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形塑当代中国人的个性与欢乐

2022-06-30 来源:本网

  【走进工作室】

  黄永玉与石磨坊

  雕塑家许鸿飞的工作名号“石磨坊”,与一个石磨样式的茶桌有关。取这个名字的是许鸿飞的忘年交——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


许鸿飞在创作《西岛女民兵》


  “2001年,黄永玉先生来到我这个尚未命名的工作室,看到这个茶桌,就替我取了‘石磨坊’这个室名。”许鸿飞说。茶桌周围,方方正正地摆放着四条齐高的长形木凳,客人们就围坐在这里喝茶聊天。

  他继续介绍:“石磨茶桌是我1995年做的,除了喝茶,它真的还可以当石磨,只是从来没有使用过。因为我主要是用来喝茶,所以把磨盘的边缘做得比普通的磨盘更宽一些,刚好可以放下一个茶杯。”茶桌正上方,是黄永玉先生亲笔题写的“石磨坊”三字。



  在石磨坊,几乎每天都有客人前来拜访。在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这一段时间,前前后后就来了四批客人。许鸿飞说,起初的“石磨坊”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位于旁边一处平房建筑,因为租期原因,2017年他将“石磨坊”工作室搬到了这里,石磨茶桌也一起搬了过来。


工作室二楼的石磨茶桌


  许鸿飞对这个茶桌有着独特的感情,有几次外出展览时,他甚至还把石磨打包,一起运到展场。“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时,我就把它带了过去,在北京也可以喝茶聊天!后来到国家大剧院办展览,主办方主动提出让我把石磨带过去,他们想在展览现场还原我工作室的场景。”他说。

  现在的石磨坊,比以前的工作室空间更加宽敞,负一楼的地下室是他雕塑创作空间,上面三层则是作品的陈列空间。许鸿飞每天上午来到这里,一般到晚上11时过才收拾回家。除了外出办展,他几乎所有时间都消磨在工作室里,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带“肥女”成为六国“荣誉市民”

  “肥女”系列雕塑作品是许鸿飞的代表作。在石磨坊,随处可见她们的身影:有作品《技惊四座》里用单手撑起整个身体,顶技动作酷炫无比的肥女;有《天使之吻》中双脚腾空,以跪姿状与伴侣亲吻的肥女;还有骑自行车的、赶鹅的、喂猪的肥女……


许鸿飞在工作中


  如今,“肥女”已经成为许鸿飞的个人符号,与他如影随形。除了让“肥女”出现在她的诞生地广州的各种场景中,许鸿飞还将目光看向了更远的海外。近年来,如何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他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事。

  2013年起,许鸿飞开始办雕塑世界巡展。到目前,他带着“肥女”已经到访过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共办了43场展览。许鸿飞因此还获得了6个国家的荣誉市民称号,这在国内艺术家中并不多见。

  许鸿飞带着肥女一起去过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走过古老而明艳动人的哈瓦那街道,也到过西班牙的历史名城萨拉曼卡……在世界各地的巡展中,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们纷纷来到肥女雕塑前,模仿她的动作,合影留念,感受来自遥远中国的艺术与欢乐。


工作室里,一堆空酒瓶中间摆放着《天使之吻》


  许鸿飞告诉记者,他尽量做到每场展览的作品不重复,只有《天使之吻》这一件作品会出现在每场展览中。“因为爱是具有世界共通性的。

  世界上许多雕塑家都以爱和吻的主题进行创作,但大多都是站着或躺着,像《天使之吻》这样跳起来接吻的构图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也带有‘肥女’的符号。”许鸿飞说。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许鸿飞做事总是雷厉风行,想到什么就会立马去做。不仅是做雕塑,办展览也是如此。有时他一个月要跑3个国家,今天还在俄罗斯,明天就赶到了日本。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鸿飞近几年大部分世界巡展都延期了,他于是将视野转向乡村。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始终关注乡村,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许鸿飞委员的提案就是《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为了将这一倡议付诸实施,他从2020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雕塑百村展,带那些曾到过世界知名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走向田间地头。至今,许鸿飞已造访了广州的塱头古村、清远的连樟村、海南博鳌的南强村等18个村落。

