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有幸埋忠骨——记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

2019-11-21 来源:本网原创稿

卜穗文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新一军赴印度、缅甸远征作战,与盟军密切配合作战,多次重创日本侵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写下了光辉篇章。1947年9月,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在广州建成,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纪念的丰碑。
  50年前的往事,现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了。原来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先后侵占了泰国、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尼)、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为截断欧美诸国向中国西南输送战略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从中国昆明到缅甸仰光),日寇于1942年春又向中缅边界发动大规模进攻。为粉碎日军的计划,中国政府于同年3月派出三个军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与盟军协同防卫滇缅公路。1942年夏,日军猛烈南进,远征军连遭失败,一部分撤至印度东北部,于同年10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下辖新22师、新38师及第五军直属队。1944年8月,驻印军中的新30师、新38师、新50师编为新一军,军长为孙立人。
  1943年3月,盟军中国战区决定以驻印军为主力发起缅北反攻作战。在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新一军翻过野人山,进入缅北胡康河谷,先后攻占孟关、克拉班、高鲁阳、八莫、密支那等重镇。1945年1月,经血战收复茫友,与滇西的中国军队会师,使中印公路(从印度列多至八莫,与滇缅公路相衔接,又称史迪威公路)完全打通,完成了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意图。随后,新一军又歼灭了腊戍、猛岩的日军,在乔梅与英军会师,取得了缅北反攻作战的最后胜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中,新一军与日军作战700多次,转战1500多公里,收复失土6万多平方公里,歼敌74000多人,为中国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被盟军誉为“东方的蒙哥马利”。而新一军则有2万多名官兵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的英勇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一军奉命到广州受降,负责解除广州地区日军武装。1945年9月7日,新一军从广西梧州开赴广州。15日,新一军新38师在市内武装游行。12月20日,新一军在广州举行“追悼齐学启副师长暨缅战阵亡官兵大会”。为永远纪念在印、缅作战中牺牲的爱国将士,新一军决定在白云山麓马头岗(今沙河广园西路和濂泉路一带)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由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同年10月5日动工。此地原是长满野草的荒地,最初由600名日军战俘除草填土,意为“以敌汗报流血,聊慰忠魂”建筑费用为7000万元。
  1947年6月,公墓在新一军驻广州两周年纪念日落成。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公祭阵亡将士。原新一军军长、新任陆军副总司令孙立人、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省府主席罗卓英及各界人士、烈士家属数千人出席。典礼由张发奎主持,并为公墓揭幕。罗卓英在致词中指出:“本人代表广东全省民众对新一军在广州建筑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表示谢意,我们愿永远地爱护这光荣史迹,并且以同胞情感以后死者身份向烈士们致无上的哀思。愿他们的灵魂永生,国家的河山永固。”随后,孙立人神情激动地说:“广州是革命策源地,马头岗附近有七十二烈士、廖仲恺、朱执信诸位先烈的墓园。广州是侵略者的屈服地,选择广州来建筑阵亡将士公墓是最有意义的事”。特别有趣的是,三头被新一军从日军手上俘虏的大象被特地带到公墓前,在哀乐声中,大象似有所感,吼叫数声,令在场的人肃然起敬。典礼从上午12时开始,至下午2时结束。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面积100多亩,由墓门、纪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墓门是一座横排3门的牌坊,“陆军新编第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的门额为蒋介石题写;两侧门柱上的“顶天立地”“震古烁今”,也是蒋介石的题词。题词下屹立着两座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
  从牌坊进去,经过一条小桥,建有两座纪功亭。两亭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亭正面悬挂蒋介石题写的“勋留炎徼”匾;背面是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
  规模巨大的纪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形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开有一门进入塔内。塔门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底座顶端安置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铜鹰,重逾千斤,是用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完的空炮弹壳熔化铸成的。鹰为该军军徽。底座左、右、后三面墙上镌刻着2万多名新一军阵亡官兵的英名。底座四角竖有四条尖顶石柱,直指云天。
  由于世事变迁,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状已有改变。牌坊门仅存遗迹,纪念塔旁建起大楼,只有一座纪功亭仍能保持原貌。
  1990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逝世,临终时遗言将其遗骨埋于广州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旁。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人民自由来往,孙将军的遗愿早日实现。

 

  来源:《岭南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