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容”归故里:“容庚与东莞”系列活动将于8月5日启动

2021-08-11 来源:南方+

  一代学术大家容庚将“回到”家乡东莞。羊城晚报记者获悉,“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将于8月5日在东莞启动。

  系列活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将推出6个主题展览、4场专题讲座,以东莞为切入点,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传承弘扬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与高尚的为人品格。

  活动将持续至11月5日。


  出自岭南文化世家

  容庚,原名肇庚,字希白,号容斋、颂斋,广东东莞人,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一生致力于学术,尤精于金石之学,对书画、碑帖均有涉猎,编撰专著30余种、论文90余篇。成就卓著,嘉惠学林,晚年将收藏的青铜器、书画、碑帖、文献等无私捐赠国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悉,本次同期开展的主题系列展览将从不同角度,呈现容庚先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与其故乡——广东东莞的密切联系。容庚幼承家学,攻篆刻、精通古文字,于东莞中学毕业后,潜心研究金文,费六年苦功完成《金文编》初稿。

  8月5日起,主题展览“容庚与东莞”“容庚生平展”将分别在岭南美术馆、容庚故居(旨亭街8巷2、4、6号)展出。

近代以来,以容庚、邓尔雅为代表的文化世家是东莞乃至广东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脉络谱系。在邓尔雅故居(东莞中学北区),将展出“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特展。值得一提的是,篆刻,是容庚学术的缘起。

  在舅父邓尔雅(岭南篆刻名家)的指导与鼓励下,1921年容庚与其弟容肇祖辑成《东莞印人传》,对研究广东篆刻有开山之功。容庚治印得邓尔雅亲授,效法秦汉,刀法娴熟,印作淳正古雅,气度雍容。除自己镌刻外,亦喜藏名家印章,与印坛时贤交往切磋,在民国印学界被公认有一席之地。

  金石学、考古学一代宗师

  岭南美术馆还将重点推出“方寸精镌鉴古今 ——《颂斋藏印》艺术展”“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两大展览,呈现容庚先生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

  1922年容庚北上求学,凭《金文编》稿本,获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赞赏,并向时任北大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的马衡引荐,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

  入读北大国学门后,容庚得王国维、沈兼士等名师指导,继续修订《金文编》,1925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印行出版。《金文编》是继《说文古籀补》之后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有新突破的第一部金文字典,成就了容庚在金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1926年容庚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编入古铜器鉴定小组,成为最年轻的鉴定委员,其研究领域逐渐由古文字扩展至古器物。

  他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先后编成《武英殿彝器图录》《宝蕴楼彝器图录》等著作,并完成了一部考古学力作《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对中国青铜器作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划时代著作”。

战国昜兒鼎全形拓片(周希丁拓,容庚、商承祚跋)

  本次展览的昜兒鼎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西清古鉴》。1928年4月,容庚于北京琉璃厂尊古斋购得昜兒鼎、三羊镜、得志小玺三件器物,为其青铜器收藏之始。

  1934年9月,容庚、容肇祖、商承祚、董作宾、张荫麟、郑师许等人发起成立“考古学社”,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家社团,对促进中国金石学、考古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终生奉行“文物乃国家之公器”

  容庚以学治藏、以藏益学,其搜罗宏富,收藏古籍善本1万余册、历代书画1200余件,青铜器近200件,甲骨、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其中,他对所藏所见历代丛帖进行考证研究,编成《丛帖目》,该书资料宏富、考证精审、编次明细,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

  东莞可园博物馆将推出“‘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其中《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两本著作和4张证书。前者和1927年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论文审查证书(《金文编》作为容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得到一致认可,并取得优良成绩)等,从某个侧面见证了容庚的两大学术高峰——古文字研究和青铜器研究。

  而展品中的2张捐赠证书,则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容庚无私的爱国情怀。其中,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褒奖状,见证了当年容庚将20件商周至元代的青铜器捐与国家;广州市文物管理处颁发的奖状的背后故事是,1956至1980年间,容庚先后将1007件(套)书画捐与广州市美术馆。

  容庚收藏并非为一己私利,多年来倾尽家财保存大量国宝,他认为“文物乃国家之公器”,晚年将其重要珍藏悉数捐赠国家,泽被后世。“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拳拳之心、谆谆厚德,令人景仰。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