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开平是著名的侨乡,开平话中可以发现英语的影子,例如把拐杖讲作“市的”。开平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区,相比广州话有其特有的词汇,例如,“阿人”意为“奶奶”,“地徐”意为“知道”,“恁”的意思是“那”。
“无意不可表,无事不可唱”的开平民歌表演形式多样,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华侨的出现,民间创作出具有侨乡特色的民歌《十二月思夫歌》等,一些民歌也流传海外。
开平民歌传承人张巨山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开平民歌的歌词属于四邑方言,故四邑的华侨都能听懂开平民歌,使华侨不忘乡音,留住乡愁。”
“市的”意为“拐杖”,英文为stick
在广东西南部,通行着一种与广州话有较大区别的四邑方言,在岭南方言中独具特色。
“四邑”原指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级市,“四邑方言”则以四地方言为典型代表,但并不完全重合。其中,开平话内部可以分为赤坎片、城内片、水月片、龙马片。
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甘于恩曾在《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一书中介绍,从有无边擦音特征来看,四邑话可以大致分为台山、开平的四邑话为一块,新会、恩平的四邑话为一块。
长期研究开平话、台山话的学者邓钧也告诉南都记者,开平话和台山话基本相通,虽存在差异,但不影响交流。
今年91岁的邓钧来自广东江门,开平话是他的母语,但自小又听着母亲的台山话长大,两门方言早已融入他的生活。
他笑着向南都记者描述道,曾经在开平的一个酒楼里,各地人同处一室,你说台山话,他说开平话,却讨论地热火朝天,彼此之间沟通十分顺畅。
同为侨乡,两地方言相近的词汇特点,也许可以从一些外来词中初窥端倪。邓钧介绍,一些开平话就有引入外来词的特点,例如,“市担”意为“邮票(stamp)”,“市的”意为“拐杖(stick) ”
目前,邓钧编著了《开平方言》《开平方言新编》和《开平赤坎江南音字典》等书,他告诉南都记者,研究开平方言的初衷,其实是推广普通话。
他向南都记者分享了研究开平方言的契机,“念中学时,我还不会说普通话,收音机里讲普通话我听不懂,镇上公开放映的电影也是听不懂的普通话。”于是,邓钧开始学习、研究普通话。学习过程中,他常将开平话与普通话做对比,又受从小接触的多种语言环境影响,渐渐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并希望通过研究对比开平方言与普通话,让家乡人会讲普通话。
华侨也用开平话交流
开平也有着“华侨之乡”的美誉,据了解,至2009年底,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75万人,分布在世界上68个国家和地区。
邓钧告诉南都记者,在美国和加拿大有老华侨仍然使用开平话。
相较于普通话、广州话,开平话也颇具特点。南都记者注意到,《开平县志》中记录了以赤坎话为方言代表点的开平方言。其中,开平话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却和广州话大部分相同,但发音有别。例如,开平话将普通话中“献血”称为“捐血”,“堵车”称为“塞车”。
同时,相比广州话,开平方言也有特有的词汇。例如,“阿人”意为“奶奶”,“地徐”意为“知道”,“恁”的意思是“那”。
开平话中也保留一些古汉语词语,邓钧介绍,开平话中“走”即是“跑”,“该个”意为“这个”,“旧时”表示“从前”,“返来”代表“回来”。
以开平话为载体的口语文学也十分丰富,其中富有稚气的童谣历史源远,或反应民间生活,或是用于作游戏、帮助记忆等。童谣曾在儿童口头流传,不用乐器伴奏也自有韵律。
《婆梳梳》中唱道:“婆梳梳,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畀箩搏米煮,畀箩搏柴烧,厅底角还有箩。”
“无事不可唱”的开平民歌
用开平话传唱当地民歌,更为方言传承增添了一抹活力。劳动歌、情歌、生活歌各式各样的民歌源于开平人的生活,融入开平乡音,有着别样的韵律。
77岁的张巨山是地道的开平人,也是开平民歌的传承人。在他记忆中,母亲曾是乡间唱木鱼、女嫁歌和哭丧歌的能手,年少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初识开平民歌的魅力。读初中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写唱小卖鸡、夹房歌。
张巨山告诉南都记者,从旋律形态唱法特点来分,开平民歌就分为卖鸡调(含小卖鸡、大卖鸡和新腔卖鸡调)、夹房歌、木鱼、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莲花板、女嫁歌、哭丧歌、童谣等10多个歌种。
经典的卖鸡调《懒婆娘》中唱道:“佢一世做人冇想象,日日瞓到日上三竿见太阳,头唔梳时脸洗唔净,眼屎好似芝麻酱,白衫着成黑衫样,行埋臭酸姜,佢一个月来唔使指以冲次凉。”歌中描述过去有一个生性懒惰的农村妇女,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勤俭持家。
情歌《情郎爱妹妹爱郎》寄托着男女相思之情:“新娘兰花样,花容确系靓,唇红齿白身壮强,伶俐聪明人赞赏,非凡相,美如天仙样,难怪新郎魂梦想,难怪新郎想断肠。”
“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接地气。”张巨山说,开平民歌用当地方言编成歌词,歌词一定要以当地方言的声韵来押韵,要押开平话声调。“这样唱起来才顺口、好听。各类歌种对押韵的要求不一样,有些每句末字要押韵,有些可逢双句押韵。”
“无意不可表,无事不可唱”的开平民歌表演形式多样,从田间街头,到大小舞台,都有一席之地。2013年,开平民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能编词曲又会唱,多年间,传承人张巨山致力于开平民歌的研究、创作、传承工作。他介绍,至今,他共创作了新开平民歌作品一千多篇,已举办民歌写唱培训班并到中小学讲座共20多期,培训学员近3000人次。
通过当地的挖掘推广,开平民歌也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张巨山告诉南都记者,开平市目前共有50多个民间乐社,每个乐社都有多名民歌手,城乡各地也有很多人会唱开平民歌。一些中小学建起了开平民歌传承基地,有的小学数千名学生都会演唱普通民歌。
《开平县志》记载,随着华侨的出现,民间创作出具有侨乡特色的民歌《十二月思夫歌》等,一些民歌也流传海外。
“开平民歌的歌词属于四邑方言,故四邑的华侨都能听懂开平民歌,使华侨不忘乡音,留住乡愁。”张巨山说。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