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民间文学史话

2021-01-12 来源:本网原创稿

陈晓文

  揭阳最早见诸文字的民间文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编纂、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行的《揭阳县志》卷六“杂记”,是揭阳最早见诸文字的民间文学作品。“杂记”收编了唐、宋、明和清初流传邑中的民间故事11则,其中有桃山都孙道者的传说、渔湖塘口娘子坟的传说、蓝田七妇人庙的传说和霖田张法星斗三山国王的传说等。光绪十四年(1888年)编纂的《揭阳县续志·杂记》也收编了民间故事7则,其中有梁克家的传说、郭之奇的传说、郑大进的传说和黄岐山塔的传说等。
  《揭阳县志》称民间故事为杂记,这是因为对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等的称呼,以及把民间文学列为一个学科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事。以前有些书称民间故事为“杂记”,也有和为“杂说”的;古时候称民歌为“风”,如《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古代的民歌。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观点、愿望、道德标准,在解释自然、解释历史、解释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想象,倾注各自的爱憎感情和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才能,创造出口头文学。因为民间故事是靠口头语言流传的,所以它有很大的变异性。当人们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并予以整理刊行的时候,记录整理者就会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喜恶而予以增删而变异。所以《揭阳县志·杂记》所收录的民间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免不了受到一次不同程度的阉割。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要求古人,更不能用现在我们提出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要求古人也应该这样做。《揭阳县志》能够收录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故事,说明了当年的编纂者是有一定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那时收录的民间故事仍流传民间,或为民间文学爱好者重新整理刊行。200多年前这本官办的地方志书,把流行本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最早见诸文字,这对地方民间文学的承传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揭阳民俗学研究先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榕城人林培庐因其在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被邑人誉为揭阳民俗学研究的先驱。他的《揭阳风土记》饮誉民俗学界,浙江知名学者周作人评是书云:“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有之作也。”他的《潮州七贤故事集》由上海天马书店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出版,此集广泛搜集潮州后七贤即林大钦、翁万达、郭之奇、罗万杰、黄奇遇、许国佐、萧端蒙的轶事趣闻,笔端带神秘色彩,故事动人,深受读者欢迎。他先后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集还有《潮州历代名人故事》《李子长活画故事集》《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等。
  林培庐,名植桐,亦称培庵,以字行。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祖籍揭阳县桃山都苏坑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幼随祖父衍居榕城韩祠旗杆巷(今禁城脚学囿内)。父林清源,曾就职于长榕江中学和海康教育局,颇有文名。三叔父林清扬亦有文名。培庐幼而受家庭熏染,后又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6年,文章常载于京津各大报中,颇有文名。毕业后任揭中诸校和韩师教职,并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潮汕,他从揭阳师范学校转到连平县中学任教导主任,因受炸弹震惊,脑颅溢血而逝世,时年仅36岁。林培庐英年早逝,实为揭阳文坛一大憾失。
  林培庐的民俗学成就,还在于他自1930年以后,编辑了许多民俗学研究的专刊。1930年9月他在《岭东国民日报》编“民俗”专刊共98期,此期间又在《潮海新报》编《民俗周刊》共出50期;1931年3月起,编不定期《民声》,此期间曾抵香港编《民侨旬刊》出至8期,同年11月1日他转到绍兴编《民间汇刊》,不久又到天津《庸报》编《民间文艺特刊》出版2期;1932年到山西《大同日报》编《民俗旬刊》共出5期,旋又辗转上海编《国风周刊》共出10期。
  林培庐的赫赫文绩不但对揭阳,而且对整个民俗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时隔60多年以后的1998年2月27日,远在台北市的中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90高龄的娄子匡先生在寄给揭阳作家林英聪先生的信中说:“揭阳对民俗学研究之发扬,由林培庐先生的《民俗周刊》起,请调查林先生之后裔与近来揭阳的继起之人物,以便表扬……”林英聪先生已写成《揭阳民俗学研究先驱林培庐——兼复函台北市娄子匡先生》,载于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刊》和《榕城文史》第4期(本文一些资料即录自此文)。
  揭阳民间文学盛期
  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揭阳人民群众运用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武器,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这一时期大北山和大南山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歌颂我党我军领导人的民间故事《宝病床》《贺总指挥不怕炮弹》等;讽刺国内外反动派腐败无能的民间故事《柴大炮吓走洋枪人》《气昏毛知县》等;还有一大批朗朗上口、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杀尽白匪正放松》《妇女革命歌》《天顶有了北斗星》等。
  20世纪50年代,档案部门和文化部门曾组织到基层采风,搜集到了一批民歌和民间故事。1958年各地掀起大写民歌的热潮。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各地编印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集。如揭阳县档案馆编印了《揭阳民间故事集》,普宁县文艺献礼办公室编印了《普宁民间故事选》,揭阳县民歌工作委员会编印了民歌集《潮歌》共4辑,揭阳县文化馆和揭阳县民歌工作委员会合编《揭阳民歌选》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是揭阳民间文学工作空前活跃和硕果累累的时期。1985年,各县贯彻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开展对流传本地区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全面搜集,并编印几十万字的民间文学3套集成资料本,送省和中央选编和存档。此后,各地相继编印出版了各种民间文学专集,其中有:揭阳县文化馆编印的《揭阳民间故事》共8集;揭西县文联编印的《揭西民间故事》共3集;普宁文化馆编印的《普宁民间故事》和《普宁民俗大观》;惠来文化馆编印的《惠来民间故事集》。此外,还有一批个人编著的民间文学专集,如黄坤池的《惠来古今录》和《惠来风物谈》。黄坤池、沈丽璇的《海角甘泉》,黄国汉的《河婆民间故事》,王云昌的《揭阳故事集》,王云昌、孙淑彦的《潮汕歌谣选注》,徐光华、王巧佳的《潮汕民间故事选》,黄毓坚的《炮台风情录》,黄月哲的《月容夫人传奇》,谢任爽的《揭东古今奇闻录》,倪列水的《倪列水民间故事选》和郭传溪的《郭之奇传说》等。
  本文资料来源:《揭阳县正续志》《揭阳书目叙录》《潮汕文献书目》《揭阳民俗学研究先驱林培庐》等。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