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重建耕读文化信心 为农村改革开放聚力

2022-01-25 来源:本网

  南方网讯(记者/吴明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人们“留住乡愁”? 南方网记者在广东省两会期间专访了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

  记住乡愁 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谢有顺介绍,乡村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在传统的中国农村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人的乡愁情感,引导着人们走在一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

  “要记住乡愁,首先是要在农民心里重建对耕读文化的信心。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重新热爱土地,让精耕细作的人有好收成,让土地、劳动重新焕发出价值,让选择留在农村发展的人幼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终,重拾耕读传家的自信。”谢有顺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庄的裂变与重组,前所未有,是否有村志,关乎后人对这块土地的认同。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信,民族的历史才完整。

  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是靠乡规民约,今天仍可根据当地实际引导村庄制定乡规民约,有条件的家庭还可立家训,影响后代。谢有顺建议,通过组织乡村的退休教师、干部、外出乡贤共同合力,修村志订乡约,用“有言之教”,使乡村精神风貌为之一新,用文明乡风为推进乡村振兴“铸魂”。

  激活资源 为农村“改革开放”聚力

  “我生长在农村,每年暑假寒假在农村至少要住一个多月,并做相关调研,亲历了这些年农村的巨变。”谢有顺认为,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一旦被激活,必将成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发动机。乡村振兴的方向,不一定是让农民出去,还可以将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每一个农民都可以成为新的农业生产主体——新农人,让他们的产品与消费者直接对接。

  乡村的许多文化资源、技艺优势,也有巨大的价值挖掘空间。谢有顺指出,不少国家都设有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做法可在国内推广,因地制宜,设计非遗传承人进学校的制度,让孩子普遍掌握技艺、部分可以培养成为非遗传人。

  “农村很多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具,已经退出现代生活,组织农民收集起来,建立乡村博物馆。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赛事,唱歌歌舞、书法绘画、劳动体育、美食厨艺,一地一俗,以赛事促发展,从中找寻产业良机。”谢有顺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