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悠悠古村落,熠熠侨资源

2022-08-03 来源:本网

  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本名藜塘,相传因村前池塘形状似犁,而犁与藜同音,故取名藜塘,后演化为黎塘。黎塘先祖张氏原居河北,为避战乱,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随后有后人于明朝嘉靖年间辗转来到黎塘,见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水潺潺,从此定居。

  繁衍至近现代,黎塘村人才辈出,创造了多个恩平“第一”:第一个通电话线路的村落、创办了恩平第一本侨刊,拥有恩平第一间侨联大厦、恩平乡村第一个汽车客运公司。该村有37座碉楼,冠绝恩平,也为整个广东乃至全国村一级所罕见。黎塘村孕育了华侨华裔第一位杰出的特技女飞行家和唯一载入美国航空史册的华侨女飞行家张瑞芬。

黎塘村有37座碉楼,遍布于村中。

黎塘村有37座碉楼,遍布于村中。

  侨资源丰富,被誉为“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

  黎塘村是一条干净美丽的村落,它由旧村、大兴、大安、连福里、安丰里、大胜里等11条自然村组成。村子四周多种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里没有奇山秀水,但多个池塘布局其中,与水为邻,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构件、青砖瓦房、黄泥屋都隐现在众多现代民居当中,彰显了这条古村落浓厚的历史气息。

  站在村中,举目之处皆有碉楼。它们散落在村子四周,既有与低矮平房为邻的,也有立在茂密丛林边上的,大片绿色稻田在碉楼下绵延,构成了独特的侨乡景致。黎塘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伟成告诉记者:“黎塘村有8000多人,旅外乡亲4000多人,村民90%以上都是侨眷,也被誉为‘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

  据介绍,黎塘村碉楼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承载着民居功能,起码两层以上,采用西式外立面,建材各不相同。有的使用海外进口的钢筋水泥,有的采用传统青砖,还有的使用当地特有的舂墙方式建成。黎塘村碉楼旧时多兼具商业属性,如1929年建成的天锡楼,底层旧时是杂货铺;建于1928年的熙孟楼曾是药行,宗谱楼则写有“米铺”二字。不论是自家居住还是商业用途,黎塘村碉楼都建有瞭望台,装有铁窗,留有枪眼,具备防御性质。

黎塘村由11条自然村组成,这是其中之一的旧村。

黎塘村由11条自然村组成,这是其中之一的旧村。

  “100年前,这个村里各幢碉楼间就能以电话互通情报,盗匪一来,大家齐力捉贼,精诚合作,确保一方平安。”张伟成说。

  黎塘村的“威水”史不仅仅是100年前就装有电话,而且1924年就有了客运公司,次年又集资建成全长约7.5公里的黎塘公路,车站设在船角圩圩口,有福特汽车2辆用于营运。村里还成立了水利会,从广州购回一套风力抽水机,安装在锦江河畔,架设起25米的高铁塔,塔顶装上大风车,靠风力带动机械抽水,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电话、福特公交车和大风车等现在都已不存在了,唯有37座碉楼依旧,历经百年洗礼,融为古村落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至今仍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建张瑞芬纪念馆,传承“黎塘精神”

  恩平市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而在黎塘村,一名航空女杰也让黎塘人引以为傲。

  “张瑞芬是我们黎塘村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特技女飞行家,更是爱国爱乡的女英雄!”黎塘村民告诉记者。走进黎塘碉楼文化广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伫立在广场中央的航空女杰张瑞芬铜像。为了让外人更了解张瑞芬的故事,黎塘村还建造了一座张瑞芬纪念馆,于2017年11月建成,如今已成为黎塘村一张独特的人文名片。纪念馆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张瑞芬的事迹资料和历史图片,讲述着其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张瑞芬纪念馆一角。

张瑞芬纪念馆一角。

  张瑞芬1904年出生于黎塘村一个华侨之家,高中毕业后赴美。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理念的启发激励下,她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她在一首诗中写道,“莫谓国中无杰出,一飞直上九重天”,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1931年,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张瑞芬考入美国林肯航空学校,是校中唯一的女生。1932年3月,她考得美国私人飞行执照,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私人飞行执照的中国女子。

  1934年4月,张瑞芬被吸收为最出色女飞行员才能加入的美国妇女航空协会,成为加入此协会的第一位亚裔飞行员。1935年,经过严格考核,张瑞芬又取得商业(国际)飞行执照,成为第一位拥有最高级别飞行执照的中国女性。张瑞芬参加过多次高难度的飞行大赛。在黎塘村张瑞芬铜像托上刻有她在11年飞行历程中创下的“八个第一”和“十二个唯一”的飞行荣誉。

