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潮州中医药史话

2021-03-08 来源:本网原创稿

张长民

  《三阳志》云:晋代潮州“创郡之初,为户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其时属县有五,等而言之,是一县仅有二百四十户,当时民物固可知己。”隋唐时期的潮州,“大业三年户二千零六十六。天宝元年户四千四百二十,口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五。”迨贞元十七年(801年)《通典》成,“潮阳郡户有一万零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人户的增加,并未发现有医药卫生事业的同步增长。
  《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义安郡是其中一郡,这是有关潮州疾病史的资料。考岭南之有瘴疠,由来已久。《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南击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晋·葛洪《肘后方》已载有治“瘴气”“瘴疟”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载有“岭南青草、黄芒瘴”的《瘴气候》和岭南《山瘴疟候》。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潮州刺史,其《谢上表》称:“州之南境,涨海连天,毒雾瘴气,日夕发作。”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贬潮州司马,其《到恶溪夜泊芦岛》诗,有“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之句。说明唐代的潮州仍是瘴疠之地。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苟印,一名苟斗,取膏滴耳中,令左右耳彻。出潮州。似蛇有四足,大主聋也。”(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二,《本草纲目》卷四十三)这是唐代本草首载的潮州药。
  元和七年(812年)李翱著《何首乌传》,载明州刺史李远传录经验:“何首乌所出,顺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已以出处为上。”(见《证类本草》卷十一,《本草纲目》卷十八)说明唐代潮州何首乌是当时名产药材。
  又《新唐书·地理志》载:“潮州潮阳郡土贡:蕉、鲛革、甲香、蚺蛇胆、龟、石井银、水马。”虽当时贡品用途与入药有所不同,但龟甲入药见《本草经》,蚺蛇胆入药见《名医别录》,鲛革、甲香入药见《唐本草》,水马入药见《本草拾遗》,亦可列为唐代的潮州药。
  唐显庆四年(659年)潮州刺史唐临,是第一位来潮的医史人物。临字本德,长安人,历官刑、兵、吏、度支四部尚书,坐事贬潮州刺史四年,卒于官,年六十。《旧唐书》《新唐书》《潮州府志》有传。其医著《脚气论》一卷,被收入《外台秘要》和日本《医心方》。考《肘后方》云:“脚气之病,先起岭南。”《千金方》云:“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广东通志》
  亦载有唐·李暄《岭南脚气论》一卷。说明晋唐间脚气是岭南的地方病。唐临两临岭南,《脚气论》中,对脚气病因,在《肘后方》《病源》《千金方》风毒致病说之外,提出“暑湿之气郁积于内,毒厉之气吹薄其外”新说;对灸法“灸不过三分”,提出“江南岭南寒气既少,当以二分为准”,已体现出岭南医学的一些特点。其治脚气攻心消肿气方,药用槟榔、生姜、橘皮、吴茱萸、紫苏、木瓜。该方被收入《景岳全书》、日本《复载万安方》《杂病广要》《方剂辞典》和现代《古代验方大全》。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所收民间治脚气第一支药鸡鸣散,即唐临方加桔梗,更广被收入后世方书及近现代《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高校教材《方剂学》,是至今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唐临原书久佚,笔者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辑出,有论12首,方27首,灸法4首,内容包括病因、征候、治法、将息法(养性、导引、按摩、
  劳动、生活饮食宜忌),内服外用方药、灸法,基本保存原貌,是潮州以至岭南唐代医著之仅存于今者。
  宋代的潮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较唐代有明显的变化。据《三阳志》载:“宋朝开宝初(968年)有户三万余。迨元年间,《九域志》元丰三年(1080年)成书,主客户计74082。比岁以来,总税户与疍户言之,以户计者135998,以口计者145732,较之于古,不啻百倍。”同书又载,先后宦于潮者,建府学、县学,修学舍,建书院,市书庋藏,培育人才,修开元寺,重辟西湖,筑潮州城,建广济桥,筑堤防,修道路。谷尝再熟,贩之他州,麦豆菜茹,花果蕉蔗,植木种竹,架屋器用,海鲜美味,物产繁多,可以看出工农商贸的发展。故陈尧佐诗有“鱼盐城郭民熙熙”之句,又有“海滨邹鲁是潮阳”之誉。再如有宋一代登进士榜者百余人,百座宋窑的大量陶瓷海运出口,当时民物之盛可以概见。
