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遇上文艺范!这条900年岭南古村的“幸福密码”是……

2021-08-11 来源:南方+

已蝉联多届“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广州

近日再次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广州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不仅仅是靠经济高质量发展、兜牢民生保障,

城市文脉传承,是幸福广州的灵魂。





  广州目前共有26片历史文化街区,荔湾区是拥有历史文化街区最多(14片)的一个区。近年来,荔湾区在创新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升上,形成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泮塘五约部分)两个典型案例,成为荔湾加快推动老城市新活力的两张名片。



  其中,位于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的泮塘五约,在保留大量原住民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拆的做法,延续街区居民生活场景,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历史街区人居环境品质;同时,通过提炼地区文化特色价值,分区注入匹配的新功能业态,实现地区功能修补;结合本土特色,引入优质商户,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融共生的多元业态环境。如今,泮塘已成为一个烟火气、文艺范兼具的活力街区。

  全局扫描:历史文化保护

  始终放在城市更新第一位

  7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至此,全省已公布三批共104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包括了广州的沙面、北京路、恩宁路、长洲岛等26片著名街区。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效逐步显效,广州市继续在长效机制和法律法规上,让保护工作得到持续开展和完善。根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7月7日发布的《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及“历史文化保护”的条数有7条、次数有8次之多。在历年的广州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都始终被放在第一位。

  广州作为历史名城和千年商都,城市更新中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守护城市历史文化,让城市留下了乡愁民心,焕发出更迷人的大都市魅力。

  案例剖析:“烂融融”的家门口

  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

  广州人对泮塘并不陌生,扒龙船、北帝诞、泮塘五秀等泮塘风物一直广为人知。大榕树、麻石街、筒瓦屋、青砖墙……走进泮塘五约,仍能感受到900多年岭南水乡的市井风情。但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人们时不时会遇见一些特色小店,在这里收获一份新奇悠闲的文艺体验。



  在泮塘五约生活了73年的暨图赞未曾想过,两三年前还“烂融融”的家门口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暨伯说,前些年,街区卫生差,大风天气出门,他路过危房都得留个心眼。“我们暨姓世代居住在泮塘,对这里的感情很深,从未想过搬走。”暨伯的这句话,代表了不少原住民的心声。



  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发布《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宣布对泮塘五约进行两期微改造,泮塘五约迎来转机。一期于2017年2月12日启动,2018年完工;二期于2018年4月23日启动,2019年完工。与永庆坊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的模式不同,泮塘五约微改造是首个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岭南古村改造项目,荔湾区住建局为建设单位,建成后由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活化运营。

  传统与现代业态共生

  改造涉及五约范围内征收后空置的165栋国有房屋,约占五约现有房屋的一半,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通过导入文化产业,将它们活化利用起来。



  考虑到地处居民生活区,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注重引入偏安静的文化业态,通过高门槛和清退机制对业态品质实施严格把控。为了保证业态的多元,该部门按照传统文化业态、现代文化业态、复合型业态4:3:3的比例,分批、分类吸引众多艺术家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室、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空间进驻。截至目前,街区已引入商户约50家,物业活化利用率超过85%。



  如今,位于五约直街的著名北派书画艺术家李长松、国家一级词曲作家吴颂今等名家工作室成为街区业态品牌标杆;茶艺香道、醒狮武术、古物鉴赏、古琴汉服等业态深受传统文化爱好者欢迎;livehouse、绿植休闲、摄影设计、文创集市、独立书店等业态则为街区注入时尚新活力。



  “希望通过这些活化,倒逼社区生活环境升级和文化氛围提升,把这里打造成岭南古村新文化部落。”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在泮塘五约的主干道五约直街,这是传统业态的集中分布区。记者发现,几乎每一家店门口都有精心布置:盆栽、鱼池、顺墙垂下的藤蔓,小店门口皆是风景。齐雅集是第二批入驻五约的工坊,门口半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布置了绿萝、蔷薇、绣球花,店里则是琳琅满目的银器、古玩。主理人齐峰是位瓷器修补匠人,能把瓷器的缺损、裂痕通过锔瓷、金缮等工艺修复、美化。一位来自越秀区的退休女士来取修好的汝窑瓷杯时说:“自从知道这家工坊,都已经找他修了七八样瓷器,有这样的地方特别好。”





