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思想史上第一人——禅宗南派创始人惠能

2019-01-15 来源:本网原创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一首偈颂。它不仅使惠能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僧徒一跃而成为禅宗第六代衣钵继承人,且使他作为一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名扬千古。在中国思想史上惠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推他为广东思想史上第一人并非言过其实。
  惠能,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人,原籍河北范阳,(父卢行瑫于唐初被贬新州,落籍夏卢村),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三岁失怙,母子孤寡,生活困窘,长大后上山砍柴,“鬻薪养母”①。后因闻经有省,遂萌脱俗之念,于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到湖北东禅寺参礼禅宗五弘忍,并留下当个“破柴踏碓”的杂役②,时年二十四岁。后来五祖欲觅嗣法人,命门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③五祖的上座弟子神秀,呈心所悟,书于南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惠能不识字,闻知后,针对神秀的偈颂亦请人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的空无观远比神秀彻底,于是便得到五祖的信任,深夜三更为惠能密授《金刚经》和衣钵。
  惠能得法嗣后携衣钵南遁,十五年后(即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剃度出家,翌年北上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宏扬禅宗顿教佛法,史称禅宗南派。惠能在曹溪前后三十多年,禅宗南派宗风大震,惠能声誉日隆。唐武则天和唐中宗先后召惠能入京,均托辞未去,因此武后、中宗便各购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给惠能(据说南华寺尚存有明代复制的磨衲袈裟一件)。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返归新州国恩寺(系惠能故居址,后建寺并由唐中宗赐额)圆寂,享年七十六岁。
  惠能示寂后,历代统治者及文人骚客不断给子殊荣。唐肃宗迎六祖衣钵入京供奉;唐宪宗谥惠能“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为“太平兴国之塔”;宋仁宗迎惠能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奉,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溢“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此外唐代诗人、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惠能撰写碑铭④。
  当然,历代统治者及封建文人对惠能的崇奉原因殊多,但首先是与惠能创立的禅宗南派禅学宗教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分不开的。
  惠能的禅学思想源于公元五世纪菩提达摩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禅宗。“禅”是天竺语“Dhyana”一词的音译,意为“静虑”或“思维修”,是印度佛教徒修养的六个重要途径之一。把“禅”作为成佛的理论核心,并发展为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宗派则从惠能开始。惠能的禅学思想在世界观上与其它佛教宗派一般无二,都是唯心主义的,其显著特色在于:(一)佛学认识论上的创新。惠能认为认识真如本体(即佛的境界),惟靠自我彻见心性的“顿悟”,因为真如本体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然通过神秘的内心反省,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一下子豁然明白,“一悟即至佛地”⑤,不能靠“渐悟”。禅宗南北派的分歧就在于南宗主张“顿悟”,北宗坚持传统禅的“渐悟说”。(二)佛性论的新主张。惠能提出“即心即佛”⑥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命题,认为人人心中有佛性,“愚人智人佛性无差别”。⑦(三)简化宗教教义及仪式。惠能认为“道由心悟,其在坐也?”认为旧的禅定方法“住心观净,是病非禅,……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俱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⑧主张不要念佛、坐禅甚至不必出家,只要随时随地修行用功,即可顿悟成佛。(四)禅学的中国化。在谈到禅的修行方法时,惠能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亲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⑨这不正是孔孟的忠、孝、仁、义?此外,在惠能的禅学体系里,也有不少老庄及魏晋玄学思想。
  惠能的禅学思想后由其嗣法弟子大力宏扬,风靡全国,远播海外,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由印度佛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津梁,也成为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影响最大的中国佛教宗派。

  注:
  ①范文澜《唐代佛教》67页,人民出版社七九年四月
  ②③《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
  ④《六祖坛经笺注》(丁福宝本)“历朝学奉事迹”
  ⑤《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⑥《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
  ⑦《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顿渐品》
  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

 

  来源:《广东史志》,广东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