  宋代在医事设施和公共卫生方面,据《三阳志》所载,海阳县设有惠民药局,并设有养济院、安养院、安乐庐等孤老贫病的社会医疗福利机构。而且辟广街道,修通水沟,消除积水,改善军营、土牢卫生,减少疾病。又创建铺驿,夹道植树,修建宾馆,配备厨房、浴室,道旁列肆,具膳饮以利行者。
  宋代的潮州中药,据《三阳志》“土产”所载药物有:仙茅、鹿茸、鹿角、紫檀香、海马、黄蜡、紫金藤、斑猫、黄连、半夏、山药、草豆蔻、山羊角、萆麻子、熊胆、荜拨、大蒜。这是见于地志的最早潮州药物名录。《寰宇记》尚载有海桐皮,《郡国志》尚载有五子树。又彭延年诗有“种药是生涯”之句,说明当时已有从事种药者。在嘉祐六年(1061年)官修的《本草图经》中,
  载有《潮州郁金》《潮州乌药》二药图,现保存于《证类本草》中,这是900余年前潮州图上药图之仅存于今者。
  宋代的潮州椠本医书,据《三阳志》“书籍”所载,郡刊书35种,10865板,说明当时潮州的印刷术已很发达。其中有“药方五种:《瘴论》30板,《备急方》30板,《易简方》90板,《治未病方》40板,《痈疽秘方》40板”。这是潮州以至岭南仅存的宋椠本医书目录。亦说明当时已能重视瘴疟、地方病、传染病、急性病、意外伤害、皮肤疮疡和小伤小病的简易防治方法。
  《广东通志》引《粤大记》载:“刘允,字厚中,海阳人。胸臆夷旷,于经史百家,以至天文、地理、医卜诸书,无不皆贯”,这是宋代潮州医史人物的最早记载。刘允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历知程乡、化州、桂州,靖康元年(1126年)卒于家,是潮州八贤之一。《海阳县志》《潮州先贤像传》有传。其医著《刘氏家传方》,由其子刘昉续抄成书,是宋代潮州第一部古佚
  医籍。笔者从刘昉《幼幼新书》中辑出,有论一条,方126首,多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症医方,大多出于刘昉之手,故能反映出刘昉的医疗学术观点和广博的医学素养,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犀角消毒饮子、四倍散、睡惊丹被收入《和剂局方·绍兴续添方》,并广被援引于《普济方》《幼科准绳》《本草纲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国医学大辞典》、日本《药治通义》《方剂辞典》。
  刘昉是潮州宋代著名医史人物,其医学巨著《幼幼新书》,江育仁教授称其“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学专书”。马继兴研究员称其“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影响的儿科著作”,“在中医儿科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刘昉一名旦,字方明,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官至荆湖南路安抚使,直龙图阁。刘昉三帅潭州(今湖南长沙市),镇抚之暇,尤喜方书,每患小儿疾苦,
  世无全书,因取前贤方论,宋世方书,士大夫家藏,以及医家禁方,民间秘诀,兼收并录,编成《幼幼新书》四十卷,分547门,载论1207条,方7633条,灸法204条。绍兴二十年(1150年),书成三十八卷而刘昉以疾不起,漕使楼王寿继摄帅事,续成之。该书广集宋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并保存了宋以前大量儿科佚书和古佚医籍,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该书宋刊本收入《永乐大典》。明人影宋抄本传至日本,藏于枫山秘府,广被援引于《医籍考》《脉学辑要》《救急选方》《医剩》《药治通义》《杂病广要》《方剂辞典》。现有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明·陈履端删刻本,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人影宋抄本的点校本,是潮州以至岭南仅存的宋代儿科名著。
  据《三阳志》《三阳图志》所载:潮州南宋后期,“本州在县主客户,总116745户,总147570口”。元灭宋平潮前后,迭经战乱,数万生灵,或罹锋镝,或被驱掠,或死于盗贼,或转徙他方,廨宇均毁于兵,庙学悉付一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召集流离,稍复为郡,剪荆棘,舁瓦砾,始创官廨,民稍生聚。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潮州路三县一司,民户总户70070户,
  南人68773户,北人154户,录事司总3358户。终元之世,历经飓风海溢,饥荒水灾,动乱频仍,民物之艰可以概见。
  《广东通志》引《万姓统谱》载:“李关,海阳人,早丧父,事母至孝。通《春秋》,余经、诸子皆知其大略。隐居不仕,以教授郡邑子弟,贫者助其笔札。尤精医术,乡人赖之。号北源先生。”是潮州元代唯一见于地志的医史人物。李关,字子羽(一作子翼),为元末处士,著有《北源先生文集》。《潮州府志》《海阳县志》有传,说明“前辈名士,往往能医”。
  据《永乐大典·潮州府》引《图经志》载: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分终数,本府海阳(潮阳、揭阳、程乡)等四县,计60097户,214404口。永乐元年(1403年)人户80691户,人丁男妇284457口”。并置有潮州府惠民药局,医学正科一员。土产药物有贯众、穿山甲、石决明、蓬莪术、甲香等46种。弘治十八年(1505年)官修《本草品汇精要》载有“潮脑”,说明当时已能提取樟脑并外销。
