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食虫习俗

2021-02-23 来源:本网原创稿

杨星荧

  广东人多有嗜食虫类之习。
  沙虫(沙蚕),形如蚕,色微褐,产潮汕、雷州半岛、电白、水东等濒海地区。不论鲜品、干品,都已成席上之珍。人们多用以熬汤或油炸以下酒,味极甘美。
  禾虫,产水田中,长二寸左右,或绿色,或橙色,虫身两侧密生软足。禾熟季节,潮涨时,水入田中,潮退时,禾虫成群自田中流出,甚至涌入河内, 以箕接之,顷刻盈筐,人争购买。食法:以炖为常见,拌以烧肉、蛋浆、榄角、 粉丝、姜、葱、蒜、盐、酒、胡椒末及香油,置瓦钵中,隔水炖熟,再置钵 炉上,慢火烘至水分干透,味尤鲜美。又有煲法、炒法,及取其浆和以鸡蛋煎食,也是家庭通常食谱。此外,还可以生置坛中,加盐密封贮之,历久不坏, 谓之禾虫酱。馈赠致远,实为佳品。
  蚕蛹(蚕虫),是缫丝后的熟蛹,含蛋白质丰富,其油还有降压作用。顺德、九江等地,喜把蚕蛹烘干,用辣椒加盐炒之,或把烘干的蚕蛹拌盐后炸脆,贮瓶中,可作小食或下酒。现在市场上也常有蚕蛹出售。
  龙虱、桂花蝉,两者都是街头小食。龙虱是体形椭圆而扁的甲壳虫,生池沼及水田中,长寸余,色黑褐,稍带绿光。甲内有翅,能飞,能爬,能潜水,俗称“海陆空”。捕来的龙虱以盐水渍之,熟后,摘头,去甲翅及足,拉出肠脏即可食。据说可以壮腰强身,止夜溺。现在番禺有龙虱补酒,就是用它作主要原料,桂花蝉,是蝉的一种。翅脉绿色,有香气如桂花,故名。雄性者体较小,香气尤烈,味微辣,人多嗜之。食法、药效与龙虱同。坊间有提炼成油者, 以少量入菜肴中,味益隽永。欧洲人亦喜食之。又越南有桂花蝉酒,甚有名。.
  蝉,有色黑而大者,有色暗绿而小者,均可食。人们夜间燃灯火树下,摇树,蝉即坠下,捕之,去翅足,香油炒以下酒,味甚美,今乡间人尤喜食之。
  鸡乸虫(地老虎)和蜂虫,农村人往往嗜之。鸡乸虫是甘蔗、甘薯的害虫,比蚕肥大,色白如雪(成虫为甲壳虫,名金蝇子)。取虫在开水中烫过,摘去尾部黑色部分(粪便),和面粉油炸,含丰富蛋白质,富营养。蜂虫是野蜂巢中的幼虫,挑出生吃,味甘如蜜,尤为儿童所喜。
  禾虾,形似蚱蜢而小,色青绿,产稻田中,触须长如虾,故名。早晚两造收割时捕之,嫩禾秆一束,投禾虾其中,火灭,则肉熟翅焦,食之,鲜美如虾。
  竹虫,是竹笋的害虫。吾粤广宁多竹,故广宁圩市常有竹虫出售。去其甲壳头足,以油炸之,为下酒佳物。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