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丨林墉:人物画“南方美感”的开创者

2022-03-16 来源:本网

  纵观当代岭南画坛,林墉堪称一部写不尽的传奇。林墉从艺数十载,在人物、花鸟、山水、文论及插图等领域,留下不少经典之作。从气势磅礴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到纵逸恣肆的《访问巴基斯坦组画》,他艺术创作每一步足迹都见证着岭南这片热土的时代印记。

  无论是大型历史题材主题性创作,或是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南国都市女性题材写生,林墉以扎实的学院派功底展现出中国传统笔墨与现代写实造型色彩的完美结合。他用画笔开创潇洒、唯美、清新、明丽的“南方美感”,为中国当代人物绘画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审美面貌。

  如今,历经四度变法的他, 依旧怀揣着一颗对艺术至诚不改的初心,以澎湃的激情挥写着“内心的山水”。变化多端的画风背后,不变的是艺术家扎根热气腾腾生活的热忱。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心连心,林墉用自己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秉承着岭南画学守正创新的传统,守住了一位画人内心应有的“真”。

林墉。

  人物名片

  林墉    男,汉族,1942 年 5月出生。美术家(中国画),从艺55 年。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开创了南方画派特有的“南方美感”,是中国当代人物画艺术大家。其代表作品有《好得很》《调查归来》《百万雄师过大江》《宋庆龄》《访问巴基斯坦组画》《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他曾获首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巴基斯坦总统颁发“卓越勋章”,入选全国政协“ 当代中国画名家优秀作品展——广东十人作品展”,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他创办了广东美协“星河展”,构建以高端美术优才柔性集结为模式的“广东美术创作院”,集结形成中国美术创作的“广东方阵”。

  以赤子之心创作,刻画“时代记忆”

  林墉的父亲林幼崖是潮汕抽纱工艺美术大师。耳濡目染之下,林墉自小就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天分。16 岁那年,他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三年后升入美院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名师。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老师们的要求高,学生们也是劲头十足。一个学期下来,厚厚的几大摞写生作业堆满了林墉的床头。杨之光融合西画写实造型与国画笔墨表达,写生、速写、默写、摹写的“四写”之道,一直为林墉默记于心。

  “童子功”的勤学苦练为林墉打下了扎实的写实人物画基础,也奠定了中国画人物画家所必备的技法技巧、文化思想和艺术修养。“这段严格的写实锻炼一直给我带来自信,使我充满着毅力和果敢,走着以后的历程。”林墉如此回忆道。

  “我的国画人物创作要与油画放在一起而不逊色!”激情燃烧的岁月燃起了少年林墉追逐艺术梦想的斗志。1969 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画创作组成立, 全省美术青年才俊云集响应,这次创作机会也成为林墉初试啼声的契机。

  从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到慷慨激昂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好得很——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归来》《百万雄师过大江》《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多幅精品佳作横空出世。中国革命曲折而辉煌的每一步足迹,在林墉细致入微的笔触中重现眼前。

《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通过32 天调查、700 多公里行程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林墉为创作《好得很——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经过了10 个月的艰辛过程。深思熟虑的笔墨、优美真实的造型、简洁热烈的色彩、气势磅礴的场面,无不体现他人物绘画成熟的驾驭能力。

《好得很——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很难想象,这样一幅气势恢宏的巨作,竟是完成自一位27 岁青年画家之手。据林墉回忆,他用素描画出多幅原大样稿,每一次渲染都采用了不同的“红”。画面上流溢的激情,也如同不褪色的火红颜料一样,多年之后依然历久弥新。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里,手执锄头的毛主席与头扎包巾的陕北老农、热火朝天的八路军战士站在了一起,延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情景变得可触可感。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画面的人物动态、设色、图式的构建,无不体现出时代审美的共性,但扎实的人物结构与洒脱的笔墨技法,仍然流淌出艺术家充满个性的灵魂。站在画作前的观众,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笔墨背后那颗驿动不息的赤子之心。

  尽管时隔多年,每一次走近自己的当年画的历史画,林墉都会“激动想哭”。“这辈子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就是我还跟得上老百姓:他们笑我也笑,他们哭我也哭。”回眸往事,他无悔于自己的艺术初心:“艺术跟良心本身就是在一起的”。

  画风“霸悍的恣丽”,集结创作“广东方阵”

  20 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也让林墉的笔端绽放出灿烂的生机。他从宏大叙事转向人物写生,从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走向对生命状态的诠释。一大批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的都市女性,从林墉的笔下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1978 年,林墉以“中国美术家友好代表团”成员身份出访巴基斯坦。短短十来天的旅途,却成为他艺术生涯转捩点。林墉带回国内的20 多幅国画和上百幅速写,也迅速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最高潮的时候一天观众竟达到3 万人次之多。

  从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创作的《新娘》《初秋》,到其后访问印度期间创作的《麦风》《啊,恒河》,这批域外之作既充满了新颖浪漫的异国情调,又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展现出明丽酣畅的“南方美感”。

《新娘》。

  南国都市风格突出的“大美人”,也是林墉人物画的一道标签。无论是《白天鹅》《红与绿》《工艺师》《儿科大夫》,形神俱备的笔触准确捕捉到青年女性瞬间表情的微妙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鲜活扑鼻。

  有人说,林墉属于“唯美主义”。但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眼中,林墉笔下的美人却美得“令人感到震惊、感到战栗、感到不自在”。“霸悍的恣丽”画风摄人心魄,也在当代中国美术史找到林墉独占的一席之地。

  作为广东美术带头人,林墉为打造中国美术创作的“广东方阵”吹响了“集结号”。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他全国首创广东美协“星河展”系列,构建“广东美术创 作院”,从中培养产生大批层次丰富的优秀专业人才。

《侯玉婷》。

  画笔绘人生,文笔抒才情

  除画家身份外,林墉的文学功底也堪称一绝,先后出版文集画集40 余部。他的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用画笔描绘人生,用文笔抒写才情。“古人说画是要‘读’的, 林墉的画作也充满着文心诗性,有无限的‘读’头。”王璜生如此点评道。

林墉在创作《赶集》。

林墉在创作《赶集》。

  1999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让林墉对生命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深居简出之余,他将不可遏止的激情投入到山水画创作之中。林墉决绝抛弃了数十年熟习的模式,没有将视线停留在外在的“真山真水”,却在纸上尽情挥洒“内心的山水”。

  在著名美术评论家李伟铭看来,尽管生理机能的损伤一度阻遏了林墉流畅灵活的笔法,但寻求思想自由和艺术自由的欲望却更加强烈,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用衰年变法告诉我们:绘画来自心灵,艺术就是生命的跃动。”


《赶集》。

  如今,林墉依然故我,适性而为。他每晚11 时准时挑灯夜画,直至凌晨三四点钟才“收工”。对他来说,世间不存在什么“神来之笔”,画家修来的本领不过是“磨刀”的功夫。“但做人要有这种咬牙切齿的勇气,否则就是空口说大话。”

  “年纪越大,我越想争取一点时间,认真学一点东西。”已届耄耋之年的林墉,仍然感受到那颗年轻的初心在怦怦跳动,在它传来的呼唤声中依然笔耕不辍,一笔笔谱写着画人的心迹,一点点让自己的求艺之路走得更远。

  来源:南方日报