  潮州明代医史人物较著名者为盛端明,字希道,海阳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官至礼尚书,卒年81。《明史》《海阳县志》有传。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贫贱即与药。宦迹南北,30年间,编集《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嘉靖十二年(1533年)摄其近验者为《程斋医抄撮要》五卷刊行。著录于《医藏目录》《潮州志·艺文志》,并传至日本著录于《医籍考》,国内仅存残抄本。其养生著作《玉华子》,有隆庆元年(1567年)刻本。
  郑大忠,字英翰,揭阳人。业儒不第,慕朱丹溪以名儒攻医,乃究心痘科,临证多所全活,愈不受谢,人咸德之。寿84,举乡宾。《揭阳县志》有传。其医著《痘经会成》九卷,刊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该书传至日本著录于《医籍考》,国内仅北大图书馆有藏。是潮州以至岭南现存明代最早的痘疹专著,亦是潮州明代临床医家之见于地志者。
  刘浩,字文直,号敬轩,海阳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官授江西益府良医正(见潮州东津《刘氏族谱》)。是潮州明代唯一任医官。且有文献可证者。
  明代宦潮的医史人物较著名的是江西泰和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万历十年至十四年(1582—1586年)任潮州知府。《广东通志》《潮州府志》有传。其医著《博集稀痘方论》二卷,刊于万历五年(1577年),被收入《痘疹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传至日本著录于《医籍考》。《中医历代名医传》誉为“我国第一部预防医学专书”。
  湖北安陆杨芷,字文植,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惠潮伸威道四年(见《潮州府志》)。其养生著作《淡泊养生说》二卷,《湖北通志》有著录,未见传本。
  江西丰城李材,字孟诚,进士,万历二年(1574年)以岭南佥事领惠潮伸威道三年,屡歼倭寇,卒年79。《明史》《潮州府志》有传。其医著《博济良方》二卷,《南昌府志》有著录,未见传本。
  江苏江都周臣,字在山,嘉靖末年(1564—1566年)任海阳县主簿(见《潮州府志》《海阳县志》)。其养生著作《原生训纂》六卷,《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有现存孤本。
  浙江吴惟贞,天启朝(1621—1627年)任海阳县主簿(见《潮州府志》《海阳县志》)。其医著《药性赋大全》十二卷,《家抄济世良方》七卷,存本仅见日本《医籍考》著录。
  福建晋江李栻,进士,天启四年(1624年)任潮州知府三年(见《潮州府志》)。其医著《伤寒述微》三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有顺治三年(1646年)南益堂刊本。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潮州府户98993,口514785。经过明末清初兵燹,又历经海禁迁界,人民流离失所,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仅有口339805,丁79375,雍正八年(1730年)仍仅有丁76913,可见清初150余年间民物之艰。
  据《潮州府志》载:清代海阳县设有育婴堂、养济院、癞民所二寮,额内癞民128名,额外519名。物产药品有旱莲草、菖蒲、紫苏、麦门冬、葛根等66种,草有铺地锦、虎耳草、仙人草、仙人掌、叶下红等45种,是生草药之首载于地志者。
  清代潮州中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家,通俗医书的出版使中医知识植根于群众中。
  程知,字扶生,海阳人,著有《医经理解》九卷,刊于顺治十年(1653年),《伤寒经注》十三卷,被援引于《医宗金鉴·伤寒论注》《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疫证治例》、日本《伤寒论辑义》、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是潮州研究医经和伤寒名著。
  林俊亮,号介烈,揭阳人,精岐黄术,尤邃痘疹,贫者施诊,窘者赠药,人咸德之。著有《麻疹全书》三卷,现存1936年改编本。
  汪汝麟,字石来,海阳人,著有《证因方论集要》四卷,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现有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庄汝济,号乐清,饶平人,精医,治辄效,贫者不取钱,人咸感其德,卒年逾八十。是《潮州府志》所载的唯一医家。
  朱陈应,惠来人,康熙岁贡,精扁仓术,恒以医药济人。《惠来县志》有传。
  林正华,揭阳人,康熙、雍正间,恒以医药济人,寿七十二。《揭阳县志》有传。
  张炜,字碧亮,普宁人,精青囊术,制方炼药,服者辄验,疫病流行,巡视送药,不取人钱,终年八十六。《普宁县志》有传。
  潮州中医药是以中原医药文化为主体文化。潮州地处广东的极东,交通不便,中原医药文化在潮州的传播,是宋以后的事。清代潮州临床医家的不断涌现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使潮州中医药有了明显的发展。正如邓铁涛所说的:“岭南医学跃然而起乃是清以后的事,近三百年方有较快的发展。”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