  张瑞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飞行家,更是一位爱国者。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后,她先后驾机飞抵三藩市、芝加哥、圣地亚哥等众多华侨华人聚居的城市,宣传抗日救国和航空救国。她曾对华侨发表激情演说:“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航空救国是唯一目标,将来得机会,返回祖国,效力疆场,以尽‘匹妇救国’之责。”

  “张瑞芬的爱国精神、一飞冲天的大无畏气概和举世绝伦的飞行特技都令世界航空界震惊、钦佩。我们打造张瑞芬纪念馆,就是希望通过宣传张瑞芬的爱国精神及奋斗事迹,激励年轻后辈,传承‘黎塘精神’。”张伟成表示。

  建村史馆,打好“侨”牌谋发展

  黎塘碉楼文化广场是黎塘人近年来一直深耕不断、展现黎塘文化的地方。这个于2016年12月正式落成的文化广场再次为黎塘创造了一个“第一”——恩平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村级文化广场。

  黎塘碉楼文化广场面积达12350平方米,总投入370多万元,全部资金来自海内外乡亲捐款、社会团体捐助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扶持补助。广场周围有10幢碉楼环抱相映,树木叠翠,花卉吐艳。场地平坦开阔,铺设花岗岩,场内灯饰五彩缤纷,设有露天舞台,广场正面屹立着世界首位特技女飞行家张瑞芬铜像。

位于村中碉楼文化广场的航空女杰张瑞芬雕像。

位于村中碉楼文化广场的航空女杰张瑞芬雕像。

  场中设有独特的文化廊,展现了黎塘立村以来的灿烂文明史、乡民纯朴而传统的民间习俗,以及上世纪以来黎塘多位杰出乡亲的光辉事迹。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政府投入90多万元对黎塘碉楼文化广场实施“亮灯工程”,在广场周边的6栋碉楼上装设灯饰,灯光以金黄为色调,把碉楼建筑结构轮廓和层次烘托得更加端庄大气,实现了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碉楼夜景”。

  离广场最近的被刷成耀眼土黄色的宗谱碉楼如今正在装修,这座有着主、副楼的建筑物将被打造成为黎塘村史馆,向世人展现立村以来的黎塘村史及风土人情。

  “接下来,黎塘村将继续以推进‘侨’文化建设为工作重点,借助侨力、打好‘侨’牌,吸引华侨回乡投资兴业、捐资助学、修桥建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这座充满厚重历史的村落焕发新的光彩。”张伟成说。

  延伸阅读:恩平裹粽

  一条小小的粽子,一份独特的家乡味道,恩平裹粽是许多恩平人记忆里最难忘的一道美味,也是深植于50多万海内外恩平乡亲的乡味、乡愁,更是恩平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承载物及方式。

  据《恩平县志》等资料记载及粽子在晋代被定为端午食品的历史沿革,恩平裹粽历史已有1600多年。裹粽是黎塘村的一道传统美食,以黎塘村裹粽为代表的恩平裹粽,裹扎十分讲究,必须运用编织技法将粽体紧紧裹住,裹扎的起手式必须双手捧着粽叶开始,以示虔诚和感恩。

  因裹制礼俗蕴含着丰富的感恩、崇德、祈福等传统文化,技艺精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21年,恩平裹粽入选恩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恩平裹粽慢慢从传统应节食品变成恩平特色小吃,还发展成为恩平特色产业,备受恩平市民和四方游客喜爱。如今,无论是在恩平的各大餐厅、早餐店,还是在全国各地的超市、酒店,都能找到恩平裹粽的身影,尝到那一份独特的恩平味道。

  学者声音

  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把“第一”这篇文章做透做精做深

  不可否认,黎塘村作为拥有多个“第一”的村落,其荣光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村贤敢为人先的创新与拼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后人奋发争先。

  首先,把“第一”这篇文章做透做精做深,也就是说,通过史海钩沉,深挖村史,打造重要的人、事、物的村落场景,立体呈现村落重要的节点文化,讲好村落故事。

  其次,想方设法引入一些影视创作力量,争取把黎塘村打造成为常设性的影视创作与拍摄基地村,以影视作品为载体,提炼主题,取景取材,再现村落历史沿革和人物故事,进一步宣传推广村落文化,提升外在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可以利用现有的民居或碉楼,配套一些有村史特色的民宿和农家菜特色的小餐馆,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和院校专业学生前来艺术创作体验生活。

  黎塘村作为社会正能量的一种化身,不仅是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而这一切,恰恰是人们行走的力量。在乡村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黎塘村文旅资源利用和开发,无疑为江门的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