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待问——明代户部尚书

2021-03-31 来源:本网原创稿

  李待问(1582—1642年),字葵儒,号献衷。先辈在元代初年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至南海县佛山镇栅下(现禅城区祖庙街道)。李待问是遗腹子,父亲李畅曾为嘉禾县官,其母陈氏出身婢女,陈氏生下李待问后,仍然时常受到李家嫡室虐待,只好携待问离开李家,迁居佛山突岐铺突岐里附近高巷内,替人缝补衣服维持生计。李待问到了入学年龄,无钱读书,其母稍通文墨,亲自启蒙教育。他天资聪明,又很好学,被人称为神童。金鱼塘陈氏祠塾师陈某让他免费入塾读书。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文才长进,童试成绩优异。
  李待问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广东乡试举人,第二年连捷甲辰科进士,给假归娶。初授福建连城县知县。到任后,减免了地方苛捐杂税500余缗,平息了乡间累年积讼。以后,调任福建沙县知县。沙县居民多逃亡在外,土地荒芜,李待问出身穷苦,对百姓疾苦更为了解,很有怜悯之心。他在路上见到“流民累累,鹄形犊裾,惨不可视,愧囊羞涩,莫克怜之”,因赋诗以表心意,在诗中写道:“囊金有限当谁饱,瑾骨无归只自呼!四壁不堪残夜照,三
  征那得并春租。”到任后,设法招徕流民,恢复农耕。以后调任晋江,免去杂饷千两,减轻百姓负担。他倡导良好民风,请示朝廷让当地先贤罗仲素、李愿中从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科考,晋江成绩喜人,人才脱颖而出。连城、沙县、晋江三县的民众对他很感激,为他立生祠以祀。
  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起,李待问擢礼部主事,调吏部,任文选郎中。文选清吏司掌握官吏班秩迁除,平均铨法,责任重大。当时宦官擅权,滥选官吏。李待问核实情况,拒绝发文,不避权要,并参劾魏忠贤干预吏部诠选官员。因此得罪当权宦官,被迁调奉常,专司祭祀礼乐。不久,因母丧回乡守制。服满,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魏忠贤此时气焰正盛,在江南的苏州、南京等地到处为自己建生祠歌功颂德。甚至把生祠建到明孝陵大道旁,到南京谒陵的官员,守祠太监都要他们先拜祀魏祠。李待问到了南京谒陵完毕,立即驱车赴任,对魏氏生祠不屑一顾。这事令魏忠贤怀恨在心。松、徽等郡奏请为魏忠贤建生祠,李待问将其驳回,严肃地说:“名节安得弃置若此!”后来,魏忠贤借黄山民变等事,罗织罪名陷害他,李待问托病辞职。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下诏起用李待问为户部侍郎,总督漕运。他到任之后,定出规章,大力整顿,亲自入淮督发,比往年要早数月完成漕运任务,因而受到阁臣称赞和皇帝嘉奖。他在任上尽心尽职,举凡修河堤,塞崩决,赈灾筑坝,灭蝗防潦,减免辽饷,取消穷县税赋,催征课税,犒劳军队,制造枪炮,都悉心处理。任期满,擢户部尚书,仍负责漕务。皇帝召见他咨询,多所筹策,因而对他十分敬重,赐以银两。召见时让他坐着答问。李待问为大明王朝筹军饷,心血枯竭,得了痿病不能行走。皇上派太医为他诊视,但病情未减。他告病辞职28次才得到批准,在回家途中,他亲手书写奏疏,请求免除练饷。但却未能采纳其意见。回家未及一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病逝,终年60岁。赠宫保衔,谥忠定,赐祭葬。奉祀乡贤祠。子象蒙,国子监博士;象家,内阁中书;象颐,历兵部司务。孙锡质,康熙甲子(1684年)科举人;曾孙绍祖,康熙丙子(1696年)科经魁,官江西永新知县。
  李待问对家乡佛山的地方公益事业十分关心。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与兄李好问捐款修建祖庙门楼,至今仍留下祖庙大庙门口木联一对。捐资筹建“省佛第一桥”通福桥(又称五眼桥)。天启六年(1626年),与兄李徵问捐款重修通济桥并建亭;崇祯七年(1634年)捐资重修佛山往省城的大路;崇祯十四年(1641年)捐修祖庙和照壁;崇祯十五年(1642年)捐修佛山文昌书院。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广州城郊赤岗倡建文风塔,工程未半,因费用告绌而停顿,天启年间,李待问捐款续建而使赤岗塔完工。此塔如今仍屹立于广州海珠区,后以塔为主景兴建赤岗公园,成为一处游览胜景。

  李待问工书画,善诗文。著有《史涉》《典铨》《抚吴疏稿》《抚漕疏稿》《松柏轩诗文集》等。
  来源:《禅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