大片的原始森林、次生森林和肥沃的土地,早已引起国内外实业界人士的注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秘鲁华侨垦殖业专家曾汪源先生(祖籍广州市番禺县)带其两个儿子曾金城、曾金培同来海南进行环岛考察,并分别在万宁和儋县记录气候、温度、雨量的变化情况,特别是那大地区受台风影响较本岛东南部为轻,确认儋县那大地区种植橡胶的条件优越,得天独厚。在此之前,清政府工部侍郎赴南洋“宣慰侨胞”,因受当时维新变法思想影响,他倡议华侨回国兴办实业“不论官民一律可上书言事”。

  华侨曾汪源、曾金城先生在海南考察,取得资料之后,前往马来西亚进行活动,为来儋县那大地区种植橡胶和开采矿业而奔走呼号,招股集资。

  华侨来儋县那大地区投资办实业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人区佐卿在马来西亚怡保市开设商店,他响应清政府的号召,派其两个儿子区慕颐、区乾寅同曾汪源、曾金城,侨领胡子春先生(清政府工部侍郎),并聘请矿业专家来海南岛实地勘测,确认大宝山锡矿有开采价值。经清政府批准,同年成立侨兴有限公司,公司办公楼建在那大镇,办公楼悬挂龙旗,以示奉旨来儋开办实业。该公司当时一方面开采大宝山锡矿,另一方面在那大以北即今洛南乡五岭村附近开垦种植橡胶树并取得成功。这是海南岛第一批种植的橡胶树。曾汪源、曾金城父子,区慕颐、区乾寅兄弟,千方百计从马来西亚、新加坡设法购买橡胶苗偷运入境。他们为了在那大地区迅速发展橡胶事业,又于宣统二年(1910年)同菲律宾华侨刘杰生(祖籍广州市)合资3万银圆,成立侨植垦务公司,专营橡胶生产。他们继续招股集资,分别成立侨立垦殖公司、侨丰公司和侨轮公司,这几个公司都是侨兴公司的子公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橡胶价格下跌,加上1917年橡胶、咖啡受寒害影响,损失不小,亏损严重。30年代初,侨兴公司所属子公司的业务均告停止,后靠股东区乾寅之子区季谋连续借款,才得以维持并稍有扩展。此后橡胶产销状况并无转机,经股东协商并由广州市法院判决,将侨兴公司全部产业交区季谋经营,区继承产权后,增资2万银圆,重整业务,改名为侨植志记垦厂。海南岛解放后,区季谋往香港常住养老,侨植记垦厂交由代理人负责经营。

  华侨曾金城为了继承其父亲未竟的事业,还于1920年来儋创办天任垦殖公司,从马来西亚买回大批橡胶苗栽植于大石村附近的地方。

  北美洲华侨吴业添、吴襄云、吴劭章,新加坡华侨吴有胜(以上四位华侨的祖籍均为广东新会县)于1928年集资创办万隆公司,种植橡胶。1929年他们再集资承买侨立垦殖公司,改名为联昌植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南洋运回大批橡胶苗和咖啡苗。

  马来西亚华侨谭元贵、郑绍棠(原籍广东惠州市)、梁森棠(原籍广东顺德县),集资37000银圆于1933年成立万发矿植公司,在那大附近沙田一带开采矿业,种植橡胶37000多株。

  新加坡华侨陈汉滔兄弟(原籍广东顺德县)于1936年成立民安植橡公司,在那大附近种植橡胶14500多株。

  马来西亚华侨蔡季初(原籍广东揭阳县)于1933年在那大成立蔡惠植橡园。印尼华侨赵彩兴(祖籍广东梅县)于1935年创办兢业家园。澳洲华侨郭文教(祖籍广东三水县)于1935年创办大安垦殖公司。这些公司都种植橡胶。

  总而言之,从光绪三十年侨领胡子春先生同华侨区慕颐、区乾寅、曾汪源、曾金城等奉旨来海南儋县那大创办侨兴有限公司时起,直至海南岛解放,先后有数百名华侨来儋县那大开设公司(共31家),开办采矿、橡胶等行业,种植橡胶园37处。后来由于胶价下跌,国民党金圆券贬值,社会混乱,胶园荒芜,海南解放时保存下来的橡胶母树仅约5万株。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保护华侨和工商业者的正当权益,发动归国华侨继续种植橡胶92000多株,橡胶园113处。华侨们不辞万里,苦心运筹,为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利用海南岛地处热带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叶剑英省长主持下,成立华南农垦总局。从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持海南岛建设垦殖农场,种植和发展橡胶,华侨原来种植的橡胶树从而发挥了作用。1951年儋县着手建设橡胶试验站和橡胶育种站,组织军垦人员、专家学者来到华侨在儋县栽植的橡胶园进行调查研究,采种子育苗以及总结橡胶的种、管、养、割、制的经验,聘请技术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均受到各华侨植胶公司的热情支持。为了提供优质橡胶种子,各公司主动减少割胶次数,增施肥料,加强管养。从1951年起,华南农垦总局先后在儋县建设西联、西庆、西培、西华、新盈、西流、兰洋、八一、红岭、龙山等国有农场。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广大回国华侨、侨眷纷纷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将自己的橡胶园和固定资产折价加入了华侨集体垦殖农场。华南农垦总局先后成立了南辰、侨植、和庆、番加等四个地方国营橡胶农场。到1986年,全县包括国有农场、地方农场和民营种植的橡胶已达到68.7万多亩,为全岛种植橡胶最多和干胶产量最多的县份。

  作者:林芝畅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