  “村民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艺术品,艺术家把这样接地气并且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放在他们家门口,会产生一种艺术的触动。”许鸿飞认为,“肥女”系列作品之所以能够融入乡村,是因为它本身非常接地气,而且很多展示的都是乡村生活场景。


许鸿飞抗疫主题作品《天使》


  此外,许鸿飞还聚焦抗击疫情、冬奥盛会、航空航天等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创作。在石磨坊中,可以看到一些诸如“肥女”们在排队打疫苗、滑雪的作品,同样在幽默中被许鸿飞赋予了时代的元素。

  【艺 谈】


许鸿飞在工作中


  ▶▶ 创意

  羊城晚报:其实很久之前就在许多公共场所看到你的作品了,那些雕塑和你今天倡导的艺术有什么区别?

  许鸿飞:我努力做一些原创的艺术作品,让人一看便知道是谁做的。以往他人来定制,对方让你做马、你就做马,让你做鱼、你就做鱼,限定是非常明确,个人施展空间有限。这只能算是一个雕塑类工程,而不叫艺术作品。这样的工程以前我做了很多,东莞有十多个镇的主雕都是我做的;我也为许多房地产楼盘做过。

  但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直到1998年,我无意中做了一个肥女雕塑。第二年,黄永玉老师看到了很喜欢,用他的一张画与我交换。我和“肥女”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羊城晚报:你是如何下定决心开始“肥女”系列作品的创作?

  许鸿飞: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做了第二件“肥女”,带到北京去送给黄永玉老师。那次他就劝我,以后就专心做这个系列吧。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行,做这个拿不了奖、也评不了职称。

  他又继续劝说,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中国一百个雕塑家都是一个样,就像一个大老鼠带着一串小老鼠……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一直向我灌输这样的理念,于是我下定了决心。

  做到第三年,就有商场和拍卖行来找我签约做“肥女”系列,从那时候起,我一般就不接前面说的那些工程项目了。


许鸿飞作品《白天黑夜》


  ▶▶ 深挖

  羊城晚报:这个创意成为了您的个人品牌所在。

  许鸿飞:坚持到现在,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艺术就像挖井一样,坚持挖下去,水会越来越丰沛。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肥的女性雕像?其实这不是肥与瘦的问题,瘦的我也能做得很好,但是其他雕塑家也能做瘦的,坚持这个“肥女”系列,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群体展览,艺术家们比拼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大家都追求看谁把雕塑做得更逼真、更接近实物……我们现在非常缺乏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缺乏可以代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艺术家。

  羊城晚报:你非常强调艺术的个性,个性和共性是否需要达到平衡?

  许鸿飞:只要你的作品全世界民众都接受、都喜欢就可以,不用老是过分强调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个性也好,共性也好,民众不接受就毫无用处。

  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并不难,但是我觉得,除了“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一定要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当地主流社会、主流媒体的关注。“走进去”之后再是“请出去”,指中国艺术家被其他国家主动邀请去办展览。

  ▶▶走出去

  羊城晚报: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比较容易“走出去”?

  许鸿飞:有创造性、独特性、世界共通性的作品。就像我的“肥女”,它代表了幽默、快乐和爱,这些元素具有世界共通性。我在国外做展览时,有些人不相信这些作品来自中国。

  因为他们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人很严肃,缺乏幽默感和笑容。我则回答说,新时代的中国,就像肥女作品一样快乐和自信。中国故事就应该像这样来讲。


“肥女”与儿童


  羊城晚报:你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雕塑百村展,会不会担心雕塑去了乡下会“水土不服”?

  许鸿飞:以往的雕塑跟公众关系并不密切,普通人不关心雕塑,雕塑也处在比较边缘的位置。我就想把它从高高在上、冷冰冰的状态拉下来,让它走进公众生活,而且不止在城市,乡村也不例外。

  这100个乡村展览的计划,我现在已经调研了50多个乡村,并且把展览办到了18个村里面。我的展览去过法国卢浮宫、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现在和乡村也融合得很好,村民从接近到欣赏,快乐洋溢。

  作品可雅可俗、亦庄亦谐,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艺术。有些艺术家的展览一味高高在上,走不出展馆门口,那是没有生命力的。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多往下走走,去乡村、去基层,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