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佐辉:推动岭南音乐守正创新 要重视“本来”融合“外来”探索“未来”

2022-10-28 来源:本网

  南方网讯(记者/吴明宇 通讯员/黄智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声载体,岭南音乐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飞越五岭,远渡重洋,在全国乃至海外广为传播。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如何做好岭南音乐采集、抢救、传承、保护等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近日,南方网、文史广东网记者就“岭南音乐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专访了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广东民族乐团原团长陈佐辉。

  三大乐种各领风骚

  人才辈出助力传承发展

  五岭之南,钟灵毓秀,岭南音乐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当今情态万千、风格各异的岭南民间乐种。其最具代表性的广府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客家汉乐)三大民间乐种。“岭南音乐经典曲目丰富繁多,数不胜数,仅就‘粤潮汉’岭南三大乐种而言,就有上千首之多。如:广府音乐《步步高》《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潮州音乐《寒鸦戏水》《狮子戏球》《浪淘沙》,广东汉乐的《出水莲》《怀古》等等。”谈及岭南地方民间三大乐种区别,陈佐辉表示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分别植根于三大方言地区的深厚土壤之中,其音乐语言、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广东音乐多以写景抒怀,精巧灵动,轻松欢愉的曲风著称;广东汉乐(客家音乐)素有中州古调、中原遗响之美誉,曲风典雅大气,古朴流畅;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演奏形式多样,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活化石”之美誉,曲风多以悠扬儒雅,音韵合和之美感。

  与此同时,岭南民间音乐人才辈出,民间私伙局、乐社、乡村社团、民间音乐非遗传承基地和群体层出不穷,这一庞大的队伍,通过乡社演艺活动、社团演绎和口传心授等传习方式,很大程度上保留并传习着传统岭南民间乐种的原貌,为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筑起一道“壁垒”,也为岭南音乐的守正传承和保护方面提供了“博物馆陈列式”的雄厚岭南传统民间音乐资源。陈佐辉介绍,在上个世纪前中期,产生了吕文成、丘鹤寿、何氏三杰等一大批广东音乐名家,他们所创作、演奏的作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广府文化特征,民俗情趣深入人心,曲式解构短小精干便于记忆,旋律琅琅上口,凸显了当时民间音乐活动的蓬勃,也有力推动了岭南音乐的发展。

  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重视“本来”融合“外来”探索“未来”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岭南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守正与创新之间平衡?如何得到大众认可?这是陈佐辉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岭南音乐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形态:一是充分发挥岭南音乐文化“兼收并蓄、豁达包容、以变求新、以变求美”的特质,以岭南地方民间的音乐元素或传统乐曲作为改编、整理、创作母体,对音乐元素和母体进行解析、重构,通过注入音响色彩、和声织体、节奏韵律等等多种创作技法,达到“以变求新、以变求美”,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创新性转化的创作路径和艺术实践,使岭南音乐在既能保留了传统音乐特质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岭南音乐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审美。二是国内音乐理论家、专业作曲家们深入岭南热土,进行田野采风、古音记录、元素搜集,通过对岭南文化和民间音乐深入了解、学习、研究和吸收,创新性转化音乐表现形式,创造性发展音乐思想内涵,运用多样化音乐创作手段和走在世界音乐创作前沿的现代技法,原创性地打造出具有岭南音乐风格的时代旋律。这两种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既能达到时代价值要求,又能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兼顾了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以开阔的胸怀去拥抱多元文化,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样有利于岭南音乐的融合发展,走向强大。”陈佐辉认为,在岭南音乐在探索求新的道路上,应该注意重视音乐传统的“本来”,互鉴融合“外来”,大胆探索“未来”,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岭南音乐创新发展。

  陈佐辉表示,作为身在岭南大地的音乐工作者,既要懂得敬畏岭南音乐的历史传统,更要深入学习、研究、吸纳岭南传统音乐精华,不断增强岭南音乐自身的文化自信,在艺术创作中,注入新时代岭南人文精神和中华文化审美,创新性转化音乐表现形式,创造性发掘音乐时代内涵,运用多样化的音乐创作手段和前沿的现代技法,展示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践成果,秉持守正创新的新理念,创作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韵的时代旋律,才能更好地推动岭南音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