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原来是走了这条路!

2022-06-13 来源:本网

  古道是一首联通古今的诗,曲折蜿蜒、幽长无尽,古代民族的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故事流散在这些古道上。

  韶关地理位置特殊,千年前青石路面上的马蹄印,来来往往的马车铃声,模糊又清晰……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这些古道曾经的繁华光景。

  古道运荔枝

  通往京城的古代高速路

  在韶关,一条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公元57年)的古道,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它就是岭南通往京城路线最长、年代最远、保存最完好的古道——西京古道,沿路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环境。

  产自广东的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海外诸国遣使上贡的异国奇珍,均由这条古驿道快马送往都城。相传唐代的荔枝通过它一路北上运往长安,博得“一骑红尘妃子笑”。

  其实荔枝只是西京古驿道上的点缀,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自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之贸易才是繁盛古驿道的根本!

  一代代的岭南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而与广东毗邻的湖南、江西商人就用铁、棉织品和粮食沿古道走到岭南换回食盐,这古道成了粤湘赣三地老百姓的“生命线”。

  在两千年的沧桑岁月里,古道上走过的人无数,发生的事无数,流传的传说故事无数。2018年,西京古道被评为传说故事最丰富的“中国十大古道”。其历史还要从东汉年间说起……

  西京古道又称“西京道”“西京驿”,明万历年间修的《乳源县志》最早记载了这些名称。西京古道是岭南粤北通往岭北湖南宜章,进而沿潇湘古道通达西京长安的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

  此道初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公元57年),《后汉书》载:“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桂阳郡治在岭北郴州,造成“跨岭而治”的困难局面。于是“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

  据研究,这500余里(汉制)的通道,南从今浛洸北行,经曲江江湾、白竹东坪、龙溪、石角塘、大桥、白牛坪、下开封、梅花、老坪石,终至湖南宜章接湘粤古道,然后北上至长安。这条约2000年历史的古道即为以后西京道的祖源和基础。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置乳源县,县城成为西京道的主要站点,线路略有变化:南从今英德浛洸北行,经曲江江湾、大东山牛尾岭、侯公渡、乳源县城洲街、大富桥、腊岭风门关、小梅关、龙溪、梅花、武阳司(老坪石),接湘粤古道。

  西京古道高差700多米,“层山叠嶂”“壁立峭拔”,温差极大,“十里不同天”,是一条沟通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交流、融合的重任。

  这条古道虽然随着近现代粤汉铁路(1936年)、坪石公路(1958年)、京港澳高速(2003年)等的开通已逐渐废弃,被人遗忘,但现仍存西京古道揭云岭131段长20千米、宽2-4米的古石块路面,沿途保存有明清的指路碑和提醒碑(“左走梅花,右走乐昌”“暂歇高车”),供休憩的梯云岭亭、象兑亭、官止亭、续成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德亭等十几座凉亭,还有用青石构筑的通济桥、大富桥,又有观澜书院、龙溪公馆、均丰公馆、大桥老屋村等多处书院、邮驿、古民居。

  2020年,韶关又发现一条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线路——长岗岭古道,是著名的“坪石大捷”中重要一战“长岗岭战斗”发生地,也是当年中山大学在坪石教学的必经之路。

  假期不妨来这里徒步、登山、探洞、自驾、研学!精华路段为大桥镇古道森林公园—西京古道五里桥段—猴子岭(心韩亭)—三阳仙(观景亭)—通天箩—乌鹑岭(官止亭)—观澜书院。

  千年网红花路

  来韶关必打卡的梅关古道

  韶关众多古道中响当当的必是梅关古道,作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一到冬季,这里便是花花花花花花人人人人人花花花花花花!古道边梅花开得漫天遍野,古道中人来人往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连苏轼都曾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细雨熟黄梅。

  而梅关古道绝不只有美!岭南沟通中原的咽喉要道,更串起了那段烽火岁月里专属梅关和古道的红色记忆。

  梅关在梅岭岭头,北距大余县城10千米,南距南雄市区25千米。梅关古道现存典型路段是以梅关为中心的南北约4千米的路段。

  这条翻越大庾岭的由广东南雄市到江西大余县的古道,始于秦代在横浦关(一说即今梅关)修筑的“新道”。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重修了“岭东废路,人苦峻极”的梅岭古道。

  新修古道“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大刀阔斧地凿开长20丈、高10丈的大山坳花岗岩石,把路面扩宽为2-3米,并整齐地铺上鹅卵石和花岗岩碎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大余,南连广东南雄,长30多千米,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古道跨越的梅岭,因秦汉之交番军将领梅鋗驻兵岭下,故名。

  但唐代以后因“上多红梅”,改以梅花为名;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年)知军管锐多植梅,开始人工植梅,以实其名;以后各代至今,多次种梅,使得沿路遍开梅花,成一方盛景。

  梅岭古道是在唐宋及其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沟通先进的长江流域(扬州)和珠江流域(广州)的主要大动脉,因此它的使用频率颇高,历代政府也不得不多次修缮,使它保持完好,以便发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提刑蔡挺与其弟岭南转运使蔡抗“课民植松夹道”“分秋岭南北路”;

  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横浦居士张九成在梅岭之巅建关楼,后经明南安知府张弼和南雄知府蒋杰多次修缮,定名“岭南第一关”,即今梅关;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南雄知府郑述又免役户均调,并召集流民200余户大规模地“砌岭路”;