  五约外街一带则是年轻业态的集聚区。1200bookshop入驻泮塘半年多,“我们这里既是一家书店,也是一间青旅。”店长志豪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关后生,微改造能保留儿时记忆,也是年轻人乐于看到的。

  五约外街上,一家明黄色的小店格外抢眼,橱窗内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室内“集市”,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手工艺人的作品。小店主理人之一小芸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她和伙伴来这里考察时发现,“年轻业态多,传统美食多。”她说。

  新旧“村民”共融

  泮塘五约在册村(居)民约600人,外来人员约300人左右,民居和可供活化的物业各占一半。老街区来了新邻居,一开始,泮塘五约的原住民多少有些戒备。如何做好入驻者与原住民的共融,成为引入业态后,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着重考虑的问题。



  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过于商业、喧嚣的业态引入,在源头上减少了可能产生的矛盾,同时,他们也充分认识到,原住民才是打造泮塘五约广式生活体验区的灵魂角色,必须予以充分尊重。“我们会给入驻者一些建议,比如,装修的时候,建议他们带着小礼品上门拜访;平时相处时,希望这些匠人、艺术家,能把他们爱生活、懂生活的心态传递给村(居)民。”她表示。



  就这样,戒备慢慢在入驻者与原住民中瓦解,善意与尊重推动人与人的破冰。对此,齐峰深有体会。“我在店里放了几盆水培凉薯,村里一些老人看到后很好奇。然后,从我这‘开枝散叶’,现在好多街坊家里都有水培凉薯。”齐峰说。他的工坊对面是一间仓库,原本邻居在仓库门口乱堆了两扇生锈的铁门。“看到我在门前造出了漂亮的园林小景,他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把铁门抬走,还搬出一个石盆,让我也帮他种点绿植、美化一下。”齐峰说。



  此外,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把他们“拢”在一起。今年春节,泮塘五约首次联合居民群众、商户资源举办“云上西关 秀美泮塘”线上迎春联欢会。今年农历三月三,老一辈记忆中的“长约宴”时隔多年在五约直街再现,进驻的艺术家、匠人、非遗传承人、原住民、市民游客欢聚一堂,让不少村(居)民感慨“好多年没有这么开心过!”如今,入驻街区的大多数商户都自诩为“村民”,他们与原住村民共融共生,共同为街区的发展添砖加瓦、注入活力。

  改革者说:营造深度文化体验,

  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愁”

  从各地来看,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有很多形态,有的突出旅游,有的侧重商业,泮塘五约的活化方向必须慎重考虑。

  荔湾区文旅融合中心主任杨伟介绍,启动泮塘五约活化提升项目前,他们项目组用了两年时间做调研。考虑到这里有较多原住民,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他们希望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后,能够成为广式慢生活体验区,当然,也要为老街区带来新活力。“什么能够吸引年轻人回来?一定是美的、舒适的事物。”她表示。因此,过度商业化的业态被项目组排除在外。“出门见生活,入门品艺术”成为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始终贯彻的一个理念。



  在业态的引入上,该项目组设置了较高门槛和清退机制,会严格考核入驻者的能力、声誉、影响力,并提供一定的租金优惠力度,同时,秉承“环保轻餐、小众多元、个性差异、集锦荟萃”的原则,保证业态的多元。项目组还会对入驻者的店面形象进行整体把关,把控商户装饰门窗、广告牌等要素与街区风格定位保持一致,并鼓励一店一特色、一店一格局。所以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更生活化的空间,却都有着古朴、文雅、清新的风格。



  历史街区承载了人们的城市记忆,杨伟认为,在活化提升过程中,营造深度文化体验,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愁”。因此,在管理服务上,他们要求入驻者保证一周六天、每天八小时对外开放,把这里打造成工匠、艺术家等生活、创作、展示的地方,能为参观者提供参观、学习等深度文化体验。

  来源:广州荔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