  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张弼调集役夫、召集饥民数十万,用了14个月完成了长1.25千米、宽3.27米的青石条固边、碎石平砌的平整路面的修筑任务,并架桥梁,“以免病涉”;凿平浈江在城内上岸码头的“过步滩巨石”,修筑与岭路相接的七八里市内外道路,使航路与陆路完美贯通,“凡为路者三十余里”“皆坚緻不苟,可为数百年”,是规模最大、费时最长的一次修葺。

  梅关古道山势峻峭、风景宜人,已使用2000余年,古迹故事众多。作为赣粤边各游击区的重要交通、联系通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一带频繁活动,也多次在此隐蔽、遇险,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其中著名的有接岭桥、梅岭驿(又称水马驿)、憩云亭、庾将军亭、关楼、云封寺(又名二张祠,有张九龄、张弼塑像)、六祖庙、卓锡泉、古枫树群、望梅阁、梅国碑、陈毅隐蔽处,以及《梅岭三章》、梅花潮和梅花诗等。

  沿途的山路有许多供游人休憩的驿站!你能尝到苏轼口中的青梅,还有当地特有的腊味挂在道路两旁,也有不同口味的豆花(甜、咸、辣任选),还能体验亲手磨豆~

  将梅关古道全程走完要花不少气力,逛完之后吃上一道“梅岭鹅王”更是不虚此行!这道南雄客家人的拿手菜,颇具辣度,还未上桌便可闻见刺激唾液的香味。许多南雄的客家人往往会用这道菜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鹅王的回味也着实让人留恋不止。

  超大Mall、商业街

  乌迳古道水路陆路通

  乌迳古道是南雄通往江西的另一条重要古道。古道全程近200千米,包括水路和陆路三段:由南雄市区浈江河码头溯昌水而上约65千米可抵乌迳新田。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甚至早于唐代的梅岭古道。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乌迳古道路旁的牙行、商铺林立,依旧繁华,成为粤盐北运的重要通道。明嘉靖年间,新田、乌迳沿河有盐店、牙行210间,来往乌迳与南大坊的牛车每天约100辆,往来于南雄与新田、乌迳的木帆船约500艘。清代出现“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的盛况。

  2018年12月26日新闻视频

  1933年,县城到新田的民船达250艘。乌迳为当时粤北第一大墟市。享有“西晋第一村”美誉的新田村建于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是古道上最重要的中转站。新田码头泊位宽12米,直通新田圩河边街各商行。

  1970年后码头被弃用。如今村中保留有晋代古井、唐代石鼓、明代祠堂、清代民居,还有千年古树等,又有明清以来的40多座祠堂、照壁、书院、堡寨等。2021年2月至3月又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新田墟大门遗迹和古道遗迹。

  古风艺术展

  古道+古村!搭!

  乐宜古道于东汉时期开通,是北宋时期广东与中原地区交通的干道之一。古道自乐昌市北行达湖南宜章县,接郴(郴州)宜(宜章)古道。古道在乐昌市境内有100余里,为商贾、行军之道。

  现古道遗迹尚存七段,乐宜古道沿途有不少古亭、古庙、古桥、古村和其他文化遗存,最著名的古村是乐昌市黄圃镇应山村、庆云镇户昌山古村。

  应山村村前的古道上,右边有大官古桥、三峰古亭,左边有水口庙、凤翼亭、玉环大石桥,村后存有凤山书院遗址。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玉环大石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有清代民居近百栋,大部分雕梁画栋,独具风格。祠堂三栋,以富禧祠堂最具标志性。

  户昌山古村始建于800多年前,有观音阁书院、云从书院、龙门弟私塾、华峰书室四所书院蒙馆,以此培养李姓后裔,谋取功名。至今村前大坪上仍有几十对“旗杆石”,它们是当年考科举、博功名的见证。村中成片的清代民居有50多栋,祠堂、雕梁、壁画、牌匾随处可见。

  “古秦城”“广东关”梦幻联动

  古代粤湘要道在城口

  城口古道位于仁化县城北38千米处的城口镇,俗称“古秦城”,据载是任嚣筑“任嚣城”时所开辟,是古代粤湘之间的重要通道。

  古道由城口向北,过三江口,通向湖南汝城县井坡、大坪。1982年城口古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口古道现仅存15千米,城口-峃山段保存较好,长度近2千米。路面宽约2.5米,用花岗岩、麻石条或河卵石砌成,也有路段用山石砌成。存留遗迹主要有古秦城遗址和广东关两处。

  现古代城墙已毁,清代重修的西门城楼尚好,西门城楼有前后两门与古道相连。城内街道宽约5米,城门用灰色石条筑成。广东关位于城口镇北2千米处的大坳头,现残存北面城门。城口镇作为古道要冲,保留了不少古桥,有七星桥、恩村桥、上寨传盛桥、石庙桥、狮子潭桥、温泉拱桥、东罗大石下罗洞桥、狐狸坳老拱桥、响杨桥等。

  茂密的树林、悠长的小路、厚重的石阶……古道,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已然成为历史,然而古道所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却是一笔璀璨的文化遗产。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一条古道可能最初是连接两个地域的交通线,是古时两地人们往来的通道。时迁世移,人类的活动赋予了它们更多的内涵……古道之行,始于足下。走出繁华的都市,走出狭小的生活圈,背上一个旅行包,带上一柄登山杖,也来走一走这些古道,细品古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对话古今,滋养内心,出发吧!

  来源:广东发布、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